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前、中、后篇,将考古学家苏秉琦的学术和心路历程分为起步、积蓄、爆发三个阶段。对他青年家庭富足,中年经历沧桑,晚年学术成熟的人生脉络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和记录。他幼年时,祖上和李士曾家颇有交往,家中富饶,父亲对他这个老儿子寄予厚望;青年时北上求学,师从徐旭生,走上了考古之路;中年随北平研究院迁到昆明,开始了学术上的储备; 文革 时期,家中变故,师长和朋友们相继离去,思考却未停止;老年时,厚积而薄发,科研和教育成果丰硕,《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是集学术大成之作。苏公一生的经历过往,见证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书中描写的重大事件、涉及的和苏公同一时期各个学科的代表人物,也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缩影,集中体现了他们的学术情怀和精神风骨。
李四光的一生,全为为国争口气而拼搏,他在地质学所取得的成就,全为实现救国强国之梦。他曾是清末的工科进士,立志努力向学,造船救国,随后登进士、入实业,却因为辛亥革命失败毅然再次深造。原本造船救国的理想,他并未抛开,只是究其根源,还需要从矿产着手,而矿产则需要从地质着手,也正是这个缘由,他*终选择了地质学,从而走上科学救国之路。建国之后,他引领中国,彻底摆脱了缠绕中华民族几十年的贫油之帽。他是中国名副其实的地质元帅,更是在祖国河山屡屡印下足迹的地质大家,他的一生,一直在为国争光的道路上疾走。
胡适著述甚丰,在诸多学术领域里多有开创性的贡献;为满足读者的需要,本社在出版《胡适全集》之前,先行出版胡适在文学、史学、哲学等方面有代表性的著(译)作。这些著(译)作的出版,或采用初版作底本,或依据较善版本徘印;个别有误值、脱字、衍宇之处,均予改正。 《丁文江的传记》初(1956年)刊载于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刊》第三辑《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丁文江先生逝世廿周年纪念刊》上,1960年6月由台湾启明书局出版,并附了作者写的《校勘后记》,1986年台湾远流出版发行公司出版《胡适作品集》,将其辑作第二十三集。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 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 寻找地层深处的光:田在艺传》通过田在艺院士无奇的童年、求学在外、玉门和陕北的工作十年、在新疆奋战的日子、投身两次石油大会战、参加江汉油田和吉林油田的建设,以及调入北京后的理论研究等内容,向人们全面、客观地展示了田院士的一生经历。《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 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 寻找地层深处的光:田在艺传》章节严谨,文字简练,内容丰富,令人振奋。
裴荣富是我国著名的矿床学家、矿产勘查学家,曾任地质矿产部矿床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兼矿产勘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矿床成因协会主席。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裴荣富生于1924年8月,河北省秦皇岛人。1948年8月,裴荣富毕业于清华大学理学院地学系,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49年进入北平地质调查所,从此开始了长期的矿产勘查和成矿科学研究工作。1957年调入地质部矿物原料研究所任工程师,直至1972年参加援外。1979年从苏丹回国后在地质部矿床地质研究所(现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工作至今。 裴荣富在金属矿床学、区域成矿规律、超大型矿床与异常成矿作用、金属成矿省演化与成矿年代学、矿产普查勘探等领域辛勤耕耘,多年来,带领他的团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苏秉琦先生是中国杰出的考古学家、新中国考古事业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之一。2009年是苏秉琦先生一百周年诞辰,为纪念这位新中国考古事业的奠基人,国家文物局、辽宁省人民政府和朝阳市人民政府在牛河梁考古工作站举行“苏秉琦百年诞辰暨牛河梁遗址发现30周年纪念大会”。《苏秉琦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集即为此次纪念大会与会专家、学者所写缅怀苏先生文章的合集。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怀念了先生的治学与为人,评述了先生对中国考古学的贡献。 《苏秉琦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可供考古学、历史学等研究者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
本丛书根据迄今践行的实际情况,在大致统一编辑规范的基础上,将书稿划分为5种体例: 1.口述自传以人称主述,由访问者协助整理。 2.人物访谈录以问答对话方式成文。 3.自述由亲历者笔述成文。 4.专题访谈录以重大事件、成果、学科、机构等为主题。做群体访谈。 5.旧籍整理选择符合本丛书宗旨的国内外已有文本重新编译出版。 形式服务于内容,还可视实际需要而增加其他体例。受访者与访问整理者,同为口述史成品的作者。忆述内容应以亲历者的科学生涯和有关活动为主线展开,强调以人带史,以事系史,忆述那些自己亲历亲闻的重要人物、机构和事件,努力挖掘科学事业发展历程中的鲜活细节。 书中开辟“背景资料”栏,列入相关文献,尤其注重未经披露的史料,同时还要求受访者提供有历史价值的图片。这些既是为
《李四光和他的时代》收录了李四光先生自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近半个世纪以来,他与学界、政界、社会各界重要人士的往来书函及其手稿,其中许多名家手迹都是首次面世,史料价值弥足珍贵。从李四光与各个时期名人胡适、蔡元培、徐志摩、鲁迅、梁启超、李约瑟、傅斯年、周恩来、郭沫若、钱学森、马寅初等名人的鸿雁往来,读者可以感受到,无论是军阀混战、民族危难、国共纷争的年代,还是在黑白不分、是非颠倒的岁月,作为为一名科学家,李四光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以追求科学真理为使命,秉乘科学报国之志,坚贞不渝地将学术活动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事业紧紧相连,为祖国建设和地球科学作出了卓越贡献。这些文字和手稿反映出李四光的治学精神、高尚人格和艺术修养,是他留给人们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湖北省黄冈县回龙山香炉湾人,蒙古族。首创地质力学。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之后李四光的著名事迹也被翻拍为电影。《李四光》由王静编著,是“华人十大科学家”系列丛书之一。《李四光》记述了李四光的成长之路,他的童年时代,他的求学历程,他的梦想,他的探索与实践,他的勇敢为人类带来了认知世界的曙光。
《信仰的力量:李四光》为《信仰的力量·中外名人故事》系列丛书之一,有一种力量它能够跨越时空总是激励着我们,有一种力量,它能够铸造信念让我们生生不息。这种力量叫信仰。《信仰的力量:李四光》讲述了李四光的生平事迹,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奠基人之一。他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确立了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概念,分析了其特点,并运用这些理论概念探讨了中国的地质条件和石油形成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更加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科教兴国”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中国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加大了以科技进步来推动社会发展的步伐。从2000年起,中国政府设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制度,重奖科学家,显示着中国政府“科教兴国”的决心和信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丁,我们决定出版一套“走近中国科技先驱”的系列丛书。
《李四光传》的五位作者都是先后在李四光身边工作过的同志。他们不局限于一时的耳闻目见,而是查阅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做了广泛的访问调查,并结合近百年来的历史进程,对传主各个时期的思想感情有重点地进行了分析研究。他们都不是文学工作者或新闻工作者。他们写这本传记的立意、观点和视野,读者可以从本书的有关章节、尤其从“结束语”中体会到,无须我们多说。总之,这本传记应当可以被认为是一本认真的尊重历史的传记。 时代在前进,科学在发展。在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稳步前进的今天,重读这本传记,仍然使我们对李四光毕生所从事的科学实践感到骄傲。“不废江河万古流”,我们相信,历史将会继续作出这样的回答。
《马承源传(青铜大家)》的主人公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文物专家马承源。马承源是浙江镇海人,1952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他在学生时代即参加学生运动,并于194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历任上海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上海博物馆陈列研究部副主任,上海博物馆馆长。他还是上海文物博物馆学会理事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中国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兼任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张瑶编著的这本《马承源传(青铜大家)》从其少年时代开始写起,不仅详述其文博专业道路上的重要人生历程,对其生活中的本色、性情一面,也做了生动介绍和描摹。书中还附有 马承源生平大事记 、 马承源重要学术成果一览 ,对其生平及学术成果的概括简明扼要,使得本书增添了一定的厚重感。此外,文博专家加 地下党
李四光不仅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还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伟大的爱国者。 他的一生“不仅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科学遗产,而且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他始终不渝地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忠于共产党、忠于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尚情操;振兴中华、造福人民的宏大志气;正直诚实、自强刚毅的优良品质;谦虚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身教言传、诲人不倦的师表风范;奋斗不息、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 本书为我们介绍的就是这位伟大人物的人生经历。
《中国庶民本纪:左言东人生实录》记述了左言东先生从农家子弟成长为名校教授的风雨历程。虽历经磨难、坎坷,人生起伏多变,但唯有他的赤诚之心未变,因为它已成为他的灵魂,成为他的命根,这就是左言东先生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的缘由:一来是为了他自己精神上的升华,二来是想作为一份精神财产,留给亲人、朋友和社会。
本手册由12篇77章组成,内容包括有关工程地质的基础地质理论和基本概念,水电工程地质勘察的各种方法及其使用条件,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及其测试方法,以及水电工程建设中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的勘察与评价方法等
本手册由12篇77章组成,内容包括有关工程地质的基础地质理论和基本概念,水电工程地质勘察的各种方法及其使用条件,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及其测试方法,以及水电工程建设中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的勘察与评价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