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鹗是清代*重要的文学家和学者之一,本书为 其年谱长编。内容分年谱与附录两大部分,年谱又分 正谱与后谱两部分。正谱详载厉鹗生前事迹,包括世 系、交游、*述、评选、藏书、交游、酬唱、婚姻、 科举、行旅、游览、疾病、经商等,事无巨细,不惮 繁复。后谱叙录厉鹗身后事迹,以明其地位影响之起 伏变迁,包括友朋追怀、文献流传、后人评论等。附 录包括墓志、传略、*述考、轶文辑存四个部分。 申屠青松*的《厉鹗年谱长编/当代浙江学术文 库》体例完备,材料丰富,考证精审,系年准确,忠 实而细致地再现了厉鹗一生行止及其时代场域、历史 影响,同时对其*述、轶作进行了系统考证、整理, 有助于为厉鹗研究的深入拓展提供坚实的文献基础。
张东荪(1886-1973),中国著名现代哲学家、政治活动家、政论家、报人。曾为中国民主社会党领袖之一,曾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秘书长。 张东荪一生“以哲学兴趣为主,而又不能忘情于政治”。1941年参加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参与创建中国民主社会党。他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宣扬走“中间道路”,为北平和平解放做出贡献。建国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民盟常委等职。1951年因卷入“美国特务案”,被撤消民盟内外一切职务,并于1953年5月被开除出民盟,1973年死于秦城监狱。 本书以时间为序,对其生平及思想学术情况作了比较详尽的记述。
陈三立(1859~1937),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义宁镇桃里竹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之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之父,另一子陈衡恪为画家。陈三立被誉为中国后一位传统诗人。 本书即为其年谱。谱前述义宁陈氏家世渊源,附世系表。本谱纪日期,例以农历,其后标注公历,以资参照。 本谱各年之下,详列谱主本年之行止交游;谱文之下,引述相关文献,既以明事迹所本,亦就迄今为止之文献资料中涉及谱主之记载有讹误或歧异者,以案语为辨正考异。凡征引文献,均注明出处,以便检核。
《魏宏运自订年谱》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魏宏运先生自订的学术年谱,以编年的形式勾勒了作者治学的路径。该书2004年作为庆祝魏宏运先生80大寿的祝寿之作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至今已有10年。这10年中,魏宏运先生除了补正大量材料之外,对其80岁至90岁之间的学路历程又有大量增加。从1925年至今,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魏宏运先生亲身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该书既是一部新中国成立后南开大学发展史,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历史学科的发展史,同时记录了老一辈学人的学行,亦能反映出大背景下中国学人的生活状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出版价值。
刘俊伟编著的这本《王鏊年谱!》是明代中叶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王鏊的年谱。王鏊(1450~1524)字济之,号守溪,世称震泽先生,苏州府吴县人。在科举上,王鏊是乡试解元、会试会元与殿试探花。在政治上,王鏊从成化十一年初授翰林院编修始,至正德四年致仕回乡止,在朝为官长达三十多年,历侍宪宗、孝宗、武宗三朝,在他仕途的后三年还曾入阁。因此其年谱对于了解明代中期的政治状况,特别是科举制度的发展、官僚制度的运作、文官与宦官之间的相互制衡、文官集团内部的相互斗争等大有裨益。其中关于刘瑾的突然掌权、武宗的微服出巡以及王鏊与李东阳的交恶,年谱记载尤详。在文学上,王鏊在当时地位举足轻重。他的制义“更百世而莫出者”,影响了明清两代,直接促成了八股文的形成;他在朝及归乡期间,与吴地的文人组织了许多团体,
沈晖编*的《苏雪林年谱长编》,自苏雪林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农历二月二十四日出生至1999年4月21日病逝,以编年体事录注的方式,逐年逐月逐日撮其重要事迹,忠实记录苏雪林的人生之旅。 笔者在撰写苏雪林年谱之前,曾花费较长时间,查阅她一生活动轨迹的**手资料,通读了她所有已出版的*作,并搜集了相当多的书信(800余函)及大量佚文,对年谱中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接触到的有关知名人物、教学与研究中的重要成果、学术上的重大发现,都一一查找当时背景资料,核定史实,细致梳理,以注解的方式,简要做出交代,目的是凸显这位几乎要跨越三个世纪的知名作家、**教授、*名学者丰富而传奇的一生。
一、本书除了基本体例依照一般年谱记述之外,还采用新的体例:导语、主事、引文、按语,分别以不同字体加以区别。引文主要以手回忆资料、原文为主,凡是有争议或存疑的文章和史料,或一些有关人物、事件,都放在按语里说明。按语里如有几个注解,分别用分号示意隔开。 二、本书立目的瞿秋白诗文以14卷《瞿秋白文集》为主,即8卷《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人民出版社1987—1998年;6卷《瞿秋白文集》(文学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1988年版。新发现的瞿秋白诗文也注明出处,如12卷《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1—6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1998年版;7—1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瞿秋白译文集》(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等。 三
黄景仁,字仲则,是清代乾隆年著名诗人。在毛庆善、季锡畴《黄仲则 先生年谱》及黄逸之《黄仲则年谱》的基础上,本书采用了众多手资料,对黄景仁《两当轩集》中大部分作品作了准确的系年,厘清了黄景仁的世系,较清晰地勾勒出黄景仁的一生,对黄景仁的生平事迹有多处重要订正和发现,并且梳理出黄仲则多位师友的生平资料,为坊间某些工具书作了补正。全书思理清晰,逻辑严谨,材料翔实,为研究黄仲则及清代文学的参考书。 本谱于清人毛庆善、季锡畴《黄仲则先生年谱》及民国黄逸之《黄仲则年谱》之基础上增修而成,沿用其纲目体之体例,书中具体包括:凡例、正文、附录、参考书目、跋五部分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现代学者李源澄(1909-1958),先后受业于蒙文通、廖平、章太炎等大家,通经史,著有《诸子概论》、《学术论著初稿》、《经学通论》、《秦汉史》等,学术颇受时人推崇。新中国成立前后曾先后在云南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58年被划为右派,身心受创而病逝。李源澄是一位尚未受到当今学术界应有重视的蜀学大师,相关研究著作与文章寥寥。《李源澄先生年谱长编(1909-1958)》作者王川多年致力于李源澄研究,多方搜寻有关资料,根据有限的资料及李先生友朋日记等,编此年谱长编,为读者勾勒出这位几近为人遗忘的学者生平及其学术贡献。
一、周恩来是本年谱谱主,书中叙述谱主的活动,一般均省略主语。 二、本年谱按年月日顺序记事,有些事采用纪事本末方式撰写。一条中包括不同月日多次活动的,开头用次的时间,其余各次的时间在行文中出现。 三、年谱中同一时间有多条内容的,在条开头写明时间,从第二条起用“△”号表示与条时间相同。 四、条文中力求标明每项活动的具体日期,有些日考订不清的写旬,旬考订不清的写月,依此类推。一般放在旬末(月末),有些放在旬中(月中),是编写者大体能断定其时间的。 五、凡谱主与他人联名发的函电文件,其名次一般均按原件顺序排列。谱主为首的,一般不出谱主姓名,只写明和某某、某某从事了何项活动。 六、本年谱适当反映了某些重要的背景材料,按时间顺序排列在文中。 七、对有两种不同说法的同一件
本书是国内*部记录陈忠实生平的《陈忠实年谱》的*增订本。年谱详细编入陈忠实从1942年出生至2016年逝世七十四年间,其家世境况、求学经历、工作选择及文学创作历程等内容,涵盖其主要作品的创作时间、创作地点及发表时的报纸刊物。年谱几乎囊括了陈忠实所有重要的文学活动以及与其相关的陕西省乃至全国的文学大事件,后附陈忠实作品年表、获奖作品年表和研究著作目录。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由世谱、年谱两部分组成。世谱部分依照光绪《虞山邵氏宗谱》,著录邵齐焘世系及家庭成员基本情况。年谱将其一生分为读书应举、回翔词馆、掌教龙城三个阶段,尽可能详尽地排比邵齐焘的生平事迹。下编由诗文集和人物小传组成。 "
《刘少奇年谱》是记述当代中国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刘少奇一生经历、活动、思想、业绩的编年体著作。它以翔实可靠的历史文献和档案材料为依据,汲取近年来的科学研究成果,并对一些有争议的和颖难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调查、访问、考证和研究,力求准确、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刘少奇的生平事迹、革命实践、思想发展和理论贡献。 本年谱记述谱主活动,一般省略主语。纪事按年、月、日顺序排列,少数条目根据叙事的需要采用纪事本末的写法。具体日子考订不清的写旬,旬考订不清的写月,月考订不清的写季,季考订不清的写年。用旬、月、秀、年表述的条目,一般放在该旬、月、季、年的后,有些放在晚中或月中的,是大体能断定其时间的。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兼容百家、学贯中外的学界泰斗,其道德文章、学品人品是国内外学人所称道的。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不是出自名门望族,小时候平时很难吃到一次“白的”面食和“黄的”玉米饼子,当然是深厚的中华文化养育出了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人,但是作为一个农民之子的他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啊!他从一个农民之子、淘气少年成长为一个学界泰斗的经历,给无数学子以极大的鼓励。他身上有一种奇特的吸引力,既有学识的吸引力,也有人格的吸引力。 本书客观展现了季羡林98年的生平活动和思想发展脉络及其与时代的联系。
吴梅村的诗,在明清之际的诗坛上,曾产生过重大影响,被号称为“梅村体”。所谓“梅村体”主要是指他的歌行。梅村的歌行,一方面是对元、白歌行的继承,同时他也吸收了初唐四杰的壮采和他们歌行的特色。特别要指出的是,梅村的歌行,不仅仅是初唐四杰和元、白的继承,而是有了重大的发展。其突出的一点,就是用歌行来写重大的历史题材。梅村歌行具有史诗的价值。原是人所共知的。但梅村以歌行体来写重大的历史题材,并不是偶一为之,而是作者特意这样做的,诗人在临终时曾说:“吾诗虽不足以传远,而是中之寄托良苦,后世读吾诗而知吾心,则吾不死矣。”可见诗人确是有深意的。所以在梅村的集子中,这种带有史诗性质的歌行,就占有相当的比重,而他的成就也就显得十分突出。梅村的歌行,不仅受优秀的文学传统的影响,而且又有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