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前、中、后篇,将考古学家苏秉琦的学术和心路历程分为起步、积蓄、爆发三个阶段。对他青年家庭富足,中年经历沧桑,晚年学术成熟的人生脉络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和记录。他幼年时,祖上和李士曾家颇有交往,家中富饶,父亲对他这个老儿子寄予厚望;青年时北上求学,师从徐旭生,走上了考古之路;中年随北平研究院迁到昆明,开始了学术上的储备; 文革 时期,家中变故,师长和朋友们相继离去,思考却未停止;老年时,厚积而薄发,科研和教育成果丰硕,《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是集学术大成之作。苏公一生的经历过往,见证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书中描写的重大事件、涉及的和苏公同一时期各个学科的代表人物,也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缩影,集中体现了他们的学术情怀和精神风骨。
计算矿物学属于一门交叉学科,其建立和发展依赖于物理学和计算机学的进步。不同于实验矿物学从测试结论反推理论模型,计算矿物学可根据已知矿物模型计算理论模型的 理论值,或预研推测未知模型及其相应参数。目前, 外计算矿物学的相关论文很多,但其发展仍滞后于实验矿物学。考虑到矿物学、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化学等相关从业人员的物理学和计算机知识背景,《计算矿物学》对计算矿物学中三类模拟尺度(纳观-微观、微观-介观和介观-宏观)的主流模拟技术进行评述,弱化物理学理论叙述、公式推导和程序编写等内容,重点归纳多尺度理论模拟方法的基本思想、原理和数据分析方法,并列举部分实例进行说明。
《李四光和他的时代》收录了李四光先生自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近半个世纪以来,他与学界、政界、社会各界重要人士的往来书函及其手稿,其中许多名家手迹都是首次面世,史料价值弥足珍贵。从李四光与各个时期名人胡适、蔡元培、徐志摩、鲁迅、梁启超、李约瑟、傅斯年、周恩来、郭沫若、钱学森、马寅初等名人的鸿雁往来,读者可以感受到,无论是军阀混战、民族危难、国共纷争的年代,还是在黑白不分、是非颠倒的岁月,作为为一名科学家,李四光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以追求科学真理为使命,秉乘科学报国之志,坚贞不渝地将学术活动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事业紧紧相连,为祖国建设和地球科学作出了卓越贡献。这些文字和手稿反映出李四光的治学精神、高尚人格和艺术修养,是他留给人们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新中国成立后,更加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科教兴国”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中国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加大了以科技进步来推动社会发展的步伐。从2000年起,中国政府设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制度,重奖科学家,显示着中国政府“科教兴国”的决心和信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丁,我们决定出版一套“走近中国科技先驱”的系列丛书。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 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 寻找地层深处的光:田在艺传》通过田在艺院士无奇的童年、求学在外、玉门和陕北的工作十年、在新疆奋战的日子、投身两次石油大会战、参加江汉油田和吉林油田的建设,以及调入北京后的理论研究等内容,向人们全面、客观地展示了田院士的一生经历。《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 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 寻找地层深处的光:田在艺传》章节严谨,文字简练,内容丰富,令人振奋。
詹天佑,近代中国批留美学生之一,以 11 岁的幼龄留美 9 年,学成归国历时 7 年所学非所用却从未言放弃, 27 岁始投身铁路建设。 他完成了中国人自建的条铁路——京张铁路,为国人争了一口气,给百年积弱的国人以极大的民族自信心。在如今高铁成为国人骄傲的时代,重读先辈的人生更觉感人。 詹天佑的人生不是只有光环与盛赞,更多的是筑路过程中面对自然环境的艰难与艰辛,面对清末民初社会环境的无奈与坚守。本书即以此为切入点,对詹天佑的学识、爱国、敬业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再现了詹天佑成就背后的人格魅力。
《中国庶民本纪:左言东人生实录》记述了左言东先生从农家子弟成长为名校教授的风雨历程。虽历经磨难、坎坷,人生起伏多变,但唯有他的赤诚之心未变,因为它已成为他的灵魂,成为他的命根,这就是左言东先生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的缘由:一来是为了他自己精神上的升华,二来是想作为一份精神财产,留给亲人、朋友和社会。
何琦*的《远古生命的守望者》按照李星学学术成长经历的时间顺序,以不同时期的中国社会环境下古生物学科的发展历史为参照,共分为7个章节和结语部分。**章主要介绍了李星学的家庭背景和他在长沙雅礼中学的求学经历,并对这一时期的关键人物陈仁烈、晏阳初,关键事件 民训 进行了重点描述。第二章讲述了李星学如何在二舅朱森的影响下走上地质古生物学的研究道路。1938 1942年是抗日战争的重要阶段,对青年李星学影响至深,因此这一段历史背景是本章的关键。第三章是关于李星学在原中央地质调查所的经历。导师斯行健、妻子刘艺珍等是对他一生的科研生涯都有重要影响的人物。第四章讲述了李星学新中国成立后到 文革 前,在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经历。这是他学术生涯的一个**时期,以他的几部代表性论*为主体,对他的学术成长进行了阶段性梳理
《李四光传》的五位作者都是先后在李四光身边工作过的同志。他们不局限于一时的耳闻目见,而是查阅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做了广泛的访问调查,并结合近百年来的历史进程,对传主各个时期的思想感情有重点地进行了分析研究。他们都不是文学工作者或新闻工作者。他们写这本传记的立意、观点和视野,读者可以从本书的有关章节、尤其从“结束语”中体会到,无须我们多说。总之,这本传记应当可以被认为是一本认真的尊重历史的传记。 时代在前进,科学在发展。在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稳步前进的今天,重读这本传记,仍然使我们对李四光毕生所从事的科学实践感到骄傲。“不废江河万古流”,我们相信,历史将会继续作出这样的回答。
丁文江是在很多学术领域做出过开拓性贡献、在科学史和学术史上有相当重要地位的人物。作为中国地质学的开山大师,丁文江和他的团队使中国地质学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获得了世界声誉。地质学以外,丁文江在地理学、古生物学、历史学、教研学、少数民族语言学等领域也有独特贡献,是一位典型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作为欧化深、科学化深的中国人,丁文江在提倡科学研究方面不遗余力。在朋友的眼中,丁文江既是“良善有用的中国人”,又是“天生能办事、能领导人、能训练人才、能建立学术的大人物”,还是精于科学、长于办事的“现代稀有的人物”。本书是关于介绍其生平事迹的专著。
国家"十一五"重大出版工程《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以纪传文体记述中国20世纪在各学术专业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数千位华人科学技术专家和人文社科学者,展示他们的求学经历、学术成就、治学方略和价值观念,彰显他们为促进中国和世界科技发展、经济和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全书按学科分别结集卷册,并于卷首简要回顾学科发展简史,卷末另附学科发展大事记。这与传文两相映照,从而反映出中国各学术专业领域的百年发展脉络。书中着力勾画出这些知名专家学者研究路径的变迁和学术生涯的沉浮,力求对学界同行的学术探索有所镜鉴,对青年学生的学术成长有所启迪。《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地学卷》记述了约300位地学家,分别见于地质学、地理学、古生物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和海洋学等分册。其中,地质学分册
丁文江是胡适先生的好友,胡适当年有二十年不谈政治之说,丁断然不允许胡这样将自己超然世外,拉着胡和其他好友办《努力周刊》和《独立评论》。丁对胡说,不管你做如何的思想改革,文字运动(胡是白话文的发起者与推动者),文艺复兴,但倘是政治是腐败的,则所有这些断然也不能成功。 丁文江因事故逝世后,胡适痛不欲生,决心为他立传。《丁文江传》为胡适所写的*长一部传记。可以说是胡适《四十自述》之外,又一部值得称道的优秀传记。
《丁文江卷》所收,主要包括三方面:丁文江先生科学方面的文章、政论以及游记。科学方面的文章,主要侧重于普通读者易懂的部分,专门的地质学论文(多数用英语撰写)尽量不收。政论方面,有代表性的文章基本都收入了。为便于读者从整体上把握丁文江先生的思想与学术成就,本编未将科学文章、政论分类编排。 丁文江有文学天才,他的古文、白话文俱佳。读其《漫游散记》《苏俄旅行记》,不仅能为其优美的文笔打动,还能得到多种知识滋养:里面既有地质旅行的记载,又有地理、人种、边地民族语言以及风土人情等引人入胜的描绘。
裴荣富是我国著名的矿床学家、矿产勘查学家,曾任地质矿产部矿床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兼矿产勘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矿床成因协会主席。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裴荣富生于1924年8月,河北省秦皇岛人。1948年8月,裴荣富毕业于清华大学理学院地学系,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49年进入北平地质调查所,从此开始了长期的矿产勘查和成矿科学研究工作。1957年调入地质部矿物原料研究所任工程师,直至1972年参加援外。1979年从苏丹回国后在地质部矿床地质研究所(现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工作至今。 裴荣富在金属矿床学、区域成矿规律、超大型矿床与异常成矿作用、金属成矿省演化与成矿年代学、矿产普查勘探等领域辛勤耕耘,多年来,带领他的团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信仰的力量:李四光》为《信仰的力量·中外名人故事》系列丛书之一,有一种力量它能够跨越时空总是激励着我们,有一种力量,它能够铸造信念让我们生生不息。这种力量叫信仰。《信仰的力量:李四光》讲述了李四光的生平事迹,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奠基人之一。他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确立了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概念,分析了其特点,并运用这些理论概念探讨了中国的地质条件和石油形成条件。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湖北省黄冈县回龙山香炉湾人,蒙古族。首创地质力学。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之后李四光的著名事迹也被翻拍为电影。《李四光》由王静编著,是“华人十大科学家”系列丛书之一。《李四光》记述了李四光的成长之路,他的童年时代,他的求学历程,他的梦想,他的探索与实践,他的勇敢为人类带来了认知世界的曙光。
本手册由12篇77章组成,内容包括有关工程地质的基础地质理论和基本概念,水电工程地质勘察的各种方法及其使用条件,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及其测试方法,以及水电工程建设中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的勘察与评价方法等
本手册由12篇77章组成,内容包括有关工程地质的基础地质理论和基本概念,水电工程地质勘察的各种方法及其使用条件,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及其测试方法,以及水电工程建设中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的勘察与评价方法等
陈梦熊是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事业的开创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梦熊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地质科学和调查事业,全面采集并深入研究陈先生的学术成长经历,对研究陈先生本人的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对研究我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对研究我国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甚至对该学科科技人才的培养,对该学科未来的发展,对我国未来科技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亦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