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代 评剧皇后 ,连周总理都说 三天不喝茶,不能不看新凤霞 ; 她,又是一位前卫女子,这辈子干的*前卫的事当属追求 戏剧神童 吴祖光, 霞光恋 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 她,终其一生都在与黑暗和庸俗的旧世界决裂,又用炙热的感情歌颂新生活 她就是新凤霞,在她去世十九年后,这部辗转于中国台湾、美国的手稿,终于重新展示在我们面前,这既是一代评剧皇后的传奇自述,又是一部三四十年代的老照片。
本书收入了孔在齐在香港《信报财经新闻》上所撰专栏《顾曲集》中的八十四篇文章,主要记述了作者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看京剧的所见所闻所感,并在 温故 的基础上 知新 ,谈了很多近年来的顾曲经验。对于唱、做、念、打四者并重的中国戏曲,书中从生、旦、净、丑四个行当开始讲述,介绍了各个行当的著名表演家和知名剧目,如 三大贤 四大须生 四大名旦 四小名旦 活花和尚 活鲁智深 等,并就*爱的武戏作了精彩呈现,将欣赏戏曲之道一一细表。作者认为,京剧这门表演艺术要想得以延续,需要提高人们对京剧的认识,必须通过教育制度来培养新一代的观众,并且帮助观众提高欣赏能力。
本书收入二人撰写的有关梅兰芳舞台艺术、交友、梅兰芳夫人福芝芳及梅家后人的文章50余篇,向读者讲述了很多真实感人的故事。
《武旦奇葩(张美娟)》内容简介:张美娟,京剧舞台上的武旦人。出身贫寒的她,凭着过人的天赋和超越常人的勤学苦练,在武旦艺术发展上承前启后,终誉满海内外、桃李满天下。但她的一生并不平坦,童年时的练功,青年时的学戏;学习文化的困苦,创排新戏的艰难;高处不胜寒的忐忑,矮檐受委屈的煎熬;蜡炬成灰时的心力交瘁,春蚕到死前的病体折磨,无不体现着她铮铮不屈的硬汉性格和坚韧顽强的可贵品质。本书作者在广泛搜集材料的基础上,以平实的笔调展现了张美娟非同寻常的一生,并在武旦艺术乃至整个京剧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她的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做了公允的介绍评析。《武旦奇葩(张美娟)》还收选录了张美娟发表的文章及部分怀念文字。
尹永华创作的《西厢桃花别样红(蒋星煜)》是* 名戏曲理论大家蒋星煜先生的传记。蒋星煜先生回忆了自己的故乡生活、热血激昂的青年时代;回忆了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自己坎坷艰辛的学术生涯;回忆了自己的主要研究成果,如对《西厢记》的研究,对《桃花扇》的研究,对中国戏曲史的研究……本书真实、细致地记述了老艺术家的人生经历、艺术经验,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常香玉的形象可以用许多故事阐释,她用自己的一生创造了一部的传奇。她的许多故事都能感人肺腑,动人心魄,听了让人真正得到做人做文的启迪。有关她的故事很多很多,有些在老百姓里已经流传很广——在河南生活,在中原生活,在中国生活,你不可能听不到关于常香玉的故事。常香玉用自己光辉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让我们一起来讲常香玉的故事,继承和发扬光大常香玉的品质,使中华民族的基本素质得到提高,为世界的当代文明建设做出贡献。这本书,或许在我们想走近和了解常香玉、怀念和学习常香玉的时候,能给提供一点可资借鉴的材料。
《仰之弥高:老师手把手教我学说书》、《喜结良缘:江南古镇黎里的牵手之行》、《生于乱世:我所经历的三次改朝换代》、《诚惶诚恐:自斩传统书尾巴》……在这部回忆录里,一位著名的评弹艺人将向我们讲述他的艺术、他的人生和他身处的那个时代。
京剧是中国戏曲大家族中成就、最有代表性的剧种之一,它曾经全国,征服了千千万万的观众。但它在艺术上的完整性、成熟性也相应地带来了更多的凝固性,受时代的挑战也更严峻。它的丰富、深厚的艺术蕴涵必须尊重,必须继承,但面对当前的现实,更需要重视革新发展。唯有革新发展,才能真正摆脱自己的困境,走向与时代结合的康庄大道。 艺臻绝境、名播万邦的京师艺术大师梅兰芳,集中国传统戏曲之大成,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关于他为“名旦”之首,出身梨园世家,以不懈的努力和革新创始“梅派”、蓄须明志、不为日伪演出等内容人们耳熟能详,津津乐道;然而,关于他“言不出众,貌不惊人,眼皮下垂,见人也不会说话”等先天不足,以及他如何一步一个脚印地在每一出戏中积累经验的详细情况,也许就鲜为人知了。本书以十分详尽的资料向
香港明报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言论集散地,在知识份子中影响极大,大陆没有公开发行。1966年,金庸先生在香港创办《明报月刊》之后,刊物的历届主编均为华语文学界的大师,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他们将刊物经营成一份综合性的高水准读物,打造成了一个全球高级学术刊物。首批丛书采用主题式方法,独特且具有独立的卖点。首本《中国戏剧大师的命运》由梅兰芳、周信芳、薛觉先、杨小楼、刘宝全、余叔岩、谭鑫培、俞振飞、红线女、厲慧良、程继仙、马连良、荀慧生等大师自述人人生戏剧,细致展现中国戏剧大师在新旧文化革命下的境遇心路。是对中国四十年间戏剧大师的解秘档案。满身的才华从历史的走廊中穿行而过,本书仅为了纪念和致敬。
挣扎在生活底层风光于大清宫廷,千万戏迷追捧,慈禧无比垂爱,敢跟袁世凯叫板,辉煌地生,悲惨地死;一部贺岁片《西洋镜》演绎着他人生的一段历史,风靡全国,让百年后的今人,看 得津津有味……他就是被称做“粉墨王侯”的伶界大王谭鑫培。
顾聆森编著的《剧坛大将》内容介绍:时代造就了吴石坚这样的戏剧家。他在戏剧界团结了一大批党内外著名戏剧家,又培养和扶持了一大批青年作者成名成家。在他的领导下,成功地整理和改革了一大批京剧传统剧目,使它们获得了新的艺术审美内涵而在新的时代中大放异彩,继续流传;在他的主持下,一批戏曲现代戏(其中部分成了京剧“样板戏”)破土而出并成长壮大,终于能够立足于戏剧舞台而与传统剧目并驾齐驱、吐芳争艳!吴石坚是站在中国戏剧潮流前列的少数戏剧家之一:他以其深刻而丰富的京剧艺术管理思想和戏曲艺术管理经验,高瞻远瞩地把握和引导着苏沪地区戏剧的方向达半个世纪之久,也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中国的戏剧运动。一起来翻阅《剧坛大将》吧!
《烟花三月:扬州昆曲人物评传》以明清时期的扬州府为特定空间,以明清至近现代为时间长链,系统描述了昆曲在扬州地区的历史演变轨迹,详尽展现了扬州昆曲艺人和理论家在整个明清传奇历史阶段的杰出贡献,深刻揭示了扬州在昆曲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本书特点:一、按时间的进展,分别评述家班主人、剧作家、剧评家、清曲家对昆曲在扬州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二、从戏曲发展的本质上对人物和历史加以评述和总结。
《田汉自述》是河南大象出版社出版的《大象人物自述文丛》的一种。田汉是大戏剧家,风云一生,经历坎坷,其剧作虽然已很少在舞台演出了,但《义勇军进行曲》仍是国歌,妇孺皆知。 所谓自述,本是自传或回忆录的一种。可以是口述,由别人代笔;也可以是亲笔撰写。田汉先生这部书,全是他自己的文字。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初,田汉就说过,“我常常想写一个自传一样的东西”,但书中真正被他冠以“自传”的文字,却是写在45年之后的“文革”初期。其时《人民日报》已对他点名批判,这篇自传怕是无奈之作,读来多少有些像是交代材料,写到后的段落,几乎是在辩解了。想到一代戏剧大师终还是没能逃脱“大叛徒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的政治诬陷,惨遭迫害致死,那文字真就让人读出了杜鹃啼血的意味。 卷首的那一篇《母亲的话》,也可以说
本书记录的虽然是一些普通的湘剧艺人的生平,内容也有详有略,篇幅有长有短,但它们组接起来,却形成了一部了不得的内容生动的湘剧演剧发展史。从书中所载湘剧艺人们的简历中,读者不仅可以看到湘剧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演、声腔、剧目等情况,更可觉出清晰的、生动的湘剧演剧历史。生动的故事,多样的情貌,使人过目难忘。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通过记录艺人的故事,展示一个阶段戏剧发展的著作不多,但大都能从中体察一个时期的戏剧状况。因为戏剧是一种演员和观众通过现场反馈获取审美感受的特殊的艺术形式,所以往往可以从演出者的身上折射出戏剧整体发展的情状。早在先秦时期,便有巫觋和俳优的记载,《史记》中亦有《滑稽列传》,唐代更有崔令钦的《教坊记》,元代亦有夏庭芝的《青楼集》,记录了元代两百余名女演员的生平
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上海沦陷。一批话剧人在“孤岛”的特殊情境中继续从事艺术活动。本书专访了其中14位,包括洪谟、胡导、乔奇、黄宗江、黄宗英、白穆、林彬、吴崇文、王祺、韦伟、顾也鲁、舒适、凤凰、狄梵,他们共同回顾了上海沦陷区的话剧舞台,有声有色,有血有肉,勾画出一段真实可感的历史。
李少春(1919~1975),京剧表演艺术家。河北 霸州人,出身梨园世家,工武生、老生,京剧李派艺 术的创始人。老生宗余派,并融合杨(宝森)派;武 生宗杨(小楼)派,文武兼备。他的文戏唱腔韵味清 醇,身段优美,表演细腻;武戏长靠、短打皆精,武 功精湛,开打迅疾干净;演猴戏气度飘逸,身手矫捷 ,对武打套路多有创新。建国后,任新中国实验京剧 团团长。1955年,加入中国京剧院,任一团团长。其 主演的京剧电影《*林》,是流传至今的艺术精品 。魏子晨编著的《菊坛大道(李少春评传)》以十首 词曲为线索,记录了李少春跌宕人生及其艺术经历, 并深入、体统地分析了他的艺术创作和艺术风格。《 菊坛大道(李少春评传)》后并附李少春大事年表、 源流谱系、研究资料索引等。
出身贫苦,为糊口才学唱戏。重戏德,救场如火初露头。成名“阳春社”,闯江湖,巡演大江南北,。博采撷英春申地,锐意改革面貌新。人隽雅,艺清新,众口赞其为“时代艺人”。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是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的自传。《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完整回顾了王文娟的人生和艺术道路,从解放前的艰难谋生到解放后的潜心创作,从团队合作打磨精品的成功经验到响应文化体制改革的有益探索,以及关于婚姻家庭的种种真情……文风质朴自然,气韵沉郁隽永。书中近两百幅配图,很多都是首次披露的手资料,图文并茂地立体呈现了一代越剧艺术大师的艺术追求和人生缩影。王文娟的传记为上海乃至中国的戏剧史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记忆,作者的艺术生命、个人命运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深刻的时代印记。作者对其艺术人生的娓娓道来,能为读者提供一种解读上海文化进展、文化生态的别样视角。
《满园春色关不住--童双春滑稽艺术人生》讲 述了童双春先生是如何从一个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学 徒成长为一代滑稽戏大师。该书由童双春先生口述, 王月华女士整理,是目前为止*全面***的童双春 先生的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