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陈思和 记得三十年以前,我刚入复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章培恒先生出版了他的部著作《洪昇年谱》,受到学界高度好评。直至今天,我在百度上搜索书名,还会跳出这样的评价:“该书不仅首次全面细致地胪列了谱主的家世背景、个人遭际、思想著述、亲友关系等,还就洪氏‘家难’、洪昇对清廷的态度以及演《长生殿》之祸等诸多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独到见解,将洪昇生平及其剧作研究推进了一大步。”编制年谱,功在三个方面:一是详细考订谱主家世背景、个人遭际、思想著述、亲友关系等史料;二是对于谱主经历的历史事件的深入探究;三是对其人其书的整体研究的推进。那时我们接受的教育是,年谱编撰是花时间吃功夫,同时也是*有学术价值的一种治学方法。研究者在学术上的真知灼见被不动声色地编织在资料的选择和铺陈中
本书稿详细梳理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从出生至今的文学创作经历和相关文学活动,描述铁凝的创作发展轨迹,并对其重要的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尤其关注一些重要作品在其创作历程中的转型意义。
杨尚昆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国家和人民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他献身革命70余年,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为新时期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军队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为纪念杨尚昆诞辰100周年,根据中央统一安排,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负责编写了《杨尚昆年谱(一九。七——一九九八)》上卷。 关于本年谱的编写体例,特做以下说明: 一、杨尚昆是本年谱谱主。按惯例,记述谱主活动,一般省略主语。如叙事中涉及谱主,则写出姓名。 二、本年谱按年月日顺序记事,少数条目由于叙事需要采用纪事本末写法。一条中包括不同月日多次活动的,在开头处写明次活动的时间,其余各次活动的时间在行文中出现。 三、条目编写时,力求考订清楚具体日期。遇到日
王蒙寫作產量高。從 1979 年至今,不到 25 年的時間裡,共寫作 1000 余萬字,出版 150 余部作品集,還譯成 20 來種外國文字,介紹到世界各地。
年谱这门科学,一向各自为政,或只写谱主生平,或兼及时代背景,或更及有影响的人物。但不管如何分歧,不能一致,却只有一个目的,不可改易,这就是便於阅读,便於研究,便於汲取经验教 即以此为出发点,考虑方苞、刘大槐、姚 这三位作家、学者同为桐城人士,同作古诗文,同讲古文法则,同宗程朱理学,同为从事教育事业,而又师弟子一脉相承,影响於当时及後来,所以合为一谱。既省篇幅,且可方便阅读。一编在手,诸事具备,减少向外 索取的辛劳。但这并不是我的发现,梁启超早已说过:“从前有许多人,同在一个环境,同做一种事业,与其替他们各做一部年谱,不如并成一部,可以省了许多笔墨和读者的精神。”(《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我的设想和写作实践正是受到他的启示。本谱采取时代背景、谱主生平以及与谱主关系密切或有重要影响者
为了推动民国史和北洋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全面展现作为北洋重要将领之一的倪嗣冲一生的重要活动和贡献,安徽阜阳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近代安徽历史名人研究所”广泛搜集、查阅国家图书馆、中国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资料室、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等处相关资料,利用北洋时期的政府档案、公报,近代史资料汇编,安徽省志及各县地方志,民国人物的日记、年谱、函札、回忆录、家谱及当时重要报刊、杂志等有关资料,全面梳理和搜集有关倪嗣冲活动的重要信息和记载,分类归纳、整理,按照年谱的体例加以规范、编排,形成了此一年谱,从政治、军事、经济、财政、外交、管理、教育等多个角度立体展现了倪嗣冲的一生。
冯惟敏(1511-1580),明末散曲家。字汝行,号海浮,山东临朐人。嘉靖举人,官至保定府通判。著有《海浮山堂词稿》、《山堂辑稿》、《石门集》、杂剧《梁状元不服老》、传奇《僧尼共犯》等书。 冯惟敏生卒有异说。郑骞《冯惟敏年表》(1940年12月刊行于《燕京学报》第二十八期《冯惟敏及其著述》内),据惟敏《庚午度笔》、《癸酉自寿序》推,作正德六年(1511)生,万历十八年(1590)卒,年八十岁。 冯溥(1609-1691),清初大臣。了孔博,别字易斋,山东益都人。清顺治四年进士,升吏部右侍郎。康熙九年授刑部尚书,明年授文华殿大学士,二十年加太子傅。卒谥“文毅”。著有《佳山堂集》。 李之芳(1622-1694),清初大臣。号邺园,山东武定(今惠民)人。清顺治四年进士。授 浙江金华府推官,累擢左副都缺史,后总督浙江军务,入为兵部、
皮陸,是晚唐著名作家皮日休、陸龜蒙二人的合稱。皮日休,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咸通八年進士,傳云乾符年間參加黄巢起義軍,後或為巢所殺,或為唐廷所誅,或亡命江南,不知所終。陸龜蒙,吳郡(今江蘇蘇州市)人,以白衣隐士而終身。出生地千里相隔,結局之大異也令人咋舌。這二人的生平經歷及其文學創作活動狀況如何,又以甚麽因緣而齊名合稱呢?這是《皮陸年譜》所要著力探索的主要問題。
《列宁年谱》第四卷所涉及的时期始于1917年3月2(15)日,止于1917年10月25日(11月7日)。1917年3月2(15)日是列宁被迫政治侨居瑞士期间次得到关于俄国二月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胜利消息的日子;1917年10月25日(11月7日)是作为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的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日载入史册的。 书中刊载的两千多条史实再现了俄国无产阶级在共产党领导下为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而进行的这场斗争的领袖、鼓舞者和组织者列宁的形象。弗·伊·列宁——阶级大 搏斗的思想家和战略家的天才在这一时期特别突出地显示了出来。
本书称之为“简编”,是因为笔者认为有关钢和泰先生(1877-1937)的研究实际上才刚刚开始,还有许多材料有待我们去发现、研读和考证。本简编权当抛砖引玉,今后若发现有关钢和泰的新材料或新的研究成果问世,我们会逐步吸收并修订本书,以满足学界之需要。 本书材料,主要参考了钢和泰部分来往书信、钢和泰一生的主要论著。同时也参考了国内外有关钢和泰的,应该说为数不多的文章。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笔者搜集到的钢和泰来往书信绝大多数是英文信件,有一部分是德文、俄文、法文等,没有中文信件。如果文中没有注明的,均是根据英文书信辨识、誊写并翻译过来的。 本书中的外国人名,即与钢和泰交往的外国人的姓名,由于他们基本上是国外东方学或汉学名流、驻华外交使节、来华传教士等,其中大多数有自己的中文名字,因此译文一
一、本书分为正文及附录两部分。 二、本书正文均用纲目体,引用资料、注释,皆用小号字置于标题之后。引文比注释低一格。 三、《年谱》中引用文字中异体字、简称等一仍其旧,不作修改。 四、正文中《至德周绍良先世世系表》是根据《憝慎公周馥支下世系表》节录而成,只限于周绍良先生有关的部分。 五、附录中无法辨识的文字以口代替。 六、附录一、附录二,系作者根据当时故宫博物院清点目录整理。按朝代先后顺序排列,朝代不明确者置于*后。 七、周绍良先生分批捐赠及转让之拓片,现分藏于国家图书馆和天津图书馆,因捐献(或转让》时间不同、接收单位不同,分成三部分置于附录中,按照朝代、年号、年代顺序排列。其中附绿三、附录四由冀亚平先生整理。附录五由谭瀚冰女士整理。 八、正文中涉及的有关人物、著作、事
《列宁年谱》第二卷包括了列宁1905年1月9(22)日至1912年4月22日(5月5日)七年多的生活和活动。本卷收录近四千条事迹,书中一日接一日地展示出列宁在次俄国革命年代、在反动时期和革命高涨时期所从事的活动以及为捍卫和巩固党、为取得在帝国主义时代进行次人民革命的经验所作的斗争。列宁作为天才的思想家、炽烈的政论家、奋起冲击专制制度的人民群众的领袖和组织者,出现在读者面前。 由于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所以年谱第二卷所收事迹的数量,同《列宁全集》相比较,增加了一倍半。许多以前所知的史实经过订正更加准确了。
黄景仁,字仲则,是清代乾隆年著名诗人。在毛庆善、季锡畴《黄仲则 先生年谱》及黄逸之《黄仲则年谱》的基础上,本书采用了众多手资料,对黄景仁《两当轩集》中大部分作品作了准确的系年,厘清了黄景仁的世系,较清晰地勾勒出黄景仁的一生,对黄景仁的生平事迹有多处重要订正和发现,并且梳理出黄仲则多位师友的生平资料,为坊间某些工具书作了补正。全书思理清晰,逻辑严谨,材料翔实,为研究黄仲则及清代文学的参考书。 本谱于清人毛庆善、季锡畴《黄仲则先生年谱》及民国黄逸之《黄仲则年谱》之基础上增修而成,沿用其纲目体之体例,书中具体包括:凡例、正文、附录、参考书目、跋五部分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