巴勃罗 毕加索(1881-1973)是20世纪极为重要的艺术大师。本书作为一本研究毕加索的全新专著,在艺术家逝世50周年之际出版发行,全方位展示了毕加索从油画、雕塑、素描到版画,横跨众多领域无与伦比的艺术成就。本书从艺术本身而非人物传记的角度出发,向我们展示了毕加索艺术生涯中风格的演变,以及其中视觉语言及叙事对现代艺术的深刻影响。 本书按时间顺序记录了毕加索艺术生涯中的重要主题及事件,不仅囊括了艺术家的著名画作,如极具争议性的《阿维尼翁的少女》和对战争进行有力控诉的《格尔尼卡》,还收录了很多较为罕见的作品,如毕加索创意十足的雕塑及他对委拉斯凯兹17世纪的名作《宫娥》所进行的再诠释。本书无疑是渴望了解毕加索的艺术爱好者及研究者的绝佳选择。
本书是启功九十岁以后的口述,经启功的弟子、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仁珪整理而成。在本书中,启功回顾了自己一生的经历。他的一生并没有投入到惊天动地的政治斗争的前沿和时代旋涡的中心,过的基本是书斋的生活。但他特殊的家庭背景、他特殊的生活经历、他在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中的特殊才能和地位,使他的书斋生活更为独特、精彩。从这里我们可以瞥见现当代很多历史的痕迹,也可以窥见当时著名文艺沙龙和著名文人的活动踪影。这些是其他人很难提供的珍贵资料。
经历了世界边缘的几番游历与探险,肯特期望在树林与群山之中寻到宁静的栖身之所。他和弗朗西丝买下了位于纽约州阿迪朗达克山脉中的一座农场,起名为阿斯加德,在那里度过了他的余生。在这 生活、呼吸和安放我们自身的家 ,肯特仰望永恒的星空,耕耘土地,诗酒会友,关心人类的正义与幸福, 并创作了他一生中颇为重要的诸多作品。
Array
《张大千艺术圈》以张大千为圆心,从传主与他人的关系着眼,构成二十多个同心圆。由于以交往先后为序,因而它并非各个平面的并列,而是一个不断向前滚动着的圆柱体。从而动态地反映出张大千如何在这样一个独特的文化环境中一步步向我们走来。这种写法应当说是传记文学中的一种有益尝试。《张大千艺术圈》的每一章又都仿佛为另一位艺术家作一小传,从而使全书既是一部张大千的艺术传记,又是众多艺术家的传略小集。这些轶事生动细致,时间、地点、在场者、材料来源一一标出。令人感到作者确实是言必有据,绝非为博读者所好而一味搜奇寻轶。
这是一本介绍张大千先生的书,内容包括生活、思想与艺术上的成就。作者是张大千晚年秘书,在张大千身边工作多年,又一直从事艺术方面的研究,所以对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的有形与无形的世界,能作忠实与深入的刻画。本书涉及范围极广,笔尖所触之处,既严肃又轻松,可说是文学与艺术的探究两备,呈现了张大千生活和艺术中鲜为人知的侧面。同时,为喜爱绘画与研究张大千成功之道的人,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作者早年是台静农先生的高足,其国学根底深厚;后在张大千身边工作多年,受其艺术熏陶,于张大千去世后,致力于艺术方面的研究;文章用字用词典雅,字斟句酌,非常耐读,对张大千有形与无形的世界,能作忠实与深入的刻画,笔尖所触之处,既严肃又轻松,可说是文学与艺术的探究两备,呈现了大师生活和艺术中鲜为人知的侧面
有生之年只卖出过三幅作品的保拉 莫德松-贝克尔,是艺术史上*位绘画自己裸体的女画家,*位画出自己怀孕的模样的女画家,*位拥有专属博物馆的女艺术家。这本书是她的一生。 保拉 莫德松-贝克尔一心只想画画。她曾与里尔克交好。她不太想嫁人。她喜欢米饭布丁和苹果泥。她喜欢在荒原上漫步。她欣赏高更和塞尚。她喜欢海水浴,喜欢裸体日光浴。她喜欢读书远胜于谋求生计。她喜欢巴黎。也许她想要个孩子 在这个问题上,她的日记和信件显得模棱两可。 我的一半始终是保拉,另一半则在与之博弈。 她曾经真实地存在过,那是在1876至1907年。
艺术家、解剖学家、建筑师、数学家、军事工程师 很少有人像达 芬奇这样集多种身份于一身。有人称达 芬奇是 历史上极富好奇心的人 。而对为他作传的努兰来说,达 芬奇 也是一个永远会激发我们好奇心的人 。在这本小传中,努兰巧妙地总结了达 芬奇一生的成就。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医师,努兰尤感兴趣的是达 芬奇在解剖与绘画领域的开拓性。但和其他为达 芬奇作传的人一样,他也感到这个人物始终难以捉摸。在好奇心强的人那里,达 芬奇永远是值得探索的。
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在其剧本《皆大欢喜》中写道: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是演员,他们各有自己的进口与出口,一个人在一生中扮演许多角色。”所谓人生如戏莫若如是。人一生所处的社会关系及其行为模式决定了这个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 今天我们的主角在他那个历史时期似乎是一个全能型人才。五百四十多年后,当面对他所留下的作品与文献,以及翻看他的同辈或后辈关于他的传记资料时发现,我们不能仅仅以“文人画家”四个字来概括他的一生。在那个历史时期,他还自觉或不自觉地扮演了很多的社会角色,比如文人、画家、书法家、鉴藏家、老师甚至政客等等,当然还有学生、儿子以及丈夫、父亲。这些角色令这个人物如此的精彩迷离。他就是本书的主人公文徵明。
本书为国内*部丰子恺年谱长编。撰著者为资深的丰子恺研究专家,本书在对丰子恺的思想、艺术,以及其所在的社会背景、文化艺术思潮等全面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浩瀚的文献甄别、考证,*限度地反映了丰子恺的生平事迹。该年谱长编既全面展现了丰子恺的生平、成就,亦反映了其哲学、政治、文化、文学、艺术、宗教、道德、审美等文化指向,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丰子恺作为现代文化艺术全才的精神世界、文化行持和生命意义。本年谱长编采用板块式的编撰方式,即采用谱前(凡例、丰子恺传略、丰子恺年谱编纂状况),本谱(时代背景、谱文、主要社会评价),谱后(谱主著译书目、主要参考文献)的体例,既保证谱文的翔实与丰富,又做到背景、谱文、社会评价、注释等条理清晰,便于阅读和检索。同时,在谱文部分还配以相关影像和文献图片,以有助于读者对谱
“随园大家丛书”定位在学术和生活传记之间,力求反映每位大家的学术人生与心路历程,并且要避免过于学术化和理论化,能够适合一般大众阅读。同时要求插入60至100幅图片。奎潮、光霁编著的《其命惟新(傅抱石)》为“随园大家丛书”之一。《其命惟新(傅抱石)》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叙述为主,以点评为辅;记述了傅抱石先生的艺术人生。
弗里达被公认为20世纪墨西哥先锋艺术及现代女性艺术家的代表。她勇于打破禁忌,以创作自画像著称,著名歌星麦当娜和艺术家毕加索、马蒂斯等都是她的忠实拥趸。弗里达画笔下特立独行的自画像表达了她肉体上的痛苦、煎熬,墨西哥传统文化的深厚影响以及不向悲剧命运低头的倔强性格。 本书讲述了弗里达贴着先锋艺术家、女权主义者等标签的不循传统的传奇一生,与丈夫、知音、弗里达艺术zui忠实的推崇者 迭戈 里维拉牵缠激荡的罗曼史,以及与著名艺术家马蒂斯、穆雷、布勒东、杜尚、米罗、康定斯基等不为常人所知的交游往事。此外,书中除收录大量弗里达画作外,还收录了她个人收藏的档案、家庭照片、物品和文物,以及弗里达居住环境的照片,所有这些都让我们得以深入了解弗里达独特艺术风格的源头,其中闪耀着的非凡创造力和独特个性
《张大千家书》讲述了:作为一位艺术家,悲天悯人的情怀必不可少。大千先生的这些家书,既悲且悯,如果说信中的文字仿佛游鱼,那么温暖的情感之水源源不绝地将其围绕,循环往复。大千先生的爱是朴素的,我想,所有真正的爱都是朴素的。对故国故乡的亲人,大千先生的眷恋是多么的深!这些家书,是时代的印记,是内心独白,是一位艺术巨匠日常生活的情景再现。从视力尚好,到视力大差,从工笔、小写意到大泼墨,我们从信中还可以了解到大千先生艺术轨迹形成的缘由。欣赏着率意而为的家书书体,看那时而抑扬顿挫、时而行云流水的笔墨线条,真是一种大愉悦。传统文化带来的魅力和极高的才情相融合,使一个人的生命有了全新的面貌。 不如意事常八九,大千先生虽蜚声海内外,但读信,知他也如此。人生总有或多或少的悲凉,有些可以诉说
凡·高,情感丰富、激情澎湃,擅用浓烈的色彩和动感的笔触,麦田、星空、向日葵成为不朽的意向,激荡着无数后人的心怀。高更,天资聪颖、敏感自负,灵动的画笔绘出一幅幅幽远神秘、高深莫测的幻境。他们,同为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同为19世纪伟大的画家之一。在风景明媚的法国南部,他们同吃共住,在黄房子里分别创造出了自己著名的作品。然而两人迥异的性格注定了悲剧,仅仅9周后,高更负气骄傲出走,凡·高因痛苦而自残,后更陷入无尽的疯癫深渊,开枪自杀。一段佳话终惨淡收场。 《凡·高与高更:在阿尔勒的盛放与凋零》向读者呈现了两人亲密的时光,深入详述了两人脆弱的友谊以及彼此独到的艺术见解、疯狂个性和天赋异禀。此外,作者还通过查阅大量史料和书信,揭开了凡·高割耳这个世界之谜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