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本书之前,爱迪生的女儿马德琳曾经抱怨: 我至今没有看到一部令人满意的完整刻画父亲的传记。人们总是过分强调他做过什么事, 却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本书由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传记作家埃德蒙 莫里斯基于托马斯 爱迪生国家历史公园中保存的约500万页原始文件,历经长达7年的阅读研究创作而成。他还得到爱迪生被托管的家庭文件访问特权,包括爱迪生曾外孙所藏的家族档案,甚至还有多年来被尘封的爱迪生给第二位妻子的情书。这本书首次详细讲述了爱迪生84年的人生和成就,首次摒弃了认为爱迪生和尼古拉 特斯拉之间存在敌意的阴谋论,并提出了他们互相欣赏的依据。全书既描绘出爱迪生的经典形象,也展现了他较少为人所知的其他面孔。他不仅是专注、勤奋的天才发明家,也是宠爱妻子的丈夫、严厉的父亲、无情的
◎ 他是数学家,创立了博弈论。◎ 他是计算机科学家,是电子计算机之父,今天几乎所有的计算机都是根据冯·诺依曼体系结构设计的。◎ 他是物理学家,提出了冯·诺依曼意识假说,是提出意识导致波函数坍缩的鼻祖。◎ 他是气象学家,是现代数值天气预报之父。◎ 他是生物学家,其元胞自动机理论为DNA 的发现打下了基础。◎ 他是曼哈顿计划的重要参与者与领导者,为原子弹的研发做出了较大贡献。……爱因斯坦颠覆了我们对时间、空间和引力的理解,哥德尔在形式逻辑领域具有革命性贡献,但认识他们三位的人都指出,冯·诺依曼是迄今为止最聪明的人。◎ 6 岁,能心算8 位数乘法。◎ 8 岁,已看完45 卷的《世界通史》,学会了微积分。◎ 17 岁,发表了人生中的第一篇数学论文,产生了颠覆性影响。◎ 18 岁,在三所大学分别学习化学的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与
海森伯不仅仅只是一名天才科学家,也是一个工业和文化先进的国家的公民和倍受尊重的文化人物。不幸地是,正是这个国家,深深地卷入到虽发端于20世纪上半叶却定义了20世纪下半叶的两次标志性事件:种族大屠杀以及核时代的开启。作为一名受过教育的德国文化精英,海森伯像许多其他人那样,不得不面对这些事件并做出许多非常困难的决定。本书对海森伯作为量子力学的主要奠基者,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德国原子能和原子武器研发过程中主要的德国物理学家的角色,提供了深刻的见解。 本书适合于那些对近代历史文化感兴趣,没有太多物理专业背景的广大读者。
本书多角度、深层次地记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钱学森带领中国航天人闯出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人生经历与心路历程。作者用准确、生动的笔触,描述了钱学森负笈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研究和导弹、火箭工程实践,冲破阻力回归祖国,引领中国航天技术创新发展,为 两弹一星 横空出世作出杰出贡献的故事,真实地还原了钱学森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流金岁月。 本书作者采访了一百多位与钱学森有直接接触的各级领导和专家,调阅了一百多万字的文献资料,在书中披露了许多尘封已久的档案和弥足珍贵的图片。这是一本史料详实、内容丰富、感人至深的钱学森传记,将指引新时代的人们继续在科学的道路上革故鼎新、开创未来。
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籍波兰裔科学家,在研究放射性现象方面成就突出,发现了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在仅隔8年的时间内就分别摘取了两门不同学科的*高科学桂冠 诺贝尔物理学奖与诺贝尔化学奖,并且一生中获得了难以计数的其他科学殊荣。作为历史上罕见的杰出女性科学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她被许多评论家誉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女性。她的睿智、她的刻苦、她的淡泊、她的优雅,激励了很多后来人。 在这部由居里夫人小女儿深情撰写的传记中,作者详细叙述了居里夫人的一生,介绍了居里夫人及其丈夫皮埃尔 居里的科学工作和生活事迹,并着重描写了居里夫妇的工作精神和处事态度。书中引用了居里夫妇的许多信札和日记,书的*后还附录了居里夫人一生所得奖金、奖章的情况以及她所得的名誉头衔,居里夫
张焕乔,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子物理、裂变物理和重离子反应的实验研究。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培养出来的一代核科技工作者中的佼佼者,为我国第一台中子晶体谱仪和第一台中子衍射仪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师从名师,勤奋严谨;他强记博闻、记忆精准;他为人谦逊,乐于关心、帮助同事;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做人、育人和科研工作上都是后辈学习的楷模。他用淳朴谦逊的高贵品质和对科学研究的执着探索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他是一个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核物理事业的科学家。本书不仅是对张焕乔科学生涯的总结,更是将他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作风和严格律己、宽以待人的高尚人格传承给后辈。
本书是我国病理学界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彤华的传记,全书通过实地走访刘院士的家乡、求学之地,追溯了她从医报国、扎根病理的初衷;围绕她从医学生成长为 全国病理诊断金标准 的过程,讲述她坚守显微镜下日拱一卒,出诊断、做科研、撰指南、育人才,终成医学大家的无悔人生。病理乃医学之本,病理差之毫厘,临床谬以千里。刘彤华院士一生开出30万份病理诊断,对每一个诊断,力求精准无误,对每一个疑难病例,力求诊断有据。她是站在临床医生身后的 幕后英雄 ,她不为人知的努力与坚守,刻画了中国现代医学中低调谦逊、甘为人梯的病理人群像。
本书以事实为基础,整体篇章布局以时间为纵轴,同时兼顾亲历者所处工作岗位,通过一系列深入而细致的口述访谈,从不同岗位亲历者视角讲述钱塘江防治故事,全面系统还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治江过程和历史全貌。全书主要分为五个篇章:第一篇章为 摸索中前行 多方案探寻 ,主要介绍20世纪 40 70 年代参与和主导治江工程开展的技术专家对工程建设规划的回忆与讲述;第二篇章为 防治结合 开拓创新 ,主要介绍20世纪80 90年代技术专家主导下的治江工程,及由此衍生的社会服务功能的提升;第三篇章为 技术应用始建 一线施工建设 ,主要介绍参与一线工程施工的技术专家亲历的治江故事;第四篇章为 探寻自然奥妙 解码自然涌潮 ,主要介绍21世纪以来钱塘江治理和科研工作的新进展;第五篇章为 科研与管理 继承与开拓 ,主要介绍浙江省水利厅、钱塘江海
尽管人类研究科学的历史源远流长,但 科学家 这一职业只有200多年的历史,而现代科学的出现也不过五六百年。然而就在几百年间,尤其是19世纪和20世纪,科学历经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类对于宇宙以及自身的认识。 本书便通过43位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家的传记,带领读者回溯现代科学的发展历程,重温科学史上那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时刻。透过这些科学家的故事,让我们对科学的本质有了更加直观、更加感性的认识,也让我们意识到科学并非只存在于象牙塔中,而科学家们的个人奋斗与成就从来都与人类的历史进程息息相关。本书是一本了解科学、认识科学不可多得的好书。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 是根据国务院批复,中国科协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集中展现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老科学家的学术脉络和人生经历的人物传记丛书,有助于进一步梳理和丰富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厘清我国科技界学术传承脉络和学术传统,总结探索我国科技发展规律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为更好地制定科技政策和人才政策、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参考依据。本书为"采集工程丛书"中的一部。 胡思得为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曾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亲历了从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到最后一次核试验的全程,领导了核武器科研集体在禁核试后的转型,是国内核军备控制科学技术领域的开拓者之一。本书紧密围绕胡思得院士个人成长与学术成
杨福家,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核科学技术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央文史馆馆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所长(1987 2001)、复旦大学校长(1993 1999)、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2001 2012),是享誉世界的中国当代著名核物理学家和教育家。 本书以恢宏的时代变革为背景,用细腻的笔触,描画了杨福家从童年时期、中学时代到考入复旦大学并留校工作及远赴丹麦留学,直至 文革 后教学和科研双丰收,并担任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校长、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及创办宁波诺丁汉大学的主要经历,*后综述杨福家的主要教育成就和教育思想。书中记叙了杨福家秉承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的复旦校训、发扬 团结服务,奉献牺牲 的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