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伯特 维纳的著名自传首次将两卷书结合在一起。《昔日神童》(1953)和《我是一个数学家》(1956)是在公众对控制论的热情达到顶峰时出版的,当时科学家、工程师、科幻作家、艺术家和音乐家都在研究它。在《神童》中,维纳对一个专横的父亲作为神童抚养长大的过程进行了情感上的原始描述。在《数学家》中,维纳描述了他在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研究工作,以及他如何为控制论和反馈系统理论的多学科领域奠定基础。
作者根据国内外的科学家评选榜单,并根据中国科学院相关专家的建议,遴选了古今中外100位著名的科学家,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医学以及数学等学科,以出生年份进行了排序,并用简练的文字介绍了各位科学家的生平、重大发现、主要研究成果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每一位科学家均配以中国传统绘画技巧创作的肖像画。读者可以从这本书中了解到人类历史上各位伟大的科学家的重要研究成果以及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能够欣赏到这些科学家的风采。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部爱因斯坦的科学传记,因为科学对于爱因斯坦来说, 是他的生活,他的事业,他的避风港,他特立独行的源泉,为了认识这位伟人,我们必须追溯他的科学思想和成就 。从统计物理学到狭义相对论,再到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详尽地介绍爱因斯坦的科学工作,是本书的主要特色之一。另外,爱因斯坦还是一位有着很高天赋和独到风格的德语作家,一个音乐爱好者,一位哲学研究者,一位深切地关心人类处境的和平主义者;本书作者特地为科学工作外的爱因斯坦安排了一些独立的章节,以便一般的读者可以轻松地浏览本书。
从“向科学进军”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创新驱动发展”到“建设科技强国”,党领导我国科技事业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自立自强之路。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不畏艰难,敢为人先,勇攀高峰,“上天、人地、下海”,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大国重器……一项项“国内首个”打破国外封锁、夯实自主创新之基,一个个“国际首次”突破科技前沿、彰显中国创新贡献。如今,这些成果有的仍在开枝散叶,有的早巳尘封于世,但那些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创新故事,那些矢志不渝、科技报国的科学家们,以及他们在我国科技自立自强之路上留下的闪光足迹,必将永远镌刻在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蚕丝——钱学森传》讲述了钱学森旅美二十年、曲折归国以及为中国航天事业殚精竭虑的传奇一生。钱学森是如何从一个清末杭州西子湖畔出生的钱王后裔一跃成为美国航天业界的火箭动力专家,以及如何成为麦卡锡主义的牺牲品而离开美国,从而摇身变为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成为中国的“导弹之父”?这本书都做了解答。
束星北——一位被业内人士称为“中国的爱因斯坦”的国际级科学大师;一位曾经培养启蒙过像李政道、吴健雄等科学家的天才物理学家,多少年来却从未被人提及。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先生回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他。当周恩来总理提出希望李政道能为解决中国教育人才“断层”的问题做些工作,介绍一些海外有才学的人到中国讲学时,李政道说:中国不乏解决“断层”问题的人才和教师,只是他们没有得到使用,比如我的老师束星北先生。 这是一段尘封的历史,这也是一曲悲怆的挽歌,这是一个天才物理学家命运的纪实,这也是我国一代知识分子所经历的风霜刀剑、血泪坎坷的缩影。被人们称为“中国的爱因斯坦”的束星北曾是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的启蒙老师,也是堪称的科学大师,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位科学大师却不被
《爱因斯坦全集》是有史以来科学史文献方面*雄心的出版事业之一,已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授权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独家出版发行此书的中文版。全集包括从爱因斯坦档案馆中选出的14000余件文件以及许多新发现的文件。全集出齐将超过25卷。包括爱因斯坦已发表的全部物理学和社会政治问题的著作,还有他的笔记,未发表的科学手稿以及他与20世纪著名科学家诸如洛伦兹、薛定谔、居里夫人、普朗克以及其他领域的杰出人物:弗洛伊德,罗素,萧伯纳,罗斯福等人的通信。全集不仅能够增进我们对爱因斯坦的科学与生活的认识,而且也为理解现代科学,政治和文化的互动提供了新的综合性的手段。 第十一卷为索引卷,本卷整理了前10卷中所有的论文、年表、参考文献,并一一作了索引,便于读者查阅。
《爱因斯坦全集》是有史以来科学史文献方面*雄心的出版事业之一,已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授权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独家出版发行此书的中文版。全集包括从爱因斯坦档案馆中选出的14000余件文件以及许多新发现的文件。全集出齐将超过25卷。包括爱因斯坦已发表的全部物理学和社会政治问题的著作,还有他的笔记,未发表的科学手稿以及他与20世纪著名科学家诸如洛伦兹、薛定谔、居里夫人、普朗克以及其他领域的杰出人物:弗洛伊德,罗素,萧伯纳,罗斯福等人的通信。全集不仅能够增进我们对爱因斯坦的科学与生活的认识,而且也为理解现代科学,政治和文化的互动提供了新的综合性的手段。 第十二卷(柏林时期,1921年,通信集):本卷利用了爱因斯坦1921年的2000多份信件,这些信件为我们揭示了爱因斯坦在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不为人知的方面,不仅使
本书是面向广大医药学工作者及生命科学、医学等相关专业在校、研究生(硕士、博士)而出版的一本专业科普性读物,由山东和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的专家、教授和研究人员共同编写。全书收集了历年(1901~2005)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生平、教育、科研成果、经过、奋斗历程及各种花絮和逸闻趣事,尤其对项目的研究内容、学术价值、突出贡献和意义做了专业性的特别介绍,融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材料翔实,图文并茂,将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杰出业绩和传奇人生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给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人们以借鉴、启迪、激励、信心和力量。发人深思,催人奋进,为正在以科教兴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祖国呐喊助威。
《盛彤笙资料长编》较全面、客观地记录传主一生完整的生平、思想与活动。本书取材资料丰富、全面。有许多是从尘封已久的旧报刊、旧档案中辑录出的珍贵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盛彤笙是我国兽医学家、微生物学家,中国现代兽医学奠基人之一,中科院院士。1946年创建了兽医学院并担任院长。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畜牧部副部长及西北财政委员会委员、兼任西北兽医学院院长,西北行政委员会委员和西北畜牧局副局长,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微生物学会人畜共患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创始人之一,研究员。长期从事兽医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培养了一大批畜牧兽医高级人才,译著了具有重要学术
本书讲述了印席裔美国天体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钱德拉塞卡(1910-1995)的故事。本书的写法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尽可能接近原貌的钱德拉。 传记作者卡迈什瓦尔·瓦利教授,同为印度裔,是钱德拉的后辈和崇拜者,他怀着钦佩的心情多次访问钱德拉。两人进行过广博而发人深思的对话,依据这些对话以及钱德拉的论文、信件,瓦利运用风趣流畅的手笔,追踪钱德拉一生各个时期的足迹和轶事,精彩内容层出不穷。传记介绍了钱德拉如何在其叔父、诺贝尔奖得主拉曼的影响下,从小立志献身科学。又详尽披露出钱德拉与导师爱丁顿就白矮星理论展开的激烈争论。因遭到爱丁顿的极力否定,“钱德拉塞卡极限”(白矮星的恒星质量上限)被认为是错误的而遭摒弃,直到多年后才得到公认,这是鲜为人知的故事。传记还讲述了钱德拉奖《天体物理学杂志》从一
路德维希·玻尔兹曼(1844—1906),标志着物理学从19世纪到20世纪的转折。本书记录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生平、个性及其科学和哲学成就,详尽描述了他丰富而极具悲剧性的生活(他于62岁时自杀身亡)。本书主要在19 世纪下半叶的背景中讨论他的科学和哲学思想。他是宏观物体存在一个微观的、原子的结构基础这一学说的主要创立者,该学说深深影响了普朗克的光量子假说和爱因斯坦关于布朗运动的研究,对现代物理学的诞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郑哲敏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是国际著名力学家、中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他热爱祖国,热爱科技事业。他以国家需求为己任,呕心沥血、严谨创新,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卓越贡献。 《郑哲敏传》以时间为顺序,叙述早期教育、学术成长和科研事业开展的历程,内容包括:童年和求学、留学美国、报效祖国、历尽艰辛、春回大地、大展宏图、成就斐然、大师风范,以及郑哲敏先生亲自撰写的“留给后人的话”。 本书通过郑哲敏先生的学术成长、科研历程以及丰富的社会实践,展示了中国科学家爱国奉献、不畏艰辛、勇于创新、敢于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科学精神。
束星北——一位被业内人士称为“中国的爱因斯坦”的国际级科学大师;一位曾经培养启蒙过像李政道、吴健雄等著名科学家的天才物理学家,多少年来却从未被人提及。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先生回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他。当周恩来总理提出希望李政道能为解决中国教育人才“断层”的问题做些工作,介绍一些海外有才学的人到中国讲学时,李政道说:中国不乏解决“断层”问题的人才和教师,只是他们没有得到使用,比如我的老师束星北先生。 这是一段尘封的历史,这也是一曲悲怆的挽歌,这是一个天才物理学家命运的纪实,这也是我国一代知识分子所经历的风霜刀剑、血泪坎坷的缩影。被人们称为“中国的爱因斯坦”的束星北曾是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的启蒙老师,也是堪称的科学大师,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位科学大师却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部分选自黄昆先生的科学论文,黄昆先生在晶格动力学理论、多声子无辐射跃迁和光跃迁理论、极性晶体中晶格振动长波唯物方程、多声子无辐射跃迁和光跃迁理论、极性晶体中晶格振动长波唯象方程、声子与电磁场耦合形的元激发——polariton、稀固溶体的X射线漫散射理论以及二维体系光学电子模式理论等多个领域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成为凝聚态物理发展的一个又一个里程碑。第二部分选登了黄昆先生所作过的一部分学术报告和科普报告。第三部分选登了黄昆的自述文章和治学的经验之谈,黄昆先生研究和教学近六十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治学风格,他善于用简明模型解决复杂问题,从而发展新的理论。
本书讲述了印席裔美国天体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钱德拉塞卡(1910-1995)的故事。本书的写法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尽可能接近原貌的钱德拉。 传记作者卡迈什瓦尔·瓦利教授,同为印度裔,是钱德拉的后辈和崇拜者,他怀着钦佩的心情多次访问钱德拉。两人进行过广博而发人深思的对话,依据这些对话以及钱德拉的论文、信件,瓦利运用风趣流畅的手笔,追踪钱德拉一生各个时期的足迹和轶事,精彩内容层出不穷。传记介绍了钱德拉如何在其叔父、诺贝尔奖得主拉曼的影响下,从小立志献身科学。又详尽披露出钱德拉与导师爱丁顿就白矮星理论展开的激烈争论。因遭到爱丁顿的极力否定,“钱德拉塞卡极限”(白矮星的恒星质量上限)被认为是错误的而遭摒弃,直到多年后才得到公认,这是鲜为人知的故事。传记还讲述了钱德拉奖《天体物理学杂志》从一
他师承国学大儒,却在18岁弃文从理;他名扬欧美后毅然回国,成为新中国的力学奠基人;他以72岁高龄接棒大学校长,为中国教育事业奉献心血…… 这是一位真诚的科学家,这是一位最纯粹的爱国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