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迪的建筑艺术就像一本摊开的书。然而作为巴塞罗那孤独的 美学祭司 ,他的个人形象却从来罕为人知,始终是一个谜。无论生前死后,高迪奇特的言行举止和创造力都有几近疯狂的魔力,如今高迪已成为艺术史上的传奇人物。 本书是蜚声世界的西班牙建筑师安东尼 高迪(Antoni Gaud ,1852 1926)的传记,将高迪置于特定的文化背景,捕捉了高迪人生和事业的道路,反映了加泰罗尼亚不同寻常的民族文化,从而让真实的高迪跃然纸上、深入人心。
1932年,费正清、费慰梅夫妇来到北京后大约两个月,便结识了林徽因与梁思成。两对年轻的夫妇彼此吸引,一见如故,亦成为终身好友。费正清夫妇的中文名字,即由梁思成所取。同为艰难乱世的亲历者,兼具亲密挚友的特殊身份,费慰梅也许是有资格讲述林徽因与梁思成传奇故事的人。 林徽因与梁思成皆出身名门,从小受到良好教育,青年时期留学美国,受到西方放战争,使他们的生活陷入了颠沛流离之中。才子佳人在苦难与贫穷中患难与共,共同的理想、兴趣爱好使两人仍不放弃对事业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林徽因在其短暂而绚丽的一生中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妙诗文,梁思成则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建筑事业。这本传记,以细致客观的笔触,展现了林徽因与梁思成这对伉俪多彩的感情生活、对人生与理想的执着以及他们的成就与创造。
林徽音(又名林徽因,1904 1955),一生横跨建筑与文学两界, 挑起两担云彩 ,有 一代才女 之称,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声誉。建筑史学家曹汛先生积数年之力,搜集整理关于林徽音的一手材料,并做了大量考证。年谱以事系年,是国内部系统梳理、翔实考证林徽音生平的著作,全面梳理了林徽音对中国建筑学所做的贡献,谱写了她坎坷而辉煌的一生。林徽音作为中国代留学回国的建筑学家,与其丈夫梁思成先生一起,在极其艰苦的生活和有限的科研条件下,为建立中国建筑体系、挖掘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卓绝努力。将林徽音的建筑成就梳理清楚,也就打开了理解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扇门。
安东尼 弗林特在《勒 柯布西耶:为现代而生》一书里,生动刻画了这位20世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形象:一位天才,一个花花公子,永远的领结 圆黑框眼镜的绅士装扮。他想要把住宅变成 居住的机器 ,从马赛公寓、朗香教堂,到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的早期方案再到印度昌迪加尔新城,他杰出的发明包罗万象。通过对档案资料的细致爬梳、对当事者的深入访谈以及亲身体验柯布伟大的建成作品,弗林特描绘了柯布一生的雄心壮志,带我们一起经历他的成功与失败。
2006年7月1日,跨越昆仑山、唐古拉山的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了。作为早开始青藏铁路盐湖和多年冻土区筑路问题研究的专业单位,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经历了铁道部高原铁路科学技术研究所-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北研究所-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北分院-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西北院)的机构沿革,一直到今天,60多年来,从来没有间断过对青藏铁路盐湖和多年冻土区筑路理论与技术的研究,用自己坚韧不拔的奉献精神和丰硕的科研成果,为青藏铁路的顺利建成做出了贡献。但是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各种原因,西北院的这一段重要历史一直没有被完整地记录下来,只是在院志和媒体的有关报道中有过局部、间断的反映,而个别报道还出现过失真和误导。笔者从1966年年底投身于青藏铁路盐湖、冻土科研,至今也有50余年,走过了西北院青藏盐湖、冻士研究的大部
本书全面地介绍了建筑师龚德顺的成就——作为一代建筑名家,设计了著名的建筑工程部大楼、获奖的古巴吉隆滩纪念碑竞赛方案、蒙古国乌兰巴托百货大楼等援外工程、洛阳拖拉机厂等“一五”国家重点工程,以及深圳华夏艺术中心等新时代的佳作;作为中国建设行业领导和建筑学会主要领导,为推动行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学者,留下了反映那个时代特色的思考和文献。 本书把这些重要的成果和珍贵的回忆汇集起来,不仅是为了追忆这位令人尊敬的前辈大师,也是为了把那个时代留下来的珍贵印迹记录下来——为我们、更是为我们的后代,留下国家发展历程中具体、翔实而生动的信息。 本书适合建筑师和建筑院校的师生,以及对建筑历史和建筑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