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斯 克拉克,英国著名艺术史家、策展人、电视节目主持人。他不仅在关于风景画与裸体艺术的理论研究方面有里程碑式的贡献,在艺术的大众推广方面更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30岁时他出任英国国家美术馆馆长,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功使馆藏在轰炸中得以保存,同时又推行 每月一画 等计划,使博物馆成为战争中抚慰、鼓舞民心的机制;1969年,由他主持的BBC艺术纪录片《文明》在全球范围热播,开启了利用大众媒体进行艺术普及的先河。本书为克拉克的人生纪实,作者詹姆斯 斯托顿基于大量之前未曾公开过的档案,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克拉克献身学术研究与公共事业的一生,更揭示了他独一无二的人格魅力。
唐薇、黄大刚编*的《张光宇艺术研究(上下) 》完整地刻画出了一代才华盖世的艺术大师张光宇的 一生,他的经历,他推动中国现代艺术发展的抱负及 实绩,他超迈的艺术观念、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多方面 卓*的艺术成就。同时也通过本书的描绘和附录的年 谱,呈现了整整一个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和风貌。
为了能够将艺术的价值真正发扬光大,为了让更多懂艺术、爱艺术的人了解真正的艺术,为了让一个真正的艺术精神落入人的头脑,我们特意精心推出这套《当艺术遇上大师丛书》。 在这套丛书中,我们精心选出了17位历史上驰骋于艺术领域的大师,并将其主要经历及作品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在阅读的同时,你不仅可以了解他们到成功的艰辛,还可以了解到他们所创造的真正艺术,你甚至可以通过书籍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与对话。 当然,我们这套丛书的自身特色并不仅仅在于单纯的人物经历描写,你还可以通过了解这些艺术大量来深刻地感受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相关专业知识等。可以说,它就像一部你了解艺术的百科全书。 本套丛书的主要特点有三点: 一、创新性。 我们的“当艺术遇上大师”不是单纯的内容堆砌,而是一条主线下的
本书讲述了:有两件事让我颇受感触。一是中央电视台10套节目播出的一集关于中国远征军的纪录片,以中国远征军后人间的交往和他们对远征军资料收集过程为线索,其讲述让人感动。而收集这些。鲜为人知的史料的难度亦是可想而知的,其中仅仅因为几幅照片当事人就要数次远赴美国,与当时援华美军的家属和子女查实求证,搜集的过程实在不容易,因此资料成片委实弥足珍贵。
刘士铭先生195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早在学生时代,他的作品《丈量土地》就成为新中国件送往国外参展的雕塑作品,并被捷克国家博物馆收藏。1958年建立在中山公园和平坊前的《劈山引水》,气魄之大、寓意之深为当时人们留下深刻记忆。这件作品在当时和日后美术评论家都给以高度评价,也作为那个年代的代表作而载入史册,这件作品的作者就是刘士铭。但他从不张扬这些成就,数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用自己的眼观看世界,用自己的心去体验世界,是一位敢于追求梦想的人。他在艺术上不重功利,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天真而又浪漫,洞彻人生哲理。他的艺术是崇高精神的升华,是心智的结晶,是他全部的生命。
唐薇、黄大刚编*的《张光宇艺术研究(上下) 》完整地刻画出了一代才华盖世的艺术大师张光宇的 一生,他的经历,他推动中国现代艺术发展的抱负及 实绩,他超迈的艺术观念、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多方面 卓*的艺术成就。同时也通过本书的描绘和附录的年 谱,呈现了整整一个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和风貌。
陈少游主编的《中国艺术家年鉴(周京新卷)》主要侧重艺术家周京新个体艺术状态的研究,以同步研究为理念,长时间对艺术家的生活与艺术创作进行多方位的渐进投入式记录。采用语言叙述、文本整理、归纳、影像拍摄、学理研究、创作过程跟踪、出版推荐等手段,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内感知艺术家个体生命的鲜活和本真,让艺术家的生命本体绽放光芒。为我们的时代艺术在将来的历史写作上保留一些基本的材料和有益的参考。
郭秀仪女士是我国知名爱国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中国妇女运动的先行者之一,农工民主党中央名誉副主席。郭秀仪是著名爱国将领和政治活动家、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之一黄琪翔的夫人。一生传奇的郭秀仪女士,在其辞世多年以后,有关她的人生斑斓故事依旧为社会所关注。在孙炜先生撰写的《清风见兰——郭秀仪的艺术生涯》一书中,详细介绍了郭秀仪的绘画实践和收藏过程。
在世界上所有艺术表现形式中,中国书法无疑是至高无上的艺术。她完美地体现中国人的大智慧,情感的跌宕律动,对天地人和谐统一的卓越见解,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形而上的崇高精神境界。作者自幼对中国书法情有独钟,数十年临池不辍,诸体兼工,犹以章草特擅。同时,对中国书法的源流及其演变素有研究。近数年来,他在《书法报》开辟一专栏,着意介绍历史上岭南诸书法高手的生前行迹与艺术创意,每月介绍一家。这本《岭南历代书法名家》问世。是岭南书法史上次对有代表性的书法家进行如此全面系统的扼要推介,百多名书家,书中皆附其墨迹,征而有信。考其来龙去脉,点评诸家的艺术特色,风格所在。仰其精神价值,羡其情感气息。一卷在手,何其厚重。岭南文化的风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贡献,我们大可窥见一端。
面对当下、面对艺术和艺术研究,我们如何借鉴与运用前人的研究成果来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和个体生命,这是值得思索的一个课题。更重要的是,在当代,我们的记录手段已经变得立体和多元,因为我们可以毫无费力的借助录音、影像、图片等媒体让我们这个时代可以更为“全面”、“多样”的保留下来。像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他们那个年代,留给今世的人文资料也是相当稀缺的,尤其影像资料。所以,在注重个体生命、个体艺术价值的前提下,我们以事实为基础,推出《中国艺术家年鉴》系列丛书。丛书主要侧重艺术家个体艺术状态的研究,以同步研究为理念,长时间对艺术家的生活与艺术创作进行多方位的渐进投入式记录。采用语言叙述、文本整理、图片归纳、影像拍摄、学理研究、创作过程跟踪、出版推荐等手段,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内感知艺术家
《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历代工艺名家》系《中国传统工艺全集》的一个分卷,系统整理记录了从史前传说时代直至20世纪末我国的传统工艺名家与匠师的名录,领域遍及纺织、陶瓷、漆艺、营造、竹刻等种种工艺,简介其生平与主要成就,并配有代表作品的图片和工艺家的照片。
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出生于西班牙,他以工程学来表现优雅且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形式。近年来,他凭借卓越的业绩举世闻名。本书全面地概述了这位当代大师的创作生涯。本书从他在巴伦西亚和苏黎世的教育开始,叙述了他的著名作品的创始与发展,包括他的家具设计、雕塑及绘画作品。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作为当代杰出工程师而声名鹊起,初是因为他为世界多个城市所设计的一系列令人叹为观止的桥梁--巴塞罗那、毕尔巴鄂、布宜诺斯艾利斯、奥尔良、塞维利亚、威尼斯以及近的耶路撒冷,而这些壮观的文化形态和城市设计确保了他在21世纪界级建筑师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些作品包括苏黎世、里昂、里斯本和列日的火车站;位于毕尔巴鄂的Sondica机场;位于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的Tenerife音乐厅;巴伦西亚科学博物馆、天文馆以及歌剧院。近年来,卡
我这个人是闲不住的,总觉得应该“在其位必须谋其政”,要为大家办点儿实事。年就想到了要给一些知名度较高的老艺术家出一本书,不算“盖棺论定”,就算“自我小结”吧!但“协会”没钱,找领导又批不来钱,甚至说:“想出书的人多了,都来要,给谁不给谁呀?!”你看我们挨了撅。又等了一年,我退居二线后,担任“北京戏曲艺术教育基金会”会长,是法人代表。我费尽周折找到了与戏剧出版社联合出书的机会,可出十人的系列丛书。
今年是孙老110周年诞辰,故宫博物院为纪念他对国家博物馆文物事业的突出贡献,从其捐献的2000多件陶瓷中精选210件出版大型图录,再从图录中选出163件隆重地举办“孙瀛洲捐献陶瓷展”。孙老所捐献之陶瓷不仅为故宫博物院增添了藏品,而且也丰富了国内其他博物馆的馆藏。捐献品中有70件由故宫博物院调拨支援了全国20个兄弟博物馆永久收藏。同时为了弘扬祖国文化,进行中外文化交流,有的捐献品还被赠与友好国家永为友谊纪念。 对孙老探历代古陶瓷的验证,莫过于他捐献的陶瓷精品,而这本图录就是他捐献品的一个缩影,其中的宋代哥窑弦纹瓶、元代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明代成化斗彩三秋杯行等均是绝世佳品。其他永、宣、成、弘终明一代和清代历朝官窑瓷器也多为鲜见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