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章开沅先生的回忆录,也是一部篇幅宏大的百年生命史。全书用60万字,100多个小节,50余幅插图,完整再现了作者从世家少年、流亡学生到民主青年,从出任大学校长而力行改革开放,再到主动辞去荣誉回归布衣学人的人生经历。书中出现的人物多达百位,长辈家人、师长前贤、中外学人,作者以流畅亲切和忠实客观的笔调写下与此有关的回忆,读来令人倍感温情。这些被作者谦称的 凡人琐事 ,不仅折射了百年来的世事风云和几代人的人生际遇,也记录了近百年中国社会世变中不可抹去的亲历者的踪迹。
让-雅克·卢梭(1712—1778)的天才家喻户晓。他是没上过学的终身自学者、难以相处的朋友、令人失望的情人、可恨可气的雇员。他不善处理丰沛的情感,在社交生活中屡战屡败。这个 的“孤独漫步者”好像无论闯入哪里,都总是被一堵看不见的墙隔 。恰恰在社会与自我、圣人与魔鬼、 与压抑的撕扯之间,卢梭摸索到了让 深层的真实自我喷涌而出的缝隙——写作。写作确实是一种天才的奇观,一种简单、坦率和勇气的奇观。随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所阐发的深刻洞见震撼思想界,卢梭改写了法国革命和美国革命进程,让现代心理学和人类学呼之欲出。然而,盛名之下的卢梭依然深居简出、钻研花草,坚持和贵族平等相处,用廉价劳动换取报酬。*本书是 的卢梭研究 力作。作者高超的讲故事能力让读者身临其境般体验启蒙时代的思想交锋,探索《忏悔录》中
弗里德里希 席勒(1759~1805),伟大的德国诗人、戏剧家、美学家,是德语文学中富活力的形象之一,其作品深受中国读者喜爱。本书描绘了席勒的一生,讲述了席勒如何(与歌德一起)在1790~1805年的十多年间成为德意志精神生活中的那颗位居核心的恒星。所有人都登上了舞台:诺瓦利斯、荷尔德林、施莱格尔兄弟、费希特、青年黑格尔、蒂克、布伦塔诺。这部关于一个伟大人物的生平、著作与时代的书,或许正可以开启一场 席勒复兴 。
弗里德里希 冯 哈耶克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经济学家、自由主义哲学家、政治思想家之一。他是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坚定捍卫者,同时又是知识、自由的毕生追求者。在他传奇的一生中,他得以见证两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巨变,经济大萧条后全球市场的复苏,社会主义及资本主义制度交替运行,以及人们对于市场经济从质疑到服膺的曲折过程。从法学、经济学、政治学到哲学、心理学、,哈耶克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使他的思想轨迹穿梭于各个领域,他的足迹也在维也纳、伦敦、纽约、芝加哥、弗莱堡等地永驻。包括丘吉尔、撒切尔、里根在内的多位领导人都是他思想的拥趸。他的《通往奴役之路》1944年出版后,不仅获得全球追捧,同时深刻地影响了历史进程。 在本书中,作者艾伯斯坦清晰地梳理了哈耶克的生平和思想发展轨迹,为我们真实
作者从游王世襄先生三十余年,亲炙其深厚学养和大家风范。所记皆为手材料,文字流畅易读,京腔韵味浓郁,人物刻画灵动,幽默笔触中浸出深厚情意。书中所载三十余年来王世襄夫妇雍容达观的处世境界,以及生活点滴中所流露之美学趣味和独到见解,格调品味与修养,都让人印象深刻,回味不已。
《胡适留学日记》十七卷,是胡适在美国留学时期(1910——1917)的日记和杂记。原来题作《藏晖室札记》,民国二十八年上海亚东图书馆曾排印发行,书前有《自序》一篇,民国三十六年商务印书馆版书前有《重印自序》。《胡适留学日记》记录了一个中国青年学生七年的私人生活、内心生活、思想演变的赤裸裸的历史,对研究胡适有着重要意义。
由于弗洛伊德生前毁掉了大批书信及手稿,所以本书所引用的史料更显珍贵。作者几乎通读了能得到的有关弗洛伊德的所有资料,并说服了其后人让自己参考一些仅存的弗洛伊德的书信,从而完整地再现了弗洛伊德的一生及其学术历程。读完本书,读者不但可以了解弗洛伊德这个人,还可以一窥精神分析的真面貌。 作者试图将精神分析、传记与历史相互结合,意在营造一种新思潮,显示出宏观的时代脉络和微观的个体生平交织辨证探究的划时代的原创理念。本书可以说是一本整合个体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心理的大规模传记历史,读来纲举目张,气象万千。
《胡适来往书信选(套装上中下册)》包括胡适1949年飞离北京时保存在北京寓所内的1915~1948年的部分电报和信稿、电稿及其所保存的其他书信、一部分手稿和一些与书信内容有关的有参考价值的文件手稿等。书信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五四”到1949年这段时间中国社会的政治、思想动态和一些历史事件的侧面,对胡适和诸多学者、要人的研究可谓是宝贵的一手资料,对民国研究的很多领域而言也均有参考意义。即使只是随兴偶读,也可从中体会到许多趣味。
? 冯契(1915--1995),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创造了哲学体系的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曾为上海哲学界公认的学术领袖。2018年被评为建国后上海68位 社科大师 之一。 本书以充实的史料和生动的笔触,完整地再现了冯契学生时代参加 一二 九 运动、去延安寻求真理、两次入党、三次受处分和迫害的曲折经历;在逆境中仍坚持理想和信念、*终洗尽铅华、顽强崛起的精彩人生。详细勾画了他为创建融合"中西马"的哲学体系而锲而不舍的学术生涯:从1935年以高考榜眼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到师从金岳霖、冯友兰、汤用彤三位著名哲学大师九年;1957年后卧薪尝胆,默默创作20年;及至 文革 受难,几百万字手稿被洗劫;晚年又焕发青春,于64岁 79岁的15年中,给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开设7门新课,培养5名博士、35名硕士,复活了专著5部、主编2部、《论文集》2部
本书是是一部以纪念改革开放为主题的文集。作者都是上海民建会员,尽管他们来自不同行业,但具有共同的特征:都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见证者、记录者,都通过自身的勤劳与努力,在国家提供的良好发展环境下,取得了各自的成就。本书主题鲜明,作者以生动、形象的文字,对自身成长与国家改革开放、上海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发展进行了回忆,表达了对改革开放的感恩之心、继续开拓进取的决心。
这部记录郭永怀先生的夫人李佩一生传奇经历的精美图书。 由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郑哲敏院士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春撰写前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万立骏院士作跋。 在李佩先生亲人、朋友和同事的帮助下,收集了李佩先生长达百年的人生历程中方方面面的珍贵照片,经过编委们的精心修饰、潜心编排和精准注释,终呈现在读者面前。其中,很多照片是首次公开发表的,尤为珍贵。这些照片记录了这位世纪老人的传奇经历、坎坷人生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向读者传递了李佩先生爱国敬业、大爱无疆和无私无畏的精神,她以自己平凡的言行、不张扬的个性,求精、求好的治学态度,实实在在地去做好每一件事,她的故事感动着每一位读者。
《南渡北归》所谓“南渡北归”,即作品中的大批知识分子冒着抗战的炮火由中原迁往西南之地,尔后再回归中原的故事。整部作品的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所涉人物囊括了二十世纪人文科学领域的大部分大师级人物,如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梅贻琦、陈寅恪、钱锺书等。作品对这些知识分子群体命运作了细致的探查与披露,对各种因缘际会和埋藏于历史深处的人事纠葛、爱恨情仇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释解,读来令人心胸豁然开朗的同时,又不胜唏嘘,扼腕浩叹。 《南渡北归》部“南渡”,描述了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从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时间从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始,继之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南渡西迁,先长沙后昆明、蒙自办学的岁月,同时涉及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在抗
钱锺书先生在《围城》中曾言: 教授成为名教授,有两个阶段:一是,讲义当著作;二是,著作当讲义。 丰子恺先生的教学和创作生涯亦是如此。从1919年到1943年,丰子恺先生先后任教于上海专科师范学校、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其讲义先后出版为艺术专著 《西洋美术史》(开明书店/1928)、《西洋建筑讲话》(开明书店/1935)、《艺术丛话》(上海良友/1935年)等 对当时的青年学生是极好的艺术启蒙。 丰子恺艺术四书 之《认识绘画》《美的情绪》《认识建筑》皆源于此。其中: 《认识绘画》 是丰子恺先生绘画类文章首次结集出版,是一本大师级的绘画素养进阶书。为什么学习绘画都要从素描开始?如何判断一幅画的优劣,画得越像就越好吗?为什么说西方美术靠努力就可以,中国美术却全凭天赋?这些问题你在书中都能找到答案。 《美的情绪》 中,丰子
2014年1月9日,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著名宣传活动家、翻译家,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梅益同志的百年诞辰。为纪念这位老一代革命家对我国革命与建设事业做出的贡献,弘扬革命传统,激励后人,我们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务会议的决定编辑了《梅益百年纪念文集》这部纪念文集,向逝者表达深切的缅怀之情。 《梅益百年纪念文集》内容包括纪念文章、梅益口述回忆与部分遗作、回忆与思念(战友回忆、亲人的思念)及附录等。本书由郝时远、杨兆麟主编。
本书收录了斯密来往信件304封。斯密的信件作为其著作的一部分,真实地反映了他一生尽力追求的事业和他的主要活动,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这位伟人的生平事迹、学术观点和思想、生活、友谊及交往都有着重要的价值。例如,从通信集中我们可以看到斯密写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时部分资料的来源、斯密修订《道德情操论》一书时的一些情况、他同当时的学者们的学术交流以及休谟对斯密的影响等。
20世纪文化大师与学术流派丛书所包括的文化大师———康有为、章太炎、胡适、鲁迅、周作人、钱穆等大都是在近现代文化学术上创宗立派、开一代风气、具有超凡魅力的领袖人物,其中康有为、章太炎两位是活跃于清末民初的政学两界的文化大师,对后世影响甚巨。 康有为自幼期为圣贤,及长更是以“圣人”自居,不屑于词章考据之学,而专注于义理之学,养心静坐。 康有为融会中西,由现代“公同平等”原理,推演出世界“大同”之说,在其时代收到了一种石破天惊的破旧立新效果;他积极投身政治、倡导维新变法,并吸引众多弟子讲学论政,其中以梁启超、陈焕章、徐勤等为著名,他们形成“康门弟子”这一晚清著名政治、文化门派,影响之大,自不待言。 章太炎则以清末“有学问的革命家”名标青史,他率先倡导民族革命,曾因“苏报案”入狱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