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劢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是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是中国国家社会党(后改名 民主社会党 )的领袖。本书系国内部详细记述张君劢生平和思想发展史的编年体著作。全书采用资料性、学术性和传记性相统一的编撰原则,以翔实的历史文献资料为依据,大量使用档案资料和日记资料,并充分汲取近年来的新研究成果,还原和再现张君劢丰富多彩、命运多舛的一生。许多史料是近年来从中国台湾、香港,以及美国新发现的,笔者经过研究考证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澄清了过去一些出版物中关于张君劢生平研究的失实记载。
《章太炎年谱长编》共70余万字,出版于1979年,至今已有三十余年,至今已坊间难求。 《长编》按不同历史时期,结合章太炎的思想活动,分五卷:1868年—1894年为卷,1895年—1905年为第二卷,1906年—1911年为第三卷,1912年—1918年为第三卷,1919—1936年为第五卷。每一卷之前附按语,说明这一时期的国内形势和章氏的思想活动。基本上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全面记述章太炎的政治、学术活动。 作者依据近年出版的各种相关文献,增订了约40万字,仍按《长编》的编次和时序,分为五卷。统一排在《长编》之后,为了便于读者检核,该部分内容单独装订成册。
序言 陈思和 记得三十年以前,我刚入复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章培恒先生出版了他的部著作《洪昇年谱》,受到学界高度好评。直至今天,我在百度上搜索书名,还会跳出这样的评价:“该书不仅首次全面细致地胪列了谱主的家世背景、个人遭际、思想著述、亲友关系等,还就洪氏‘家难’、洪昇对清廷的态度以及演《长生殿》之祸等诸多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独到见解,将洪昇生平及其剧作研究推进了一大步。”编制年谱,功在三个方面:一是详细考订谱主家世背景、个人遭际、思想著述、亲友关系等史料;二是对于谱主经历的历史事件的深入探究;三是对其人其书的整体研究的推进。那时我们接受的教育是,年谱编撰是花时间吃功夫,同时也是*有学术价值的一种治学方法。研究者在学术上的真知灼见被不动声色地编织在资料的选择和铺陈中
本书稿详细梳理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从出生至今的文学创作经历和相关文学活动,描述铁凝的创作发展轨迹,并对其重要的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尤其关注一些重要作品在其创作历程中的转型意义。
吴梅村的诗,在明清之际的诗坛上,曾产生过重大影响,被号称为“梅村体”。所谓“梅村体”主要是指他的歌行。梅村的歌行,一方面是对元、白歌行的继承,同时他也吸收了初唐四杰的壮采和他们歌行的特色。特别要指出的是,梅村的歌行,不仅仅是初唐四杰和元、白的继承,而是有了重大的发展。其突出的一点,就是用歌行来写重大的历史题材。梅村歌行具有史诗的价值。原是人所共知的。但梅村以歌行体来写重大的历史题材,并不是偶一为之,而是作者特意这样做的,诗人在临终时曾说:“吾诗虽不足以传远,而是中之寄托良苦,后世读吾诗而知吾心,则吾不死矣。”可见诗人确是有深意的。所以在梅村的集子中,这种带有史诗性质的歌行,就占有相当的比重,而他的成就也就显得十分突出。梅村的歌行,不仅受优秀的文学传统的影响,而且又有新的发展
一、本书除了基本体例依照一般年谱记述之外,还采用新的体例:导语、主事、引文、按语,分别以不同字体加以区别。引文主要以手回忆资料、原文为主,凡是有争议或存疑的文章和史料,或一些有关人物、事件,都放在按语里说明。按语里如有几个注解,分别用分号示意隔开。 二、本书立目的瞿秋白诗文以14卷《瞿秋白文集》为主,即8卷《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人民出版社1987—1998年;6卷《瞿秋白文集》(文学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1988年版。新发现的瞿秋白诗文也注明出处,如12卷《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1—6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1998年版;7—1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瞿秋白译文集》(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等。 三
《宋庆龄年谱长编》日前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本书旨在客观、完整、系统记录宋庆龄一生的生平和活动。在体例上,冲破过去的编年史的框架,采用记事与专题相结合,用诸体并用的方法,以时为经,明晰纲目,着力于全面性、科学性和学术性,也为今后研究者提供了坚实可靠的资料基础。
段祺瑞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段祺瑞年谱》记述了其一生事迹,为研究当时的一些重要活动提供了线索。 吴佩孚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风云一时的人物,《吴佩孚正传》记载了吴氏在20年代的政治活动,虽对其有不少溢美之词,但所据资料多源于当时报纸,史实基本可信。 《近代史料笔记丛刊》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华书局规划的大型史料丛刊之一种,选辑1840年至1949年有关中国近代史方面各种记录形式的“稗官野史”,内容涉及宫廷秘闻、政坛内幕、军阀兴衰、贵族政客生活百态、社会民风民俗、名人逸闻逸事等,是研究中国近代史重要的参考资料。 本书为其中一册,记短祺瑞一生事迹及吴佩孚的略史。
杨尚昆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国家和人民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他献身革命70余年,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为新时期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军队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为纪念杨尚昆诞辰100周年,根据中央统一安排,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负责编写了《杨尚昆年谱(一九。七——一九九八)》上卷。 关于本年谱的编写体例,特做以下说明: 一、杨尚昆是本年谱谱主。按惯例,记述谱主活动,一般省略主语。如叙事中涉及谱主,则写出姓名。 二、本年谱按年月日顺序记事,少数条目由于叙事需要采用纪事本末写法。一条中包括不同月日多次活动的,在开头处写明次活动的时间,其余各次活动的时间在行文中出现。 三、条目编写时,力求考订清楚具体日期。遇到日
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道园,又号邵庵。祖籍四川仁寿,生于湖南衡州,徙居江西崇仁。虞集为故宋世家子弟,其五世祖虞允文为南宋名臣;外祖父杨文仲历官国子祭酒、给事中、工部侍郎,死于国难。虞集一生的经历,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八岁以前,侍从外祖父宦游,辗转于湖南、浙江、福建等地;九岁至三十岁,家居读书,随父寓居江西崇仁,得以从游于故宋诸公名卿家,备闻前代典故;三十岁至六十二岁,仕宦京城,历官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奎章阁侍书学士、翰林侍讲学士等;六十二岁以后,归田隐居,悟道参禅,从之求学、求文者仍然络绎不绝。
《吴宓自编年谱》是吴宓先生在六十年代开始编写的编年体的自传,包括的内容有他的童年时代的回忆和感受、清华学堂时期的学习和活动、美国留学时期所接受的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影响,和回国后在南南大学讲授西方文学和创办《学衡》杂志时期的种种经历。由于文化革命的干扰,吴先生的自编年谱只写到1924年为止。1925年几件事是他在失明后口述记录的。我们十分惋惜《年谱》写作的中断,因为我认为这是一部卓越的文学作品。它用的文体是梁启超式的文言文散文,十分明晰、流畅、自然、生动。吴先生的记忆力非常惊人,他所叙述的事件和描绘的人物都写得十分具体、详尽,栩栩如生,使人有亲历其境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