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已故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先生以自传形式撰写的。此书在马季先生逝世之前不到一个月才得以定稿。 书中叙述了解放初期的相声发展,马季先生和同行在中南海里的演出,相声在 文革 时期的遭遇等等 ;还着重讲述了与老师和徒弟之间的情谊以及艺友之间、搭档之间、朋友之间、父子之间鲜为人知的感情故事。 书中揭示了马季先生从事相声艺术50多年来经历的酸甜苦辣;其中,还穿插了马季先生在八九十年代,当他的事业到达*期时,对相声发展的一些困惑和感想。 本书叙述了马季从事相声艺术50多年来所经历的喜怒哀乐以及他在峥嵘岁月里品尝的酸甜苦辣,着重讲述了马季与师徒之间、同事之间、朋友之间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尤为珍贵的是,马季还在自传中吐露了他对相声艺术发展的肺腑之言和对家人、对儿子的殷殷之情。全书分上
《安迪 沃霍尔》是美国当代著名艺术家安迪 沃霍尔的一部传记。作者在查阅档案、阅读相关作品,以及大量走访的基础上,按时间线索讲述了他富有传奇色彩,又极具争议性的一生。不但有对沃霍尔的人生经历和艺术特点有着总括性点评,而且将其人生分为三个部分,各有侧重地描述安迪 沃霍尔的家庭、学习、波普艺术、实验电影、电视节目、晚年创作等,精彩纷呈地呈现他多姿多彩的生命历程。本书是作者带着研究的目的与精神,进入安迪 沃霍尔这一书写对象的,作者也对自己所运用的材料做了详细说明,可看作是本书提供的一份清晰的文献梳理。
肯尼斯 克拉克,英国著名艺术史家、策展人、电视节目主持人。他不仅在关于风景画与裸体艺术的理论研究方面有里程碑式的贡献,在艺术的大众推广方面更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30岁时他出任英国国家美术馆馆长,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功使馆藏在轰炸中得以保存,同时又推行 每月一画 等计划,使博物馆成为战争中抚慰、鼓舞民心的机制;1969年,由他主持的BBC艺术纪录片《文明》在全球范围热播,开启了利用大众媒体进行艺术普及的先河。本书为克拉克的人生纪实,作者詹姆斯 斯托顿基于大量之前未曾公开过的档案,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克拉克献身学术研究与公共事业的一生,更揭示了他独一无二的人格魅力。
本书为上海电影译制厂元老级配音艺术家、译制片导演苏秀*的回忆录,完整生动地回顾了她在配音界六十年的艺术工作和生活,同时回忆与邱岳峰、尚华、毕克等老一辈配音大师以及童自荣、李梓、曹雷等年轻一辈的交往和合作,更有经典译制片译配工作的宝贵经验和心得,以及电影艺术的相关札记。苏秀作为时代亲历者,其笔下展开的世界,远远超出了一己的经历,保存了有关配音事业的大量*手材料,读者可从中了解译制配音工作的台前幕后故事,老一辈译制片艺术家的鲜活身影和动人事迹,更可一窥上世纪50-80年代复杂多变的文艺风向及历史洪流中真实的艺术家命运。同时收录作者的生活、工作的珍贵留影,真实记录记忆中那些 好声音 诞生的当下,为读者展现译制片黄金岁月里,艺术与人生的打磨历程
☆ 著名美术史论家、民间美术研究专家、收藏家王树村人生最后阶段的绝笔之作。 ☆ 2009年,罹患肺癌六年的王树村于病榻前开始撰写回忆录。从 我为何研究民间美术 这一问题出发,王树村回顾了其出生于北方年画艺术之乡杨柳青,长于炮火连天的天津,耕耘于祖国大地,从学画到藏画、再到搜集和研究民间美术的人生经历,阐述了其对于民间美术孜孜以求、笔耕不辍的热爱与守护。 ☆ 山河故人,艺林拓荒,历经炮火方知家国一体和平可贵,王树村励志编书雪耻,一心为证明 中国民间艺术的根在中国,研究中国民间艺术的专家也在中国 。 ☆ 人生八十六年,七十余部皇皇著作,王树村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的 守护神 ,他一生收集17000余件年画粉本和画版,后多数捐赠国家,为中国保存了农业社会的一个活的文明形态。他一个人的年画史,从一个侧面印证
本集共收录43篇论文,分为 丰子恺生平考证研究 丰子恺文学研究 丰子恺美术研究 与 丰子恺艺术思想研究及其它 四大板块,内容涉及丰子恺的生平轨迹、文学创作、美术创作、美学思想、艺术理论以及文化活动等多个方面,代表了近年丰子恺研究的新成果。书名主标题 次第春风 辑自丰子恺的画作《严霜烈日皆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庐》。丰先生的作品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养温暖了无数人的心灵。
潘镜芙(1930 ),船舶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该所副所长兼副总工程师、驱逐舰总设计师。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潘镜芙成功主持设计了我国两代四种型号导弹驱逐舰,在驱逐舰的总体设计、全武器综合作战系统和电磁兼容等高新技术领域完成大量开拓性工作。本书分为八章,章节按时间延展,以事件布局,章节间按照主题渐次叙述。本书以历史发展的逻辑,以朴素的笔触,勉力勾勒潘镜芙学术成长的过程,努力刻画与展示一个为了祖国的安全与强大,孜孜以求、无私奉献、锐意创新的科学家形象。
提到吉米 亨德里克斯的名字,人们大多想到的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那些摇滚乐坛传奇故事。蒙特利尔音乐节点燃吉他的火爆场景、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奏起《星条旗》的庄严时刻,乃至他扑朔迷离的突然死亡,无不为人津津乐道。但很少有人知道,在疯狂与绚丽的光鲜外表下,这位吉他之神的心中却深藏着持续一生的孤独与不被人理解的苦闷。正如克罗斯所说,他一生站在灯光闪耀的舞台上,眼中能够看到的,却只有他自己。
《迈世之风:有关王羲之资料与人物的综合研究(套装共2册)》书式渊源和历史究竟怎样?这些问题过去很少有人作专门研究。但是,如果不弄清楚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到如何正确理解王羲之尺牍法帖的内容,影响到对王羲之研究资料的运用。《迈世之风:有关王羲之资料与人物的综合研究(套装共2册)》作者祁小春先生从私书家信史和文章体裁史的角度出发,对以王羲之为主的晋人尺牍名义、形式、用语等诸方面,作了全面性的探讨考察。在数据运用上,他以敦煌所出唐人书仪对晋人尺牍加以比较,作了由唐至晋的溯源性研究。其考察结果,不仅弄清楚了尺牍家书私信史的渊源关系,在王羲之的尺牍形式、用语等考察、诠释方面,也都有极大的突破。
张大千为我国近现代书画家,诗书画印皆能,尤其以绘画称著,风格多样,融合古今中外,且工笔写意皆能。《遇见张大千》为私家所藏张大千书画作品约七十余幅,其中不乏名人旧藏,以及未面世的精品,可以较全面地展现了张大千的绘画水平和艺术风格。
在19世纪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的英文期刊中,中国儒学议题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传教士、汉学家、外交官等围绕中国儒学人物、派别、谱系、核心观念等展开跨越世纪的阐释、讨论和争辩。儒学议题因为刊物生产发行的开放性而在传播面相上呈现出的广覆盖性、高时效性以及作者与读者、书与刊、中与西之间的多层互动性,客观上塑造出迥异于16-18世纪以专著为主的传播、接受与影响的面貌,并将儒学西传由单一的汉学家的专业认知演变为与普通大众的社会认知并轨的文化输出,进而成为和合中西文化、构建中国形象的重要依据。
本书是日本知名舞台设计家、作家妹尾河童的自传性作品,记录了他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度过的少年岁月。 本书中,妹尾河童一改以往作品中早已为读者所熟悉的亦文亦画风格,以饱含感情的文字,回忆了自己生命中与战争息息相伴的十年,那正是日本发动战争以及经历战败的时期,也是日本本土上的每一个国民其精神和躯体都不同程度地卷入战争的时期。本书的作者正是以一个少年亲历者和见证者的身份,为自己,也为大变迁时代的日本保留了一份特别珍贵的记忆;藉此,我们在分享作者那些被欢乐、忧思及无数个追问所充满的成长故事的同时,得以一窥战时日本的社会和人心。
《中国艺术家年鉴:姚鸣京卷》讲述了一是中央电视台10套节目播出的一集关于中国远征军的纪录片,以中国远征军后人间的交往和他们对远征军资料收集过程为线索,其讲述让人感动。而收集这些鲜为人知的史料的难度亦是可想而知的,其中仅仅因为几幅照片,当事人就要数次远赴美国,与当时援华美军的家属和子女查实求证,搜集的过程实在不容易,因此资料成片委实弥足珍贵。
所谓“三心”,乃诗心、童心与佛心。 “诗心”是丰子恺对古典文学,尤其是古诗词的理解与热爱,文字有读诗杂感,画作则多以寥寥数笔,点出诗歌言有尽意无穷的意境。 “童心”皆为丰子恺笔下的孩子们,有的是他儿女的童年画像,有的是小孩子令人忍俊不禁的瞬间,加之以孩童口吻书写的散文,小儿的烂漫真实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佛心”则是丰子恺用画笔记录对佛教的感悟的作品,选自《护生画集》中的画作与散文。 丰子恺的文字与图画中,处处皆是他的温柔悲悯与率真恬淡。习惯了忙碌与急躁的人们,或许能从这“三心”中获得一分释然与放松。 编者精选丰子恺的散文随笔十六篇,画作近六百幅,依“三心”分类整理,带领我们踏上重读丰子恺之旅,接受温润线条的安抚,寻找当代“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