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内斯 开普勒(Johannes Kepler,1571-1630),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 他的兴趣还包括哲学、历史、物理学、气象学。 在寻找宇宙和谐规律的过程中,借助第谷 布拉赫的观测,他发现了三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行星规律,他认识到了太阳系的维度。开普勒的工作对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创立非常重要。他在科学史具有举重轻重的地位,但是关于他的工作和生活,人们了解得还非常有限,这本书会把他真实地呈现出来。
走,去追风暴! 想象一名气象学家一脚刹车,漂移着急停在你面前,从这辆追风暴的定制 装甲车 的车窗户里喊出这句话。风在呼啸,他在欢呼,一切都很混乱 然而,你清晰地看到他那咧嘴大笑的脸庞,肾上腺素前所未有地飙升!作者在书中讲述了令人惊叹的追逐风暴之旅、哈佛大学的求学岁月,以及相关的气象学基础知识。美国佛罗里达州、越南河内、摩洛哥的菲斯和白雪皑皑的北极等,都有他的身影。他说,归根到底,想过一种抬头仰望的生活,想要追逐新的地平线。只要有合适的同伴和无畏的态度,每天都可以是一场冒险。有时,开启冒险只需要抬头仰望。
梁守槃,中国著名的导弹总体技术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他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梁守槃院士传记》采取传记的形式,生动翔实地记录了我国导弹总体技术、航空与航天发动机技术科学家,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梁守槃院士献身祖国航天事业的光辉历程、崇高的精神世界,旨在弘扬梁守槃院士孜孜求实的科研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为中国航天珍藏一份珍贵的文化财产,启迪和激励新一代航天人崇尚科学,献身事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航天强国而不断探索,勇攀高峰。
《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庄逢甘院士传记》叙述了庄逢甘院士的成长、学习和工作经历,通过记叙他的人生历程和科技生涯,全面而系统地展现他的业绩与贡献,彰显他热爱祖国、忠诚事业、奉献航天的家国情怀,颂扬他知识渊博、思维缜密、见解前瞻、创新进取的大师风范,弘扬他光明磊落、谦虚谨慎、团结共事的融合精神,追忆他甘为人梯、诲人不倦、举贤荐才的育人之道。他以朴实而厚重的足迹、随和且宽容的品格和业内的成就与业绩,彰显了至高至善、无怨无悔的科学家的本色与底蕴,成为了广大航天工作者敬仰的楷模。
《刘永才院士传记》采取传记的形式,生动翔实地记录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飞航技术专家,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委,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科技委顾问,国家某重点型号系列技术顾问、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内多个型号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型号总指挥刘永才院士历尽艰辛,攻坚克难,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为祖国的和平安全付出了巨大努力,献身祖国航天事业的光辉历程、崇高的精神世界,弘扬刘永才院士孜孜求实的科研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为中国航天珍藏珍贵的文化财产。
本书分早岁艰难、寒窗苦读、求学浙大、头角峥嵘航天、倾心教育、社会交往、为人处事、家庭生活、白绢斜封、晚年探索。内括:德清胡氏;1928;父亲胡葆良;辗转求学;初中生活;高中岁月;对大学和专业的选择等。
李文华院士是 知名生态学家,在林学界、生态学界和资源科学领域享有盛名。本书记叙了李文华院士根据环境条件、科学发展和 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研究方向和目标的学术成长经历——从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研究,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再到生态农业复合系统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范畴这样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展现了他求真务实、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科学家精神,以及淡泊名利、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 个人品质。
本书是第六批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称采集工程)丛书之一。潘君骅,应用光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苏州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研究员。从事光学仪器领域的科研工作40余年,长期致力于光学非球面的研究,由他主持完成的我国和远东 大的 2.16米光学天文望远镜 获1997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折轴阶梯光栅分光仪 获1998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近几年还研制了多种特殊非球面光学仪器和设备,取得显著社会和经济效益。
本书为陈学溶的口述自传,以陈学溶的学术成长经历为主线,广泛涉及中国气象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内容。
时光飞逝,六十年前我到华东师范大学首次开课任教时的学生梅安新教授已届八十高龄了。他们这个班级我任课多,带领野外实习长,所以我对每一位学生非常熟悉。梅安新算是一位学习刻苦、作业认真、工作非常细致的学生。所以1957年河口研究室(河口海岸研究所的前身)刚刚成立时,恰巧他们这一届毕业,学校要我开出留人的名单,我就报了梅安新、恽才兴、虞志英三人留到研究室工作。我对于梅安新在工作中勤恳踏实,刻苦钻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富有开拓精神很为欣赏。他在工作后仅两年时光,就在长江三角洲调查的基础上发表了《长江三角洲第四纪地质》的论文,这是我国对长江三角洲第四纪地层首次进行的系统划分,而他对长三角前缘(含上海地区)疏松层下限和分层的见解,可以说是长三角第四纪地质研究的一项奠定基础的工作。 梅安新在工作上
段子俊同志1950年12月奉召进京,投身创建新中国航空工业,是新中国航空工业主要创始人之一,是航空工业资格老的老航空之一,是我敬重的航空工业老领导、老前辈、老学长,我还亲切地称呼他“老爷子”。我1959年从苏联莫斯科机床工具学院毕业回国,被分配到北京航空工艺研究所。我们共同奋斗在我国航空工业战线上,风风雨雨近半个世纪,亦师亦友亦领导,一路走来,情深义重。 要说和段子俊同志的交往和友情,还得从我的父亲朱其文说起。我的父亲和段子俊同志是老战友。1945年9月, 段子俊同志随彭真、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从延安奔赴东北。我父亲当时任辽宁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彭真、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一到沈阳,立即宣布成立东北局,由彭真同志担任书记,陈云同志担任副书记。彭真、陈云同志主持于1945年9月19日在沈阳“大帅府”驻地召开重要会
本书是为纪念“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赵九章院士的纪念文集,包括赵九章院士的数十位弟子、同事、朋友以及家属撰写的纪念文章。这些纪念文章从不同角度回忆和记录了赵九章院士为中国的科学发展特别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缅怀他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甘为人梯的高尚情怀,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本书是刘大响院士的回忆录。作者在书中叙述了自己的童年、求学生涯以及为我国航空动力事业奋斗的过程,尤其是以亲身经历讲述了高空模拟试验台、高推预研、中推核心机和高性能发动机的预研和研制过程,以及呼吁国家重视航空发动机、国产大飞机和航空应急救援的经历。 本书思想性、科学性、可读性兼具,内容真实、语言朴素、图文并茂。适合从事和关注中国航空工业尤其是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人员阅读参考。
《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刘连元院士传记》叙述了刘连元院士的成长、学习和工作经历,他一直致力于我国导弹弹头系统的研发工作,完成了□□代导弹弹头防热设计,攻克了 热障 ;主持研制了多型导弹弹头,实现了弹头的更新换代;对气动热环境预测技术、防隔热及热控技术、天线罩设计技术及防隔热试验技术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刘连元院士始终关注如何使我国从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是我国国防力量的有力支柱,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叶叔华,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叶叔华主持建立和发展了我国综合世界时系统并长期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她负责建立了我国甚长基线干涉仪(VLBI)网,这个观测网无论是在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方面,还是在90 年代末开始的 探月工程 方面,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叶叔华是我国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是国家攀登计划 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 的首席科学家,在她不懈的努力和推动下,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APSG)国际合作计划得以施行。 1997年,我国发现了第3241号小行星,国际天文组织将其命名为 叶叔华星 。 本书以时间为主线,讲述叶叔华院士从出生、求学、工作,到取得重要学术成就,获得一系列荣誉。文后附有叶叔华年表和主要著作目录。本书讲述了叶叔华对我国天文学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钱宝琮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数学教育家、科学史家,世界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的数学启蒙老师,浙江大学首任数学系主任。《一代学人钱宝琮》编收录了钱先生各时期的论文、讲演稿、教学讲义、书信、诗词等文献(其中不少未公开发表或散见于各种报刊杂志中),内容涵盖数学史、天文历法、物理学史、音律、数学教育、数学教育法、科学史理论,是1998年版《李俨钱宝琮科学史全集》的补遗;《一代学人钱宝琮》第二编收录了数学大师、著名学者、教育家和门人弟子回忆钱先生的论文、诗词、书信、读书(听课)笔记和编者整理的《钱宝琮年谱》等内容。全书对专业学者和业余爱好者研读、理解钱宝琮先生学术风格和道德文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暂无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