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三十年以前,我刚入复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章培恒先生出版了他的部著作《洪昇年谱》,受到学界高度好评。直至今天,我在百度上搜索书名,还会跳出这样的评价:“该书不仅首次全面细致地胪列了谱主的家世背景、个人遭际、思想著述、亲友关系等,还就洪氏‘家难’、洪昇对清廷的态度以及演《长生殿》之祸等诸多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独到见解,将洪昇生平及其剧作研究推进了一大步。”编制年谱,功在三个方面:一是详细考订谱主家世背景、个人遭际、思想著述、亲友关系等史料;二是对于谱主经历的历史事件的深入探究;三是对其人其书的整体研究的推进。那时我们接受的教育是,年谱编撰是**花时间**吃功夫,同时也是**具有学术价值的一种治学方法。研究者在学术上的真知灼见被不动声色地编织在资料的选择和铺陈中,而不像那些流
????序言 ????陈思和 ????记得三十年以前,我刚入复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章培恒先生出版了他的*部著作《洪?N年谱》,受到学界高度好评。直至今天,我在百度上搜索书名,还会跳出这样的评价:“该书不仅首次全面细致地胪列了谱主的家世背景、个人遭际、思想著述、亲友关系等,还就洪氏‘家难’、洪?N对清廷的态度以及演《长生殿》之祸等诸多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独到见解,将洪?N生平及其剧作研究推进了一大步。”编制年谱,功在三个方面:一是详细考订谱主家世背景、个人遭际、思想著述、亲友关系等史料;二是对于谱主经历的历史事件的深入探究;三是对其人其书的整体研究的推进。那时我们接受的教育是,年谱编撰是*花时间*吃功夫,同时也是*有学术价值的一种治学方法。研究者在学术上的真知灼见被不动声色地编织在资料的选择和铺陈中
《叶圣陶年谱长编》通过大量珍贵的手资料全面详尽地反映了圣陶先生长长的一生奋进的历程,包括谱文和附录两部分。谱文是谱主从1894年10月28日出生至1988年2月16日逝世为止的正谱。附录则记载了谱主逝世以后有关其著作的出版和纪念活动。全书分为四卷,卷为1894―1935年的谱文,第二卷为1936―1949年的谱文,第三卷为1950―1965年的谱文,第四卷为1966―1988年的谱文和附录。
《列宁年谱》第四卷所涉及的时期始于1917年3月2(15)日,止于1917年10月25日(11月7日)。1917年3月2(15)日是列宁被迫政治侨居瑞士期间次得到关于俄国二月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胜利消息的日子;1917年10月25日(11月7日)是作为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的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日载入史册的。 书中刊载的两千多条史实再现了俄国无产阶级在共产党领导下为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而进行的这场斗争的领袖、鼓舞者和组织者列宁的形象。弗·伊·列宁——阶级大 搏斗的思想家和战略家的天才在这一时期特别突出地显示了出来。
现代学者李源澄(1909-1958),先后受业于蒙文通、廖平、章太炎等大家,通经史,著有《诸子概论》、《学术论著初稿》、《经学通论》、《秦汉史》等,学术颇受时人推崇。新中国成立前后曾先后在云南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58年被划为右派,身心受创而病逝。李源澄是一位尚未受到当今学术界应有重视的蜀学大师,相关研究著作与文章寥寥。《李源澄先生年谱长编(1909-1958)》作者王川多年致力于李源澄研究,多方搜寻有关资料,根据有限的资料及李先生友朋日记等,编此年谱长编,为读者勾勒出这位几近为人遗忘的学者生平及其学术贡献。
黄景仁,字仲则,是清代乾隆年著名诗人。在毛庆善、季锡畴《黄仲则 先生年谱》及黄逸之《黄仲则年谱》的基础上,本书采用了众多手资料,对黄景仁《两当轩集》中大部分作品作了准确的系年,厘清了黄景仁的世系,较清晰地勾勒出黄景仁的一生,对黄景仁的生平事迹有多处重要订正和发现,并且梳理出黄仲则多位师友的生平资料,为坊间某些工具书作了补正。全书思理清晰,逻辑严谨,材料翔实,为研究黄仲则及清代文学的参考书。 本谱于清人毛庆善、季锡畴《黄仲则先生年谱》及民国黄逸之《黄仲则年谱》之基础上增修而成,沿用其纲目体之体例,书中具体包括:凡例、正文、附录、参考书目、跋五部分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列宁年谱》第二卷包括了列宁1905年1月9(22)日至1912年4月22日(5月5日)七年多的生活和活动。本卷收录近四千条事迹,书中一日接一日地展示出列宁在次俄国革命年代、在反动时期和革命高涨时期所从事的活动以及为捍卫和巩固党、为取得在帝国主义时代进行次人民革命的经验所作的斗争。列宁作为天才的思想家、炽烈的政论家、奋起冲击专制制度的人民群众的领袖和组织者,出现在读者面前。 由于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所以年谱第二卷所收事迹的数量,同《列宁全集》相比较,增加了一倍半。许多以前所知的史实经过订正更加准确了。
本书稿详细梳理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从出生至今的文学创作经历和相关文学活动,描述铁凝的创作发展轨迹,并对其重要的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尤其关注一些重要作品在其创作历程中的转型意义。
《吴宓自编年谱》是吴宓先生在六十年代开始编写的编年体的自传,包括的内容有他的童年时代的回忆和感受、清华学堂时期的学习和活动、美国留学时期所接受的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影响,和回国后在南南大学讲授西方文学和创办《学衡》杂志时期的种种经历。由于文化革命的干扰,吴先生的自编年谱只写到1924年为止。1925年几件事是他在失明后口述记录的。我们十分惋惜《年谱》写作的中断,因为我认为这是一部卓越的文学作品。它用的文体是梁启超式的文言文散文,十分明晰、流畅、自然、生动。吴先生的记忆力非常惊人,他所叙述的事件和描绘的人物都写得十分具体、详尽,栩栩如生,使人有亲历其境之感。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选择皖籍名人胡适作为课题,一直偏重于思想文化史的研究。1993年底,《胡适思想与现代中国》出版后,除了准备姊妹篇《胡适学派与现代中国》的资料收集和提纲拟定外,开始思考新的研究方向。经过一番“上下求索”后,段祺瑞研究渐渐明晰起来。之所以选择段祺瑞,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乡梓情结,段合肥与包庐州、李合肥都是合肥人的骄傲,而段合肥研究相对不足,重视不够;二是段祺瑞作为武人,与文人胡适反差较大,主要涉及军事政治史的研究,研究过程自然新鲜感较强,兴奋点较多;三是段祺瑞皖系集团虽然不及李鸿章淮系集团庞大显赫,但亦人员众多,影响广泛,因此研究领域的空间较大,可持续性较强;四是作为近年来自己重点思考的北洋史领域,段祺瑞及皖系研究先行一步,无疑具有突破口和打基础的作用。 段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