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费正清、费慰梅夫妇来到北京后大约两个月,便结识了林徽因与梁思成。两对年轻的夫妇彼此吸引,一见如故,亦成为终身好友。费正清夫妇的中文名字,即由梁思成所取。同为艰难乱世的亲历者,兼具亲密挚友的特殊身份,费慰梅也许是有资格讲述林徽因与梁思成传奇故事的人。 林徽因与梁思成皆出身名门,从小受到良好教育,青年时期留学美国,受到西方放战争,使他们的生活陷入了颠沛流离之中。才子佳人在苦难与贫穷中患难与共,共同的理想、兴趣爱好使两人仍不放弃对事业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林徽因在其短暂而绚丽的一生中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妙诗文,梁思成则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建筑事业。这本传记,以细致客观的笔触,展现了林徽因与梁思成这对伉俪多彩的感情生活、对人生与理想的执着以及他们的成就与创造。
他是现代建筑和设计界与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密斯并列的四大师之一。 他是流水别墅、古根海姆博物馆等世界知名建筑的设计者。 他是安 兰德的著名长篇小说《源泉》( Fountainhead )中主人公的原型。 他被美国建筑师协会评为 有史以来伟大的美国建筑师 。 他是弗兰克 劳埃德 赖特。 本书是建筑或设计大师当中,非常罕见的长篇自传。全书文字流畅而不乏抒情、幽默,有大量人物的行为、对话等细节描写,接近于自传体小说,模仿赖特自己所崇拜的伟大作家雨果的笔法。以外祖父举家从威尔士移民来到美国开篇,接续自己的童年、少年,初恋、进入建筑领域,以及成年后的婚变、破产、事业低落和晚年的复兴,情节跌宕起伏,内容极为丰盛。 变化的秩序深邃无尽。我一直在探求这个自然秩序本身的秩序。我试图将它理解为一种原则,终我接受了
林徽音(又名林徽因,1904 1955),一生横跨建筑与文学两界, 挑起两担云彩 ,有 一代才女 之称,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声誉。建筑史学家曹汛先生积数年之力,搜集整理关于林徽音的一手材料,并做了大量考证。年谱以事系年,是国内部系统梳理、翔实考证林徽音生平的著作,全面梳理了林徽音对中国建筑学所做的贡献,谱写了她坎坷而辉煌的一生。林徽音作为中国代留学回国的建筑学家,与其丈夫梁思成先生一起,在极其艰苦的生活和有限的科研条件下,为建立中国建筑体系、挖掘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卓绝努力。将林徽音的建筑成就梳理清楚,也就打开了理解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扇门。
由吴刚、张星主编的《吕志涛传/中国工程院院 士传记》以自述篇、工程篇、育人篇、感恩篇等章节 ,用质朴无华的文字将吕志涛院士的生活、学习和工 作中的一个个小故事娓娓道来。书中展现了吕院士当 过工、农、商、学、兵以及报社编辑的传奇经历;做 教师、做研究、做工程的感人故事;对老师、对家人 、对朋友、对学生的深沉感情;于极其平凡中,展示 了这位从小山村中走出来的院士的极其不平凡的人生 和他爱国、敬业、顾家的至伟情怀。
《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那人间四月天(林徽因传记)》是迄今唯美、诗意、精致的 林徽因传记! 她是一个聪慧的女子,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 让世间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 她,就是《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那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传记)》中的林徽因。 迄今唯美、诗意、精致的林徽因传记! 她是一个聪慧的女子,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 她,就是林徽因。
本书简述了后现代建筑师勒·柯布西耶、菲利普·库哈斯、汤姆·梅恩、汉斯·霍菜因、路易斯·巴拉干、阿尔多·罗西、安东尼奥·高迪、伦佐·皮亚诺、约翰·海杜克、拉斐尔·莫内欧、卡洛·斯卡帕等20世纪重要的建筑大师生平及其建筑思想,同时也介绍了建筑发展历史的矛盾性和特殊性。本书注重资料性、文献性与系统性,对20世纪重要建筑事件、理论及经典建筑作品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与介绍。 本书系后现代建筑文化读本之一,图文并茂,以建筑大师与建筑作品的顺序来安排内容,立足人文社科、建筑爱好者及其相关读者。
建筑是由具体的物质构成的。物质在自然界中并无任何固定的特殊的形状,我们把物质的形态归结为圆形、方形和三角形,这是一种近似理想的结果。几何学不过是在对自然的表达和模仿以及数学、物理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约束。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形体都带有人为的痕迹。 构成自然和建筑物的形体带来空间的变化和联想,在正常的情况下,形体的存在在建筑学的意义上有两个层次:个层次是基本的、稳定的、可解读的;第二个层次,由于变构的存在,而变成复杂、动荡、不确定、暧昧、含糊的设计基调。 如果说安藤忠雄的作品基于一种正规的现代主义建筑形体的话,那么蓝天组的作品就完全是另一层次的东西了,它们突破了我们对建筑形体的基本定义,突破了人们对空间一般的感受力和想像力。蓝天组的出现意味着革命,他们一直冲在当代建筑
孟建民,在体制上,从原本学术型设计院转到政府企业设计院;在职务上,从高校的建筑师转到设计单位的职业建筑师;在实践上,21世纪是他真正建筑创作的开始。
本书四十年来,安藤忠雄从没没无名、只能躺在事务所地板发呆、打滚、到处找空地发想建筑样式的非学院出身建筑师,至今日争相为世界各大学建筑系聘请授课、并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种融入自然环境的建筑作品的建筑家,他的六十八岁人生,几乎都是站在黑暗中,朝着眼前的光明,不断抓住机会拼命向前实现梦想。 书中收录上百张珍贵照片——安藤忠雄幼年、青年等私人照片、手稿、建筑照片。安藤忠雄历经拳击手、自学走向建筑家之路。但并不是事事如愿,人生很多经历都以失败收场。但他从剩余的可能性中,抓住了微小的希望之光,拼命地生存下去。而现在,他不只是为建筑而生,更致力于环保理念的宣扬、透过种树与环境改造,倡导永续共生的概念。
人类的历史是多个层面积累而成的,而建筑无疑是人类历史*有实证意义的史料。精彩纷呈、形态各异的建筑,其实都是一个个建筑师给我们留下的印记。《60位必知的世界建筑大师(一生必知的世界名人)》以丰富的资料叙述了世界上非常有影响的60位建筑大师及建筑史上一些具有重大的运动和思潮,揭示了这些大师的建筑设计创新、直观、鼓舞人心的一面。《60位必知的世界建筑大师(一生必知的世界名人)》由王晋辉编著。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无言的史诗,它以一种深厚的艺术感染力量,传达出独具特色的思想文化内涵,成为人类社会时代精神的印记。自古至今,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大师以他们近乎荒诞的天才手法,向世人讲述了一个个生动传奇的建筑梦想,而这个梦想的核心就是中国儒家哲学所提倡的“天人合一”。 他们是世界建筑史上十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建筑师,他们被称为“鬼才”,他们为艺术而奉献了他们的一生,他们用人类的智慧创造了奇迹般的人工“风景”,他们各自都开辟了某个建筑流派或成就了建筑艺术上的里程碑式功勋,他们是:济安·劳伦佐·贝尼尼,安东尼·高迪·科内特,法兰克·洛伊·赖特,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阿尔瓦·阿尔托,乔尔恩·伍重,弗兰克·盖里,安藤忠雄,扎哈·哈迪德!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部分辑录了三篇林徽因先生的文章和她参考的国徽及工艺美术设计等作品的图。 第二部分林徽因先生与梁思成先生的子女梁再冰女士和梁从诫先生纪念和回忆母亲的文章,并辑录了家属提供的林徽因先生一生各个时代的照片,其中一些以前未曾发表过。 第三部分的几篇文章,一是吴良镛教授的纪念文章《林徽因的后十年追忆,》吴良镛先生是梁、林两位先生1946年秋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列约聘的位教师,在随后梁思成先生赴美离校期间,吴良镛先生协助林徽因先生操持建系的教学与行政工作:二是秦佑国教授撰《林徽因先生和国徽设计》,以翔实的档案资料论述了林徽因先生国徽设计中的历史功绩:常沙娜、钱美华等先生与纪念文章可与部分辑录的林徽因先生的文章相对照阅读。 第四、五部分是林徽因先生的同事郑孝燮、罗哲文等先生以
为留住北京,为留住一座经典的城市,梁思成付出了一生的代价,他本来可以不说话,让故都离他远去;也可以远走他乡,让故都留在梦中。但他实在放心不下,他太爱这座城市了。历史真是无情,当故都将倾的时候,想去扛住她的竟是一个瘦弱、还有些残疾的书生,他哪里来的勇气呢?文化?艺术?还是别的什么。他是梁启超的儿子,血脉里有中国知识分子宝贵的东西。 人格是一种操守,一种精神,是做人的灵魂。梁思成夫妇之所以被后人怀念、尊敬,人格的魅力为重要。他们真诚无邪,爱国敬业,忘我奋斗,追求新知,从不屈从于权力、权威的压力,坚持他们认定的真知、真理,展现了现代知识分子少有的风骨。
本书以希腊建筑师为开端,讲述了西方世界的建筑和建筑师,介绍他们的人生历程和主要建筑成就。图文并茂,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建筑师及其作品在建筑历史上发挥的独特作用。被选取的建筑师及其作品是按照历史的脉络仔细筛选的,他们要么是在历史的转折期发挥过关键作用,要么给后来建筑设计的变革起到过铺垫作用,有的甚至是左右了建筑设计的发展。
沃尔特·格罗皮乌斯,1883年生于德国柏林,现代主义建筑学派倡导者之一,包豪斯学校的创始人。 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大胆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和新技术,把新的形式、新的空间和新的功能引入到建筑设计中来。他带领同事们打响了现代主义设计的伟大战役。正是他的非凡远见,不懈探索和强有力的领导,成就了包豪斯的丰硕成果。包豪斯所推广的现代主义设计理念也渗透到了世界各个地区和各个视觉领域中。
2004年6月10日是林徽因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梁思成、林徽因与我》一书,出自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的遗孀林洙女士之手。她以女性特有叙述角度和方式,回顾了自己40年来所目睹的梁思成个人和家庭的各种遭遇,忠实记录了她与梁思成相识、相知、相恋并一同走过的苦难岁月的过程。在从学生、同事、助手到伴侣的角色转换中,作者也完成了从妻子到梁思成建筑思想坚定的捍卫者的飞跃。因为作者对梁思成、林徽因两位多年近距离的接触,因而,其笔下梁、林两位的形象真实、生动,使读者有机会了解到一个有别于荧屏、小说之外的梁思成、林徽因,极具可读性。本书行文流畅,饱湛情感,作者从自己与林徽因、梁思成的交往谈起,穿插着对梁、林关于中国古建筑史研究的理解,又在叙述自身经历的同时,记录下了“反右”、“文革”等特殊时期的点滴史实,
《华南建筑80年: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大事记(1932-2012)》创办于1932年的勷勤大学建筑系是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教育之发端,其后历经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华南工学院建筑系,直到今天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薪火相传80年,培养了近万名建筑学子,形成了极富特色的岭南学派。 陈伯齐先生一直担任系主任,主持教学管理工作。1954年,*委托清华大学主持召开全国建筑学教学会议,陈先生代表华南工学院参加。1959年,建工部和中国建筑学会在上海联合召开了 住宅建筑标准及建筑艺术问题座谈会 ,陈先生做了精彩的发言,讨论建筑艺术问题,我印象很深。在当时全国提倡学苏的背景下,陈先生曾专门著文,明确提出因为气候等条件的不同,在华南地区不能照搬,而应取*为群众欢迎的建筑造型:秀薄而伸展开放,轻快疏朗,各异其趣。这在当时是非常难
过去,我国把建筑师一般称为工程师。 在西方,称一位建筑师为工程可能引起对方的抗议。欧洲人说:医师的恢复(人体)秩序,律师维持(社会)秩序,建筑师创造(物质世界)秩序。我国的建筑师职称已恢复,这是十分必要的。 …… 在古代的西方,建筑师就不是独一门的工程师。古罗马建筑师兼军事工程师维曲罗维斯(维特鲁威)提出对建筑师的要求,那就是“建筑是由许多种科学产生的一门科学,各门学问的发展丰富了它的内容;建筑科学有助于对其他技术成果的应用做出评价……” 15世纪的大学问家、建筑师和艺术家阿尔培蒂的设计是以人为中心,人的尺度的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尺度。他提出了建筑师这样的要求,首先是建筑师对后代人的责任与本人的荣誉,切莫由于无知、粗率、愚蠢而为后世所不齿。“谨慎、明智和有学问的建筑师设计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