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演员卢燕的自传。卢燕1927年出生于北京,1945年入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学习财务管理;后随家人移居美国,开始了她的演艺生涯,成为最早进入好莱坞的华裔女演员。其早年寄住梅兰芳府邸,称梅师 寄父 ,并随其学艺,奠定了戏曲基础,拓展了银幕外的舞台。她一生耕耘艺坛,曾两次获得 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 。她致力于沟通中美电影文化交流,最早引荐中国电影进入好莱坞,翻译中国传统戏曲《拾玉镯》《武家坡》《打渔杀家》等,首创汉语唱词配英语对白,让更多西方观众了解中国戏曲;她最早将好莱坞电影推荐给中国观众,如引进迪士尼的动画片《米老鼠和唐老鸭》、著名影视作品《音乐之声》等;她成为奥斯卡金像奖的终身评委,为中国电影在好莱坞的评奖舞台上发声,为中美电影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 本书上篇由卢燕娓娓道来,
本书由当代著名越剧艺术家单仰萍口述,青年戏剧学者张檀记录并整理。全书主体部分由6个章节组成,从年少初识越剧、拜入王文娟先生门下开始,通过《红楼梦》《孟丽君》《舞台姐妹》《家》《虞美人》等多部代表性作品,串起单仰萍50年精彩艺术人生。每一章以剧目为主线,其中融汇的人物与故事,都是单仰萍自己的体会与认识,并由此引出她是如何塑造角色、演绎剧情,大到对全剧背景的理解,小到一举手一投足,都是最真实的艺术表现。大量美轮美奂的高清剧照,不仅带给读者美的享受,也使文字的阐述得到更清晰的实际印证。 本书的附册《唱段曲谱精选》收录了单仰萍曾主演的17个越剧剧目的33首曲谱,由著名越剧作曲家金良先生亲自审定,为首次面世,不仅满足了广大曲友的迫切要求,而且也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程砚秋先生是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程派艺术的创始人,影响深远。本书没有着意表现他在京剧艺术方面的成就,而更看重他以一个苦孩子的出身,如何一步步跨入艺术殿堂。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着生活,坚韧而执著,一如他在舞台上幽咽凝重的唱腔。
由盖叫天口述,由何慢、龚义江记录整理的《粉墨春秋》,可以说是解放以来谈艺术的书。人生—教育—伦理—艺术,再没有结合得更完满的了。从头至尾都有实例,决不是枯燥的理论。 关于学习,盖叫天先生还提出,“慢就是快”,说明根基不打好,一切都筑在沙上,爬不上去。倘若一开始就猛冲,只求速成,临了非但一无结果,还造成不踏实的坏风气……此外,盖叫天现身说法,谈了不少艺术家的品德,操守,做人,必须与艺术一致的话。 《粉墨春秋》不仅学艺术的青年、中年、老年人,不论学的哪一门,应当列为书,便是从上到下一切的文艺领导于部电该细读几遍;做教育工作的人读了也有好处。
王瑶卿(1881-1954),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在梨园界被尊奉为“通天教主”。14岁登台,20岁即为“福寿班”主演,26岁入“同庆班”,为谭鑫培所赏识。王瑶卿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将青衣、花旦、武旦融为一体,创造了“花衫”行当,改变了以往京剧舞台上以老生领衔的局面,形成独树一帜的“王派”。王派代表剧目有:《儿女英雄传》、《雁门关》、《混元盒》、《汾河湾》、《南天门》、《牧羊卷》、《珠帘寨》、《十三妹》、《福寿镜》、《荀灌娘》、《木兰从军》等。王瑶卿46岁时因“塌中”而离开舞台,致力于戏曲教育事业,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芙蓉草(赵桐珊)、筱翠花(于连泉)、荣蝶仙、徐碧云等旦角名家均都受其教益。此书记录了王瑶卿的生平及艺术经历,资料详实,且时有深入分析,全面展示了京剧鼎盛时期旦角艺术的
由盖叫天口述,由何慢、龚义江记录整理的《粉墨春秋》,可以说是解放以来谈艺术的书。人生—教育—伦理—艺术,再没有结合得更完满的了。从头至尾都有实例,决不是枯燥的理论。关于学习,盖叫天先生还提出,“慢就是快”,说明根基不打好,一切都筑在沙上,爬不上去。倘若一开始就猛冲,只求速成,临了非但一无结果,还造成不踏实的坏风气……此外,盖叫天现身说法,谈了不少艺术家的品德,操守,做人,必须与艺术一致的话。《粉墨春秋》不仅学艺术的青年、中年、老年人,不论学的哪一门,应当列为书,便是从上到下一切的文艺领导于部电该细读几遍;做教育工作的人读了也有好处。
“同光十三绝”指同治、光绪时期十三名昆曲、京剧演员,分别为老生:程长庚、卢胜奎、张胜奎、杨月楼;旦角:梅巧玲、时小福、余紫云、朱莲芬;武生:谭鑫培,老旦:郝兰田;丑角刘赶三、杨鸣玉;小生:徐小香。张永和先生创作的《皮黄初兴菊芳谱(同光十三绝合传)》叙述各自的艺术经历及成就,分析其艺术特色,兼谈逸闻趣事;并讨论京剧形成时期的诸多问题,多有新论。“同光十三绝”中,除程长庚、谭鑫培有传记问世外,其余十一位均少有论及,值得期待。
越剧“三花一娟一桂”的时代由此刻开始向“尹桂芳时代”转变,万人空巷的“尹桂芳现象”成为越剧最终确立起以小生为台柱的风格特征的有力佐证,成了上海越剧圈中的代表人物。《我在人世间--越剧皇帝尹桂芳的舞台伴侣李金凤自述》由李金凤记录了这位大师的艺术旅程。
《奚啸伯》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大型纪念册,大量收集了奚先生的艺术和人文资料。还收录了奚先生当年的遗作:《40年的艺术道路》、《谈京剧》、《我怎样演(范进中举)》等;还收入戏剧评论家李德宁、张胤德、钮骠、欧阳中石等的精粹论文,以及奚先生的儿子奚延宏的回忆文章《回忆父亲对我的教诲》。更有戏剧大家翁偶虹的《奚派传矣》,代为本纪念册的序言。此文字资料甚为宝贵,解读出奚派艺术的真谛和精髓。 本纪念册编入奚先生的书法艺术,特别是当年赠戏剧大家马少波的扇面,观后令人惊叹。本书也收入奚先生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的艺术资料,以展示奚派艺术流传的累累硕果。
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的传记,分为“艺术访谈”和“艺术传评”两部分,对艺术大师的从艺经历、艺术成就、艺术特点进行了重点采写。对艺术家在王派艺术的形成方面所做的探索、创新,进行了深入点化。特别是对于“王派”艺术的表演、唱念特色的总结,是本书一大特色和亮点。
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的传记,分为“艺术访谈”和“艺术传评”两部分,对艺术大师的从艺经历、艺术成就、艺术特点进行了重点采写。对艺术家在王派艺术的形成方面所做的探索、创新,进行了深入点化。特别是对于“王派”艺术的表演、唱念特色的总结,是本书一大特色和亮点。
程砚秋先生是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程派艺术的创始人,影响深远。本书没有着意表现他在京剧艺术方面的成就,而更看重他以一个苦孩子的出身,如何一步步跨入艺术殿堂。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着生活,坚韧而执著,一如他在舞台上幽咽凝重的唱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