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医昆仑》是为我国近百年来150位著名中医药专家编辑出版的传记丛书,是一套具有历史、学术、文化、实用和典藏等多重价值的精品力作,对于广大中医师坚定专业思想、传承中医精髓、提高医德医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本集记载了门纯德的生平事迹,阐发了其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和突出贡献。
《我的丈夫马海德》 讲述了1936年6月,马海德(乔治·海德姆美国医生)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一起历尽艰辛来到陕北苏区,并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故事。 《我的丈夫马海德》 讲述马海德是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国人,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位加入中国籍的外国人。在西方人士中,他是个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的人,是参加过红军、八路军、解放军的人;是经历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这四个中国革命历史时期的人。 《我的丈夫马海德》 讲述了马海德作为一个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不但是一位真正的国际主义战士、一位杰出的民间外交家,更是一位改变了中国数十万麻风病人以及数百万麻风病人家属命运的伟大医生……
孙思邈,是京兆东原人(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出生于隋开皇元年,卒于唐永淳元年。活了102岁(也有说他活了141岁),他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历史上,被人们尊为“药王”。信史所载孙思邈事迹虽少,各种奇传却多。本传作者从“孙思邈是人不是神”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努力还原先贤真实面貌,既不取野史的荒诞之说,亦剔除“信史”中夸张之辞。只将孙思邈两部巨著视作记传手资料,透过字里行间,探寻著者行踪。再剔出书里透露的点滴行踪,反复甄别,形成缜密完整的一部传记。
王合三先生(1881-1955年),男,满族黄旗人。早年随先人迁居河南开封,后废儒习医,以儒医两界名流誉满中州,尤擅长内、儿、妇科,常随手取效,名振中原,特别是在《伤寒论》方面,研究颇深,多有灼见。 本书在收集王合三先生遗作的基础上,结合先生生平讲稿及临证经验,进行整理而成。全面反映了王合三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精华,同时,结合现代研究以及典型病案,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挖掘先生的思想精髓,以启迪后学,供广大医务工作者阅读参考。
本书介绍黄坚白、傅方珍夫妇的临床经验和学术专长。黄老在**课题“中医治疗肝炎、肝硬化”的研究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本书总结了黄老治疗肝病、肾病、痢疾、泄泻、胃痛、哮喘等内科病的经验。傅老是著名的中医妇科专家,本书阐述了傅老治疗不孕症、月经不调、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习惯性流产、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的独到之处。此书内容丰富,资料珍贵,为中医药业人员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诺贝尔奖获奖者的故事太多太多,无数感人的故事会让我们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本丛书让读者了解到一百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方方面面。除了讲述获奖者的成就、坎坷、奋斗、人品、生活趣事,还讲述了一些大师们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别有一番滋味的故事。你不仅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披荆斩棘,终走向华灯璀璨的颁奖殿堂,并且,你还有幸分享他们在做出发明与创造时的喜悦与激动,以及遭受挫折时身临其境般的沮丧与懊恼。同时,你除了从明白流畅、引人人胜的故事中一览科技尖端的无限风光、文学殿堂的五光十色外,你更可以感受到从呱呱坠地之时与普通人无从区别的这些巨匠们具有怎样的一种创新品质与科学精神。 希望读者,尤其是青少年朋友,看了这套丛书,能够学习伟人们认准目标,百折不挠,严谨认真,勇于挑战,甘于寂寞,淡泊名利
《当代中医药领域杰出人物案例研究》为《学术思想传承与创新丛书》之一。《当代中医药领域杰出人物案例研究》对王永炎院士、陈可冀院士、程莘农院士、朱良春国医大师、陆广莘国医大师、路志正国医大师、刘昌孝院士七位中医药领域杰出人物,从“生平略传”、“学术成就”、“学术思想与传承谱系”、“创新学术思想轨迹与中医药发展”四个方面进行了述评,并应用现代文本挖掘技术对他们的成功条件、成才共性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当代中医药领域杰出人物案例研究》对推动中医药科学理念与思想的传承与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当代中医药领域杰出人物案例研究》可供中医药科技工作者、临床实践人员、中医药专业学生及对中医药研究有兴趣的人们阅读。
龙京才编著的《秦家泰--医途漫漫》是全国名老中医、著名伤寒学家、广西中医学院秦家泰教授的个人传记。较全面地展示了一位为中医药事业发展而不断探索、实践的坚定的中医药工作者的一生。他自幼立志学医,要用精湛的医术挽救所有的病人;他与歧视中医的民国当局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顶住压力开设“国医诊所”和“药局”;他深陷敌营与日寇巧妙周旋,迎接解放坚定维护新政权;他排除干扰创办中医协会,积极投身医学教学和中医科研;终,他成长为我国著名的中医伤寒学家和有坚定信念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本书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王振义、陈竺等10位两院院士的成长与奋斗历程。他们在各自的科研领域内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了新的突破,成就饮誉海内外。虽然他们的研究领域各不相同,治学之道各有所异,成长之路各有千秋,但他们爱祖国、求真理、钻学问、勇探索、淡名利的精神和风格却是共同的。他们的这些人生经历、治学之道是一种难得的财富,对年轻的医学工作者追求成功,实现自我价值,必将有所教益和启迪。
打开这本书,读者就能真实而生动地看到“我”——著名中医余国俊先生是如何在崎岖不平的中医山路上攀登不已、乐此不疲。全书共分四卷:卷师承现代经方大师——江尔逊先师亲授记;第二卷尊崇“近代中医人”——张仲景医学研习记;第三卷我对中医学的体悟——余国俊临证治学录;第四卷医林之“华山论剑”——我与同道的学术争鸣。
2015年10月5日,一则来自瑞典的消息,让身处国庆假期的中国人,平添一个欢乐的理由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 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85岁的屠呦呦获奖,同时打破了多个记录 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奖项、中医药成果获得的*奖项、以及中国女性*次捧得诺贝尔奖。这是中国科学界、中国医药卫生界的荣誉,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光荣,更是全体中国女性的骄傲,值得每一个中国人为之自豪,理应得到*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 为了便于广大读者深入了解屠呦呦的精彩一生及其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我们邀请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编写了该书。该书语言通俗易懂,收
本书是作者从事中医工作六十年来的临证心得记录。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有临证未效而从读书中得到启发;也有读书未彻又在临证中取得顿悟。深之则经、史、传、集所载,证以临床,如五烟丹治瘤,原于《周礼》;浅之则秘、验、单方之宜,明其效应,如保泰松灭虱,来自民间。原书为作者逐年随笔纪录,后经作者女儿整理,以话为主者归之“诊余漫话”,以案为主者归之“专病论治”,又取作者平日发表于全国医学期刊的论文若干篇,具有代表性者作为“诊余漫话”,以反映作者对某些中医学术问题的独特见解。 末附“《伤寒杂病论·自序》考释”一文,是作者拟箐注《伤寒论》因患老年性白内障而停笔的未竟之作。
裘法祖(1914.12.6—2008.6.14),浙江杭州人。 中国共产党党员,第四、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著名医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外科学奠基人之一,外科器官移植主要创始人,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首创者,《大众医学》主要创办人。与吴阶平共同主编《黄家驷外科学》第三、第四版,全国高等医学教材主编,主持编写《外科学》版到第四版。 1939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学位,1940年至1946年,先后任德国慕尼黑大学附属医院、慕尼黑市立医院、都尔士市立医院医师、副主任医师、外科主任。 1946年10月回国,先后任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中美医院外科学教授兼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外科教研室主任,中南同济医学院附属二院教授、外科主任,武汉医学院副院长、院长,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同济医
《回首九十年》是根据全国肺科专家许学受教授从医、从政九十年的经历所撰写的自传体文学读书。许学受这一生,经历了战乱、动乱、内乱,以及全国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他是历史的经历者、目睹者,而到了耄耋之年时,他更是一个反思者、感悟者。他的很多述说,既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片段,也给我们留下了使人警醒的沉思。许学受一辈子从医,也一辈子从政。他写了18本肺科专著,其中《临床肺科手册》曾5次出版,印数超过6万册。许学受年轻时因为业务精悍、著书立说,而被推选为人大代表。到了不惑之年,他又担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但他始终保持一个职业医生的道德底线:对得起社会,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正是在这一点上,他是一个实实在在地治病救人的医生。在许学受救治的千千万万患者中,有农村人、穷人、乞丐,也有党的“高级干部
本书由数十位现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及中国名医撰写。作者以其毕生的从医历程和亲身感受,或状物写人,或写实记事,讲述了鲜为人知的成才创业史实和珍贵的从医经验。篇篇都有自己的故事,感情真挚,观点独到,表现出真切的生命体验、学识智慧和人文关怀,展示了一代名医大师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高超的学术造诣、独特的人格魅力、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科学追求。 本书内容丰富生动,清新可读。是医学工作者及社会各界人士领略中国医界大师风采,探求成功奥秘,励志奋发、启迪心灵,值得一读的书。
孙思邈,是京兆东原人(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出生于隋开皇元年,卒于唐永淳元年。活了102岁(也有说他活了141岁),他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历史上,被人们尊为 药王 。信史所载孙思邈事迹虽少,各种奇传却多。本传作者从 孙思邈是人不是神 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努力还原先贤真实面貌,既不取野史的荒诞之说,亦剔除 信史 中夸张之辞。只将孙思邈两部巨著视作记传*手资料,透过字里行间,探寻著者行踪。再剔出书里透露的点滴行踪,反复甄别,形成缜密完整的一部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