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陈寅恪先生后半生(1949 1969年)的传记。 陈先生学贯中西,文史兼通,学术研究有很高的境界。 他一生潜心学问,不求显达,深为国内外学人敬重。 本书根据大量档案文献和第一手的采访资料, 详尽描绘了陈先生生命最后二十年的坎坷经历, 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 本书为读者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 从陈先生的生存状态和人际关系入手, 探索了他的内心世界, 并以此分析、诠释了陈先生晚年作品的内涵, 提出了不少颇有说服力的见解。 这部也许沉重的作品,能给读者许多启示。 2013年修订本,作者参考近年发现的新材料、新研究, 在 时代与人 的一些节骨眼上, 新注入近年治学的思考与心得, 并补入当年尚未知道的一些重要史迹。
《金岳霖回忆录》是哲学家金岳霖晚年亲自撰写的一部回忆录,是颠覆世人印象的人生传奇之作。金先生一眼望去便是哲学家,他 浑身散发着哲学家的味道 ,然而他的内在却流淌着名士风流,一生笼罩在传奇中。它回忆了自己在人生、情趣、交友三方面的经历,彻底颠覆了这位哲学家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还原了他真实的人生-----一位游离于学问之外忘情于山水之间却成就了一番大业的人。它叙述了自己学术及学术之外的生活细节,以小见大,以情感人,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生活中的大师级学者的人格与情趣。《金岳霖回忆录》情趣盎然,可读性极强,吸引力很大。读者如沐春风,如同和一位极具生活情趣的老人聊天,可以得到与读其学术著作天壤之别的感受。这部回忆录,让人得到生活的感悟,人生的喟叹,回归人类本性的呼唤。通过这部书的传奇回忆,能给
本书为杨振宁传记,主要从四个阶段书写杨振宁的百岁人生:从儿童时期到青少年在清华大学度过;后来到西南联大学习;继而赴美学习,与李政道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最后回到清华大学反哺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如他青年时期一位好友所形容的,杨振宁是一位显得最正常不过的天才。数理人文、人际交往、家庭关系、命运选择,杨振宁都显示出一种得心应手的平衡感。而他在物理学上的创造性,使他又成为国际上深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
钱穆(1895 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享誉中外的国学大师。钱穆治学出入经史子集四部,是20世纪中国国学界的一位通儒,其毕生著述、讲学之宗旨,刻刻不离于对国家前途与民族文化之关怀。本书以钱穆的生平阅历为主线,将其思想、学术、人格、才情融入其中叙述,一方面展现了这位来自乡村,完全靠自学成才名家,成为大学教授、名教授,成为一代学术大师的人生历程和学术贡献,另一方面突出他为中国文化而战、为守卫中国文化而战的一生,突出他为中国文化招魂续命的精神志业,激励人们为民族复兴和中国文化承担责任。本书材料翔实,立论有据,分析中肯,行文流畅,是迄今为止*为详细、全面论述钱穆人生经历和学思历程的著作。
上海陕西南路的长乐邨93号,是丰子恺晚年的故居。在人生的 阶段,丰子恺在家人的陪伴下,享受了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也遭受了十年浩劫的挫折与磨难。他从未停止过读书、写文、作画,也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与艺术的追求。本书为丰子恺长子丰华瞻的长女丰南颖、次女丰意青合著而成,回忆了祖父丰子恺在生命 十几年间的点点滴滴,有喜悦,有愤怒,有无奈,有和解,文笔平实,感人至深。
鲍鹏山*作品。由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 本书以 十五志于学 、 三十而立 、 四十不惑 、 五十知天命 、 六十耳顺 、 七十从心所欲 为题,分析六章,为孔子作传。其*宗旨,是为非专业人士,即普通读者,提供一部精当、博约、生动活泼、有价值的孔子传,叙述其一生行迹、事迹、心迹的同时,阐发作为思想家孔子的现代价值与当下意义。 本书32开精装本,设计独特。并由中国孔子基金会授权,首次连载明代名臣张楷手绘原本《孔子圣迹图》17幅。这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早描绘孔子生平故事的连环画长卷。
本书是陈祖武先生《旷世大儒:顾炎武》《衰世风雷:龚自珍与魏源》两部著作的合编本。本次收入“陈祖武学术文集”再版,基本保持原貌,仅对一些笔误做了修订。 《旷世大儒:顾炎武》:在中国学术 ,明末清初是一个风起云涌、才人辈出的时代。顾炎武就是生活在这一时代的卓然大儒。他一生读万卷书,行奇学博,志在天下,被誉为一代学术的开派宗师。顾炎武是一个成就斐然的学者,承宋明理学衰微之后,深得晚明实学之精神。一生为学,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广泛涉足经学、史学、方志舆地、音韵文字、金石考古以及诗学等学。顾炎武一生,讲究道德、学问、文章的统一,成为数千年儒林的楷模。缅怀这位旷世大儒,除了从顾炎武的学行和思想中寻求可贵的历史借鉴, 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 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历史文化遗产,从而推动中华民族新文
上海陕西南路的长乐邨93号,是丰子恺晚年的故居。在人生的后阶段,丰子恺在家人的陪伴下,享受了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也遭受了十年浩劫的挫折与磨难。他从未停止过读书、写文、作画,也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与艺术的追求。本书为丰子恺长子丰华瞻的长女丰南颖、次女丰意青合著而成,回忆了祖父丰子恺在生命后十几年间的点点滴滴,有喜悦,有愤怒,有无奈,有和解,文笔平实,感人至深。
刘文典(1889~1958),原名文聪,字叔雅,笔名刘天民,安徽合肥人。现代杰出的文史大师、校勘学大师与研究庄子的专家。本研究内容如下: 一、《刘文典研究》绪论,包括研究刘文典的背景与依据、研究刘文典的目的与意义、刘文典先生的生平、刘文典先生的学术人格。 二、刘文典的主要著述,包括刘文典与《庄子补正》、刘文典与《淮南鸿烈集解》、刘文典与《杜甫年谱》、刘文典与《三余札记》。 三、刘文典的文献学思想及其成就,包括刘文典与文献校勘——以《淮南鸿烈集解》为例、刘文典与文献版本、刘文典与文献收藏。 四、刘文典文献学成就之原因分析,包括刘文典文献学成就的学术渊源,陈独秀、胡适对刘文典的学术影响,刘文典与同时代学人的学术交往。 五、刘文典文献学的地位与影响,包括刘文典文献学在中国学术史
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光明日报》开辟《国学》专栏,新浪网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国学网、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百度网联合举办“我心目中的国学大师”网上评选活动……在人文精神缺失和民族文化亟待复兴的当下,“国学热”方兴未艾。《学苑春秋:20世纪国学大师档案》述及38位国学大师的行状与事功,尤重提炼和概括大师的治学理念、方法以及独特的思想价值观。旨在向大众普及国学有关知识,传承大师的精神和思想,弘扬大师的道德和文章,唤起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对文化的温情和敬意。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常务副院长孙家洲教授认为,“我心目中的国学大师”网上评选和《学苑春秋:20世纪国学大师档案》的编写,一为网络世界的开放式讨论,一为传统出版物,两者相得益彰,并列为2006年国学普及教育的两件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