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年谱长编》计1卷(册),549千字,收录图片290幅。本书以 信 为要义,以朱光潜的生平行止,尤其是和美学思想形成相关的文艺思潮、理论批评、社团流派、文人交往、家庭温情线索为核心,从社会背景及重大文化事件、朱光潜美学自身理论和观点的转换、家庭及文人之间交往事况三个方面展开,以年月为经纬,编述其生平活动、言论、著作及影响等。全书分十一卷逐条纪事,并辅之于美学专题的分析,纪事和专题相结合,遵循科学的方法收集史实、说明因果,演绎出谱主的美学理论和人事、社会历史关系的来龙去脉,勾勒出朱光潜一生的全貌。
张旭、车树昇、龚任界编著的《陈衍年谱》系 闽人年谱丛书 之一种,以福建侯官(今福州)人,近现代著名诗人、词人、诗文评论家、学者陈衍为对象,在前人编纂著述的基础上,旁证考订而成此书。本年谱从陈衍的诗文、信札、翻译、编辑等资料中系统地搜集他在政治、经济、教育、文艺和日常生活诸方面的活动,也参照与谱主同时代人留下的书信、日记、评介文字和海内外各种档案及私人收藏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陈衍一生以及数十年来中国政治界、经济界、文化界和教育界的发展轨迹,为国内外学者进行此方面的研究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和线索。
张东荪(1886-1973),中国著名现代哲学家、政治活动家、政论家、报人。曾为中国民主社会党领袖之一,曾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秘书长。 张东荪一生“以哲学兴趣为主,而又不能忘情于政治”。1941年参加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参与创建中国民主社会党。他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宣扬走“中间道路”,为北平和平解放做出贡献。建国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民盟常委等职。1951年因卷入“美国特务案”,被撤消民盟内外一切职务,并于1953年5月被开除出民盟,1973年死于秦城监狱。 本书以时间为序,对其生平及思想学术情况作了比较详尽的记述。
本书由两部年谱、一部日记组成,包括《夏同善年谱》(据上海图书馆藏夏敦复等编《夏侍郎年谱》,1920年铅印本),《王祖畬年谱》(据上海图书馆藏王祖畬编,王保譿续编 《溪山老农自订年谱》,1918年刻本),附《王保譿日记》(据南京图书馆藏《溪山小农日记》稿本)。《夏同善年谱》时间跨度较长,编年、记事详细,有日记的特征,对研究 夏同善生平,了解晚清政治、文化有史料价值。《王祖畬年谱》记述王祖畬生平,《王保譿日记》主要为1911-1912年间记事,对了解清末近代江苏历史、地方社会及藏书家 活动颇有价值。
吴芳吉(1896 1932),字碧柳,别号白屋、白屋吴生,重庆江津人。民国初年*名诗人、儒者、教育家。早年肄业于清华学校,先后任教于中国公学、明德学校、西北大学、东北大学、成都大学。参与创办重庆大学,并任文预科主任。有《吴白屋先生遗书》《吴芳吉集》《吴芳吉全集》等*作行世。其才华灿烂夺目,与苏曼殊的俊逸才华前后辉映,代表作《婉容词》被誉为 几可与《孔雀东南飞》媲美 的传世之作。 吴芳吉英年早逝,其人生经历和思想主张多不为人所知。王峰*的《吴芳吉年谱》综合吴芳吉的文章、书信、口记、诗歌,以详尽的史料和细密的考证展现了其一生的思想轨迹、诗歌创作、教育活动及日常生活,考辨了其与郭沫若、吴宓、柳诒徵、刘咸炘等民国学人的交游状况和思想互动,再现了民国初年一位杰出诗人、中国文化坚守者的人生轨迹与内心世界。
马寅初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该书按编年体例,详细、全面记述马寅初的家世、出生、读书求学、家庭婚姻、品格情操、成长道路、学术成就、社会活动、人际交往等,既展示马寅初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特殊地位及作用(近现代中国经济学拓荒者及奠基人;曾为国民政府与新中国政府两朝首席经济顾问),亦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学术史的一个缩影。年谱充分吸收、综合反映当代马寅初研究成果,尤其在资料收集整理方面,以15卷《马寅初全集》及《马寅初全集补编》为基础,利用马寅初家族成员参与编著的优势,访问马老亲属,参阅马老信件、手稿,并从中央档案馆、第二历史档案馆、北大档案馆,及台湾中研院档案馆收集大量未曾刊世资料。此外,对民国与新中国时期报刊中的马老活动信息全面搜寻,发现许多鲜为人知的信息,综合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龙眠愚者等,出家后改名弘智,号无可、药地等,安徽桐城人。幼承家学,博览群书,诗文著于当时,与冒襄、侯方域、陈贞慧,合称“明季四公子”。方以智一生跌宕流离,才情超 ,工诗画,善书篆,乃至天文历算、音韵医学无所不窥。著述宏富,虽身处忧患流离之中,仍著述不辍,生平著述达百余种。 本书搜罗丰赡,考订翔实,辨析中允,信以传信,疑以阙疑。在年谱正文之外,还广泛辑佚方以智的诗文、书画作品,及相关传记资料等,是研究方以智及其学术思想的 参考书籍。
书稿生动地记述、反映了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周恩来、邓小平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在中国革命的方针策略的制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和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等重大问题上的历史功绩;通过诸多亲历者的回忆,再现了周恩来、邓小平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对若干重大历史事件做了充分考证,真实地记叙了其来龙去脉,澄清了某些模糊或不正确的认识;对伟人年谱的编写工作做了深入总结。 书稿作者为党史研究专家,治学严谨,所著书稿内容丰富,观点鲜明,史料详实,论述充分,是党史、国史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史料性、学术性。书稿的出版,对于深入学习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党史
吴梅村的诗,在明清之际的诗坛上,曾产生过重大影响,被号称为“梅村体”。所谓“梅村体”主要是指他的歌行。梅村的歌行,一方面是对元、白歌行的继承,同时他也吸收了初唐四杰的壮采和他们歌行的特色。特别要指出的是,梅村的歌行,不仅仅是初唐四杰和元、白的继承,而是有了重大的发展。其突出的一点,就是用歌行来写重大的历史题材。梅村歌行具有史诗的价值。原是人所共知的。但梅村以歌行体来写重大的历史题材,并不是偶一为之,而是作者特意这样做的,诗人在临终时曾说:“吾诗虽不足以传远,而是中之寄托良苦,后世读吾诗而知吾心,则吾不死矣。”可见诗人确是有深意的。所以在梅村的集子中,这种带有史诗性质的歌行,就占有相当的比重,而他的成就也就显得十分突出。梅村的歌行,不仅受优秀的文学传统的影响,而且又有新的发展
本书为许廷佐年谱长编。本书是 宁波帮研究资料丛书 中一册,该 丛书 以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历史系教授孙善根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近代宁波商帮史料收集与整理研究 为基础。本书全面、详实地记录近代杰出宁波商人许廷佐的一生言行与事迹,其内容主要采集自当年报刊、图书及档案史料等。对于其间其子许文贵、许文荣的活动也一并记入。尽管在巨商云集的近代 宁波帮 商人中,许廷佐的地位似乎显得并不突出,但其创业之路与发展路径却极具代表性,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与实业救国的理想以及顽强拼搏、屡仆屡起的奋斗精神更是可歌可泣,是值得后人珍视的宝贵财富。
本书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联系曹寅生活的时代背景及社会环境,对其生平、家世、文学创作、交游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考证,尤其注重曹寅作为旗人在满汉交融方面所作的努力。年谱部分详列了曹寅及其交游的相关创作及档案记载。
(一)序言较为详细地介绍了高长虹其人。 (二)谱文根据时间顺序,尽量原封不动地编入了与谱主生平事迹有关的材料,作品在罗列全部题目基础上概括介绍了重要内容。 (三)全文抄录了未收入《高长虹全集》的3篇文章,校正了《高长虹全集》的50余处错漏。 (四)结合谱主本事,相对详细地介绍了密切相关的时代背景和报刊情况。 (五)由于高长虹是狂飙社发起人和主要负责人,而目前研究狂飙社的成果很少,故结合谱主本事适当介绍了狂飙社情况。 (六)为了较为直观地反映高长虹作品的影响,以脚注形式标明了收入合集中的高长虹作品。 (七)《高长虹全集》收录了4篇署名、‘虹”的作品,作为编者的董大中和廖久明对此存在分歧,故本谱附录T--人围绕该问题展开讨论的通信。 (八)由于高鲁冲突与莽原社(主要由狂飙社、未名社成员
洪迈(一二三——一二○二),字景卢,号容斋,别号野处,江西鄱阳人。绍兴十五年登博学宏词科,干道、淳熙间,累迁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同修国史、翰林学士等职,其间历知泉州吉州、赣州、建宁、婺州、太平、绍兴诸州府,嘉泰二年,以端明殿学士致仕,未几卒,谥文敏。 《宋史》本传对洪迈的生平事迹所记颇简略。清钱大听尝编《洪文敏公年谱》一卷,洪汝奎又在其基础上有所增订,台湾学者王德毅又新编《洪容斋先生年谱》(载《幼狮学报》第三卷第二期)。但是,钱氏草创促速气不甚关意(《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史部《洪文敏公年谱》提要);洪、王二家虽有所补苴,但篇制仍嫌未广。本谱踵事增华,旁搜远绍,历时十载,终于勒成此编,谱主事迹庶几可称详备。 洪迈是南宋前期政坛和文坛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一生著述丰富,在文学、
本书内容收录黄炎培在1937年1月1日—12月31日的主要活动事迹。1937年是中国抗日战争全面开始的年份,黄炎培作为抗日后援会的中坚力量,在这一年积极奔走、支援抗战,同时将自己教育救国的理念升华为抗日救亡,体现了一位民主爱国人士的拳拳爱国之心。本书比较全面而充分地记录了他在1937年的各种活动,还有一些招募物资和职业教育问题上的思想策略和工作方法等。
1946年9月,《解放日报》连载了李季的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这是李季采用陕北民歌 顺天游 的形式写成的长诗,灵动奔放的顺天游调子、朴素易懂的语言、粗犷炽热的革命情怀,立刻轰动了解放区文学界。茅盾称这部作品为 民族形式 的史诗。孙犁认为作品 是真正与当地群众血肉相连,呼吸相通的 ,诗人 不是天生之才,而是地造之子,是大地和人民的儿子 。从《王贵与李香香》到《玉门诗抄》《杨高传》,李季的创作始终记录时代、讴歌人民。本书按编年体例,从李季1922年出生,到1980年去世,全面梳理了李季一生的创作脉络和生活轨迹。书中附有由李季家属提供的书信、口述回忆等独家资料,更使本书内容厚重,资料翔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