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前、中、后篇,将考古学家苏秉琦的学术和心路历程分为起步、积蓄、爆发三个阶段。对他青年家庭富足,中年经历沧桑,晚年学术成熟的人生脉络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和记录。他幼年时,祖上和李士曾家颇有交往,家中富饶,父亲对他这个老儿子寄予厚望;青年时北上求学,师从徐旭生,走上了考古之路;中年随北平研究院迁到昆明,开始了学术上的储备; 文革 时期,家中变故,师长和朋友们相继离去,思考却未停止;老年时,厚积而薄发,科研和教育成果丰硕,《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是集学术大成之作。苏公一生的经历过往,见证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书中描写的重大事件、涉及的和苏公同一时期各个学科的代表人物,也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缩影,集中体现了他们的学术情怀和精神风骨。
徐克勤我国著名地质学家、矿床学家、地质教育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矿床学及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和找矿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杰出成就。1947年在湖南瑶岗仙发现夕卡岩型白钨矿床;新中国成立初期发现安徽凤凰山铜矿,马山硫铁矿以及南京岔路口硫铁矿;1954年在攀枝花铁矿调查,确定了矿床特征成因及其规模;1957年在南发现加里东期花岗岩,揭开了华南花岗岩及成矿关系研究的序幕,该项研究于198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自1973年起开展华南断裂呦陷带内某些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铁铜矿床的研究,研究成果于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他本人获得1995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在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执教半个多世纪,培养了大批优秀地址人才,为我国地质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徐克勤传》通过“口述历史”的
本书共有六章,分别叙述了陈?院士的求学经历,从事天然地震研究、人工震源研究、岩石物理学研究,以及管理工作时所经历的事件,充分展现了作者对科学、对人生的探索和思考。
汤中立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矿产勘查专家、矿床地质学家。长期从事矿产勘查和地质矿产研究工作,是中国镍矿工业和甘肃省金矿工业的开拓者之一,其中对金川镍矿二矿区深部隐伏矿体的勘探和突破,使其跃升为世界第三大镍矿。他提出了“深部熔离-多次脉动式贯入-终端岩浆房聚集成矿”模式及“小岩体成(大)矿”理论。以上工作对我国矿产勘查和地质矿产研究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理论成果在 外被广泛引用。本书客观、全面、完整地记录了汤中立院士为地质科学辛勤耕耘的一生,总结了他的学术成就,以及他敏于思考、勤于探索、勇于开拓、善于总结的学术作风和工作态度,彰显了他的精神风范和人格魅力,以期继承和发扬他的学术思想,为年轻学子提供学习楷模,并激励他们为我国的科学、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本书可供高校研究人员和教育工作
张颔(1920-2017),是我国 的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他出生于山西介休,自小经历苦难,学历仅及高小,却一生苦学,终成就为一代“大家”。 2021年11月16日,是张颔先生诞辰101周年纪念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特以“着墨家山——张颔先生与他的家乡介休”展览纪念。本书就是以此展览为背景精编而成,本书是家乡的人文情怀和文化底蕴滋养了他的文化文化根系,而他无论是否满誉加身,都心系家乡,德被桑梓。其目的是为了体现他深沉的家国情怀及“大家”风范!
本书分前、中、后篇,将考古学家苏秉琦的学术和心路历程分为起步、积蓄、爆发三个阶段。对他青年家庭富足,中年经历沧桑,晚年学术成熟的人生脉络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和记录。他幼年时,祖上和李士曾家颇有交往,家中富饶,父亲对他这个老儿子寄予厚望;青年时北上求学,师从徐旭生,走上了考古之路;中年随北平研究院迁到昆明,开始了学术上的储备;“ ”时期,家中变故,师长和朋友们相继离去,思考却未停止;老年时,厚积而薄发,科研和教育成果丰硕,《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是集学术大成之作。苏公一生的经历过往,见证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书中描写的重大事件、涉及的和苏公同一时期各个学科的代表人物,也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缩影,集中体现了他们的学术情怀和精神风骨。
本书通过翔实的文字和丰富的图片记录了张伯声这位科学大师的精彩人生经历、奇闻逸事、高尚人格,以及在人生旅途的每个阶段为中国教育事业和地质科学研究等做出的创造性贡献,展现出他的学术思想、治学理念和自强不息、笃学创新、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本书以张伯声的人生历程为线,以科学成就为珠,点面结合,全景式地再现了一位科学大师不平凡的一生。阅读本书使人们可以获得一个与大师亲密接触的机会,以及站在智者的肩上看世界的机会,使人们在喧嚣和浮躁的现代社会里得到人格的净化和人生的感悟。本书文笔流畅洗练,故事情节生动感人,适合大众读者,特别是大中学生、研究生和科技工作者阅读。
......
《南极周边海域海洋地质考察》主要介绍了南极的地质概况,考察的意义和目标,考察的主要任务,考察的主要数据和样品,主要分析与研究成果,考察的主要经验与建议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