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丛书·唐德刚作品集:五十年代的尘埃》,五十年代唐德刚在纽约发表的作品之精选,多为遗忘多年后重新整理发现的作品,故而称之。其中《梅兰芳传稿》既是唐德刚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之一,几十年来在海外反复刊载,被评家认为是所有写梅兰芳的传记、文章中最出色的。文章如名剧,屡屡上演,屡屡为人喝彩,当真像梅兰芳演《贵妃醉酒》一样了。《我的女上司》等几篇小说的有趣,除了能让我们一窥五十年代留美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更可以令读者领略一位优秀史学家的人生洞见和生命态度。《俄国的苍蝇和皮匠》由唐德刚根据老友何炳棣的一次旅行而记,文字亦十分有趣。 现在回头来看,《海外论坛》除了为五十年代的留学生留下声音之外,还不能否认,它是至今为止留学欧美中国知识分子所办的水准最高、文字最好的
严凤英 《画传》是一本历史传记,图片形象和经典唱段光盘三者合一的新书。文字传记简明扼要真实准确的记述了黄梅戏一代宗师严凤英短暂一生(38年)的主要经历、突出贡献和高尚艺德的感人事迹;同时折射了黄梅戏由黄梅调发展成黄梅大戏的历史过程。近四百幅图片展示了严凤英和她的伙伴、友人们的光辉形象以及二十多部黄梅戏剧目地精美剧照。二十二首音配像DVD光盘再现了严凤英的优美的歌声,是人们学唱黄梅戏的好教材。
这部自传是卓别林年逾古稀、告别银幕后回顾自己一生生活和从影经历的剖白之作,其中展示了卓别林全部的魅力、勇气、追求和信念:他如何发现和完善自己的天赋,他此后的电影生涯如何展开,以及他如何获得了全球声誉。这部传记是☆早期的演艺名人回忆录,重现了电影和戏剧史上的真实细节和关键轨迹。 从伦敦南区的贫困童年,到好莱坞的财富和名望之巅,从麦卡锡主义的盛行,到联美电影公司的创立,再到回归欧洲的“反向移民”,卓别林始终敢于标新立异,这部自传让我们深入这位好莱坞天才的内心和头脑。 1915年起,他大放异彩,将喜剧、欢笑和轻松带给了满目疮痍的战后世界。后来的二十五年里,世人经历了大萧条和希特勒的上台,卓别林始终坚守岗位……从未有人在人们如此需要的时刻,给如此广泛的人群带来娱乐、愉悦和宽慰。无声电影时
《昆曲艺术家传记文献丛书》作为“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正是力图将新中国培养起来的一代昆曲艺术家、理论家的艺术生涯和他们的经验总结、研究撰述,进行集中呈现,把昆曲艺术与那些附着在“人”身上的非物质形态的遗产,能够真实而鲜活地结合起来。这部丛书,汇集了来自全国七个昆曲院团的表演艺术家和理论家,他们之中,有的积数十年炉火纯青的舞台经验而有独到的心得体会,有的殚毕生精力而在音乐、表演、文学等领域提炼出深入浅出的理论结晶;他们之中,有的至今仍奉献在艺术舞台和教学的第一线,有的则未及深入整理自己的表演经验和学术观点就遗憾地离开我们。但是,正是从这些文字记录中,令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昆曲——这一民族戏曲艺术的最高典范,在半个世纪中继绝学而续慧命的历程。我想,昆曲
梅兰芳作为戏剧表演艺术大师,他的姿势优美是 举世闻名的,而且所有动作都能丝毫不差地与急缓疾 徐的音乐腔调合拍。在每出戏中,梅兰芳都遵循规矩 ,并根据对剧情的体会,准确地运用各种身段技巧表 现剧中人物的思想情感。他的动作或刚健,或婀娜, 或方正,或圆和,文不温,武不躁,静中寓动,动中 寓静,处处以美术化的表现手法将剧中人物活生生地 展现在观众面前。秦华生、刘祯编*的《表演艺术大 师--梅兰芳(梅兰芳珍藏老相册)》精选梅兰芳生前珍 藏的老照片,形象地展示了梅兰芳在传统京剧、昆曲 剧目和自己创编及改编剧目中精湛的表演艺术水平, 并汇集了梅兰芳表演身段和手势的照片,可供读者和 京剧爱好者欣赏和学习。
她是裴艳玲,著名的戏剧表演艺术家,五岁登台,九岁挑梁,十三岁唱红。 她转艺多师,戏路宽广,文武皆备,唱、念、做、打俱佳,京、梆、昆、乱不挡。娇娇女儿身,却擅演一身正气、铁骨铮铮的血性男儿。高亢嘹亮的嗓音,行云流水的行腔,干净利落的动作令人拍案叫绝。 有人说,梅兰芳演女人演得最好,而裴艳玲,演男人演得最好!如果你知道梅兰芳,那你同样应该知道裴艳玲。 她与共和国共同经历了梨园的风雨飘摇,她悲欣交集的多半生亦歌亦泣。尽管传统艺术的式微和京剧的沦落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有裴艳玲在,有裴艳玲这样一代卓越的表演艺术家在,京剧就有机会继续顶天立地地存留人间。 她,注定是一个传奇。
京剧表演艺术家言菊朋,名锡,号延寿,字菊朋,蒙古族,出生于1890年,1942年去世。其父为清末举人。言菊朋幼年就学于清末的陆军贵胄学堂,满业后曾在清末的理藩院即民国以后的蒙藏院任职,因喜京剧,1916年起常出入言乐社、春阳友会借台唱戏,与梨园界广有交往,同时向钱金福、王长林学身段练武功,向红豆馆主(溥侗)和名琴师陈彦衡学习演唱,又得到杨小楼、王瑶卿的指点。他初学谭派,广获好评,被誉为谭派名票。1923年,梅兰芳邀言菊朋同到上海演出,蒙藏院以“请假唱戏,不成体统”为名将其革职,言菊朋遂正式下海。大约在四十岁的时候,他的嗓音发生变化,谭派特有的高亮醇厚渐失,他便结合自身特点,创造出精巧细腻、跌宕婉约的行腔风格,腔由字而生,字正而腔圆,世称言派。 言菊朋有较高的文学修养,且谙熟音律,所以他的对声腔的
本书是一部人物传记,记述了豫剧五大名旦之一崔兰田的艺术人生,从她出生在山东曹县写起,5岁逃荒到郑州,11岁入太乙班学戏,成为豫剧“十八兰”的佼佼者,唱响洛阳;17岁初登西安舞台,一炮打响;直至25岁率团落户安阳,1956年在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中主演《秦得莲》《三上轿》而大放异彩,豫剧崔派艺术逐渐形成。本书同时记录了崔派艺术创立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探索,以及取得的艺术成就;新时代崔派艺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本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豫剧近百年的发展历史。 本书稿研究扎实、考据真实、内容详实,接地气、有温度、有高度,配有珍贵图片50多幅,具有的学术价值和豫剧史料价值。 本书是一部人物传记,记述了豫剧五大名旦之一崔兰田的艺术人生,从她出生在山东曹县写起,5岁逃荒到郑州,11岁入太乙班学戏,成为豫剧“
《中国京剧优秀人物丛书:宏韵英华李宏图》一书弘扬了京剧艺术盛举。紧紧围绕中国戏曲“以角为主”、“以演为主”的首要美学特征,以人为本,以艺为本,选择当代京剧各个行当的一批演艺名家,向读者呈现出他们各自的艺术生涯、成长经历、艺术造诣及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