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的*后20年》1996年由三联书店出版,很快在全国读书界引发了 陈寅恪热 ,并带出许多话题:关于传统文化、关于人文精神、关于学人风骨 还有陈寅恪可歌可泣的传奇人生。此书遂成为90年代三联的 标志性读物 之一。 《陈寅恪的*后20年(修订本)》这本书的一个好处在于作者翻阅了很多档案,找到了原始文件,根据大量珍贵的档案、访谈和文献等*手资料,在书里澄清了很多历史疑问。第二个好处在于,作者抱着 了解之同情 的态度写作,从20世纪中国文化的传承角度来理解陈寅恪,写出一部以揭示传主生存状态、探索其内心世界为主题的个性鲜明的学人传记。书中一大批与传主有交往的各色知识分子之命运也有明晰的描写。 此次再版,作者对全书做了全面修订,在订正讹误之外,特别针对近年发现的新资料、新研究,做了几十处的增补删改,也增加了作
本书为杨振宁传记,主要从四个阶段书写杨振宁的百岁人生:从儿童时期到青少年在清华大学度过;后来到西南联大学习;继而赴美学习,与李政道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最后回到清华大学反哺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如他青年时期一位好友所形容的,杨振宁是一位显得最正常不过的天才。数理人文、人际交往、家庭关系、命运选择,杨振宁都显示出一种得心应手的平衡感。而他在物理学上的创造性,使他又成为国际上深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
鲍鹏山经典作品。由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自出版后每年加印。本书以“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为题,分析六章,为孔子作传。其优选宗旨,是为非专业人士,即普通读者,提供一部精当、博约、生动活泼、有价值的孔子传,叙述其一生行迹、事迹、心迹的同时,阐发作为思想家孔子的现代价值与当下意义。本书32开精装本,设计独特。并由中国孔子基金会授权,首次独家连载明代名臣张楷手绘原本《孔子圣迹图》17幅。这是目前近期新发现的、中国最早描绘孔子生平故事的连环画长卷。
在中国现代文化和现代文学相关领域,想完全绕过钱锺书,在今天已经是不可能的了。钱锺书被誉为 文化昆仑 ,其著作贯通中西,横跨创作和理论;创作兼及诗文,理论兼及文史哲,以中文论中国,西文论西方,每一方面都取得了独到的成就。 《钱锺书传》按时间顺序,将钱锺书的一生划分为早年生活和求学、意园神楼、沧浪之水、槎通碧汉、群峰之颠五个阶段,将经历与著作交织考索,做出解读。尤其从结构系统的角度分析《管锥编》《谈艺录》《七缀集》等钱氏著作,别具只眼。书末附《钱锺书著作的分期和系统》和《钱锺书简易年表》,对钱氏一生的行事与著述有清晰梳理,有助于理解钱锺书的思想发展。 张文江先生检阅钱锺书著述,分析其知识结构,留意其如何应对身处的时代,以简约清通的行文,呈现传主的精神风貌。
林散之的书法之所以每一笔都动人心魄、沉郁勃发,秘密全在一颗诗的心里,在一个每天都沉吟和沉思的人心里。这便是林散之成为林散之的秘密,或一个平常人成为草圣的秘密。 《不俗即仙骨:草圣林散之评传》是一部研究和评论林散之的传记性作品,它深入林散之鲜为人知的精神生活,深度解读林散之的诗书画,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时代印记深刻、内心历程丰富的林散之。作者依据严格梳理、筛选的林散之生活的各种可靠史料,从日常生活到艺术追求,充分打开了林散之鲜为人知的精神世界,深入阐释了林散之各阶段艺术意识的微妙转变。 林散之的特别之处并不在所谓 当代草圣 的称号,而在于他自觉地置身于真正的中国文化传统之中,华夏文明之所以向来如此壮丽,如此充满不竭的创造力,秘密也在这里。这部 评传 是空前的,这是一个诗人为另一个诗人写
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反映了梁漱溟先生入学读书、任教北大、参与乡村建设运动、参加抗战、为民主建国奔走等经历,从中我们可以了解梁漱溟先生在 中国问题 和 人生问题 两者支配下的人生。从梁先生为中国、为人生而思考和活动的实践中,理解他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对读者应也是有较大帮助的。全书共九个部分,前七个部分是各个阶段人生经历的记述;后两个部分分别是梁漱溟先生对于自己思想历程的总结以及在接受采访时对自己的个人评价。
本书从一个普通儿子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了把自己一生的心血都贡献给了国家和社会的大师的家庭生活,表现了他纷乱复杂的家庭情结——从一个农村家庭来到一个城市家庭,他与城市这个家庭格格不入;农村的那个家,距离也越来越远了。 在作者的笔下,季羡林骨子里就是一个具有悲剧情怀与叛逆思想的人,他感情丰富、文思泉涌、善于学习,天生具有文人气质,对女人、爱情、家庭自然有自己的一套想法,然而根植于心底的责任感让他选择了一条委曲求全、与家庭妥协的道路,他的这种态度一直保持到他人生的最后。
本书是一本新型的人物传记,旨在以画传这一新颖生动、直观可见的形式对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胡适做全面介绍,配以大量的珍贵图片,夹叙夹议,并以故事情节贯之,既生动有趣,又丰富感人。
《九十年沧桑》是张静吾先生的自传,记载了张静吾先生跌宕起伏一生和对河南医学教育事业的鞠躬尽瘁。书中包括其好学刻苦的青年游学经历,再到学成之后毅然回国投身于医学教育,用自己的所学所知报效祖国等内容。在张静吾先生的奔走下,其任职的河南大学于1928年创建了医学院,后于1956年被任命为河南医学院(今郑州大学河南医学院)副院长。在后来时局动荡的年代,尽管被剥夺了从事医院教育和管理的权力,但是张静吾先生没有放弃医学事业,继续将自己的知识和热忱投入了神经病学的研究和临床治疗。80岁高龄时仍积极为医学院的改革、发展提出规划与设想。
《梁启超评传》以梁启超一生中的学术活动为中心线索,比较全面的揭示了他的学术发展道路,以及家学渊源、师友关系、学术研究方法、主要成果、巨大贡献与局限等,充分肯定了他作为近代学术的创始人及奠基者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他在近代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等众多领域中的成就,揭开了深入研究梁启超的又一个重大课题。
%26nbsp;%26nbsp;林散之为何被称为“当代草圣”、三百年未有之大师?他的书法为何如此惊心动魄、沉郁勃发,又虚灵飘逸?他对中国书法的贡献何在?困惑每一位传统文化爱好者的秘密全在这本书
鲍鹏山*作品。由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 本书以 十五志于学 、 三十而立 、 四十不惑 、 五十知天命 、 六十耳顺 、 七十从心所欲 为题,分析六章,为孔子作传。其*宗旨,是为非专业人士,即普通读者,提供一部精当、博约、生动活泼、有价值的孔子传,叙述其一生行迹、事迹、心迹的同时,阐发作为思想家孔子的现代价值与当下意义。 本书32开精装本,设计独特。并由中国孔子基金会授权,首次连载明代名臣张楷手绘原本《孔子圣迹图》17幅。这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早描绘孔子生平故事的连环画长卷。
\"《人人都读得懂的〈易经〉》是一部通俗、系统诠释中国易经文化的著作,继承传播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易经》通俗化、大众化普及的 作品。 刘祺庸认为,易经主要强调两个字:“道”和“德”。学习《易经》,要尊道崇德。“道”是规律,“德”就是按规律办事,并养成正确的行为规范。基本要求是,思考问题动机纯正,行事态度端正,品性行为符合规律或原则,不主观妄断,随顺自然,戒慎恐惧。在日常生活中,主要就是加强道德修养。 刘祺庸用直白的语言、熟悉的典故介绍了《易经》这样的国学经典,既能增长国学知识,也能引导读者走出精神危机。\"
国学大师如何教育培养子女?他为什么说自己没有学生?学佛只能吃素?如果您想寻找其中的答案,请阅读南一鹏先生的《与天下人同亲:我的父亲》。本书作者南一鹏是先生子女中跟随先生时间最长的一位。他用饱蘸深情的笔墨,具体生动的故事,向读者介绍了先生立心高远的人生抱负,细致入微的言行家教以及作者终生受益的体会感悟,从一个平凡的亲人视角来解读一个不平凡的国学大师,新颖独到,令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