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为了纪念梁思成先生去世40周年而编成的。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梁思成先生的家庭相册,梁思成先生的文章,梁思成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上学时的作业以及梁思成先生晚年和妻子林洙的部分通信。其中有多张照片、书信原件、手绘图都是次与读者见面,通过这些生动的照片、精美的图画和充满暖暖爱意的信件,可见先生真实的充满才情的另一面。 当然全书为重要的部分还是先生的文章,这些文章的选择也是经过千思百量,用林洙先生的话说,基本上展现了梁思成先生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为了使更多的读者走进梁思成先生的建筑世界,在文章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了语言的通俗性和内容的普及性。 更要特别说明的是,这次特别收录了《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目录》和《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即著名的“梁陈方案”)。
1932年,费正清、费慰梅夫妇来到北京后大约两个月,便结识了林徽因与梁思成。两对年轻的夫妇彼此吸引,一见如故,亦成为终身好友。费正清夫妇的中文名字,即由梁思成所取。同为艰难乱世的亲历者,兼具亲密挚友的特殊身份,费慰梅也许是有资格讲述林徽因与梁思成传奇故事的人。 林徽因与梁思成皆出身名门,从小受到良好教育,青年时期留学美国,受到西方放战争,使他们的生活陷入了颠沛流离之中。才子佳人在苦难与贫穷中患难与共,共同的理想、兴趣爱好使两人仍不放弃对事业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林徽因在其短暂而绚丽的一生中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妙诗文,梁思成则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建筑事业。这本传记,以细致客观的笔触,展现了林徽因与梁思成这对伉俪多彩的感情生活、对人生与理想的执着以及他们的成就与创造。
他是现代建筑和设计界与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密斯并列的四大师之一。 他是流水别墅、古根海姆博物馆等世界知名建筑的设计者。 他是安 兰德的著名长篇小说《源泉》( Fountainhead )中主人公的原型。 他被美国建筑师协会评为 有史以来伟大的美国建筑师 。 他是弗兰克 劳埃德 赖特。 本书是建筑或设计大师当中,非常罕见的长篇自传。全书文字流畅而不乏抒情、幽默,有大量人物的行为、对话等细节描写,接近于自传体小说,模仿赖特自己所崇拜的伟大作家雨果的笔法。以外祖父举家从威尔士移民来到美国开篇,接续自己的童年、少年,初恋、进入建筑领域,以及成年后的婚变、破产、事业低落和晚年的复兴,情节跌宕起伏,内容极为丰盛。 变化的秩序深邃无尽。我一直在探求这个自然秩序本身的秩序。我试图将它理解为一种原则,终我接受了
黑川纪章,1934年出生于日本名古屋,是二战日本第二代建筑大师。他是一位杰出的理论家。他提出的“从机械原理时代到生命原理时代”的命题为世界建筑学增添了新的一页。黑川纪章一直在探索如何将日本文化体现在建筑上,他总是将传统遗产当作激励与促进创作的催化剂,从而使他在建筑传统内涵的表现上具有独特性和多样化的特点,这也正是其令人无法模仿的创作秘诀。
沃尔特·格罗皮乌斯,1883年生于德国柏林,现代主义建筑学派倡导者之一,包豪斯学校的创始人。 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大胆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和新技术,把新的形式、新的空间和新的功能引入到建筑设计中来。他带领同事们打响了现代主义设计的伟大战役。正是他的非凡远见,不懈探索和强有力的领导,成就了包豪斯的丰硕成果。包豪斯所推广的现代主义设计理念也渗透到了世界各个地区和各个视觉领域中。
周莉华编*的《何镜堂传》是 中国工程院院士 传记 系列中的一本,何镜堂,建筑学家,中国工程 院院士。1938年4月2日生于广东东莞,1965年华南工 学院建筑学研究生毕业,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院长,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总 建筑师。兼任国家教育建筑专家委员会主任,亚热带 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第九 、第十届政协委员。 他长期从事建筑设计、教学和研究工作,创立 两观三性 建筑论,坚持中国特色创作道路,探索出 产、学、研三结合发展模式,主持设计了一大批在国 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作品,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级优 秀设计一、二等奖100多项,在《建筑学报》发表学 术论文52篇,共培养博士、博士后70名。 他尤擅长文化、博览建筑和校园规划设计,主持 设计了2010年上海
倘若我们从远处俯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便不难发现,这是一个惊人虚掷的世纪:虚掷了机会,虚掷了资源,也虚掷了生命。外敌侵占的苦痛,更加上国内政治的恶化,怎么可能产生有序的国家建设?个人的创造力、知识的探索,又怎么可能广泛流行? 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故事,从一开始似乎就印证了上述的悲观省思。千重万叠的社会浪费,打乱并吞噬了他们的生命,一次又一次地,这个世界就是不留给他们任何呼吸的空间。然而,在费慰梅笔下,那些动人而亲切的生活片断里,我们更加感受到,他俩情笃而紧张的婚姻生活中迸发出的生命之光。我们仿佛听见,他们高朋满座的客厅里,杯底喝尽,连珠的笑声中浮沉着杯盘碰撞响。我们仿佛看见,他们细心研究恢复古建筑典籍的本来面目,他们灵巧的手指驾驭那支笔穿梭于技术细节之间,中英文一样典雅。我们还
这是一部优秀艺术家撰述的关于艺术的早论著之一,是关于意大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空的主要资料来源。 本书记载了三十三位影响艺术史发展的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艺术家们的点点滴滴。正如作者自己所称,从长辈的叙述中,从大师们的子孙后代遗下的尘封虫啮的各种记录和著述中,不辞辛劳地查考大师们的出生地和生平事迹,同时大海捞针般地收集、查证、写下了那个时期重要艺术事件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从而使我们今天的艺术有史可言。 艺术中的故事和故事中的艺术在这里—一展现。作者不吝丰富细腻的感情和优美朴实的文字,复活了古代的艺术大师们,充实了今天的艺术史。
理查德·科因著的《建筑师解读德里达》再度审视了雅克·德里达思想对建筑的影响。德里达曾以某种方式被邀请参加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场特殊的建筑实验,即我们所知的解构主义。请他证明解构主义的合理性,并给予支持。德里达无疑协助了这场实验,调整了他的思想以适用于解构主义。他和建筑师、建筑的对话也成为德里达思想遗产的一部分。本书可以看作对德里达与建筑互动的一次回顾,但本书就他的思想内涵提出了一种略微不同的思考,同时特别关注了建筑教育方式与建筑实践方式。 这样一本简要的入门书,对于建筑系学生与建筑实践者来说是比较合适的,本书就德里达思想如何融入对建筑产生影响的知识体系中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概述。
何镜堂,1938年4月生,广东东莞人。1965年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首届中国“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兼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第九、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政协常委。 创立“两观三性”的建筑设计理念,探索出产、学、研三结合的发展模式,他所带领的建筑创作团队,设计了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华南理工大学逸夫人文馆、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教学组团及澳门大学横琴校区等一大批有重大影响的建筑。 主持和负责设计两百多个项目,获国家金、银、铜奖以及一、二等奖31项;2004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0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9年在
本书为《南京历史文化名人系列丛书》之一种。亨利 墨菲,美国建筑设计师,他曾在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设计了清华大学、福建协和大学、金陵女子大学和燕京大学等多所重要大 学的校园,并主持了首都南京的城市规划,是当时中国建筑古典复兴思潮的代表性人物。本书展现了他独特的建筑设计理念和生平经历。
医生,律师,印第安酋长,时装设计师。这些职业都是服务于大众的行业。但是,生活中大部分人不需要每天动手术,每天向他人提出诉讼,或开办卡西诺赌场。而每个人却免不了和约瑟夫.阿布德从事的行当打交道——时装。 “今天我穿什么衣服?”这个问题每天早晨都会被人提起。 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人可能会说,“这根领带配那套西服合适吗?”演艺界的导演明星可能面对一条裤子而拿不准主意,“我这条灯芯绒的裤子上面是配件T恤衫,还是带花纹的针织衫呢?” 即使对时装毫不介意的人也承认穿着打扮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服装不仅能够为我们遮身蔽体,而且还可帮助我们塑造自己的形象。人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着衣来判断其身份。无论你身着一套褪色的牛仔服,还是一件做工考究的意大利鹿皮夹克,人们一眼便会看穿你的气质和职业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部分辑录了三篇林徽因先生的文章和她参考的国徽及工艺美术设计等作品的图。 第二部分林徽因先生与梁思成先生的子女梁再冰女士和梁从诫先生纪念和回忆母亲的文章,并辑录了家属提供的林徽因先生一生各个时代的照片,其中一些以前未曾发表过。 第三部分的几篇文章,一是吴良镛教授的纪念文章《林徽因的后十年追忆,》吴良镛先生是梁、林两位先生1946年秋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列约聘的位教师,在随后梁思成先生赴美离校期间,吴良镛先生协助林徽因先生操持建系的教学与行政工作:二是秦佑国教授撰《林徽因先生和国徽设计》,以翔实的档案资料论述了林徽因先生国徽设计中的历史功绩:常沙娜、钱美华等先生与纪念文章可与部分辑录的林徽因先生的文章相对照阅读。 第四、五部分是林徽因先生的同事郑孝燮、罗哲文等先生以
有天趣的人就是天才,人幼稚时个个是天才,长大后天才就少了。但一个人的天趣亦非不可以长久保持,天趣是可以长生的。 所有的大师就是使天使得以长久保持,他们的天趣是可以长生的。 我们精心采撷大师们家常的境地呈现给大家,让我们怀着对他们生命的敬意去感受他们人生旅程中的静谧。 本书中有序地编选作者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装帧设计和插图代表作品;装帧(封面)设计形式以“手绘本”为主(注:“手绘本”为设计者自己创作的一幅画,也可以称为封面插图),经设计后置于封面、书脊、封底和扉页等书页上。
《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那人间四月天(林徽因传记)》是迄今唯美、诗意、精致的 林徽因传记! 她是一个聪慧的女子,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 让世间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 她,就是《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那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传记)》中的林徽因。 迄今唯美、诗意、精致的林徽因传记! 她是一个聪慧的女子,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 她,就是林徽因。
《建筑家弗兰克·盖里》中这位果敢坚韧、充满睿智的老人不仅仅是一位举世无双的建筑家,更是一位纵情一生挑战创新极限的创意工作者。 弗兰克·盖里被公认为是当代*创新精神与影响力的建筑家之一,享有包括建筑界荣誉——普利兹克奖在内的无数肯定。他设计的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被美国建筑界“教父”菲利普·约翰逊誉为“这世代伟大的建筑”,同时他也是沃尔特迪士尼音乐中心、布拉格“跳舞的房子”等地标性建筑的设计者,除此以外,他还设计过蒂凡尼珠宝、家具、灯饰以及他所感兴趣的一切。 《建筑家弗兰克·盖里》是建筑家弗兰克·盖里的访谈传记,盖里在书中坦诚地与读者分享了他八十余年的人生经历,他少年时代的经历,他成长为建筑师的艰辛道路,他对建筑与创新的思考还有他的人生信念,他每一件作品背后或奇妙
这是一套突出历史照片和图片资料的人物聚焦书系。 都说眼下属于图像时代。此话颇有道理。且不说电视、电影、光盘等主导着文化消费和阅读走向,单单老照片、老漫画、老插图等历史陈迹的异军突起,便足以表明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在文字里感受生活、感受历史,他们越来越愿意从历史图片中阅读人物、阅读历史。的确,一个个生活场景,一张张肖像,乃至一页页书稿,往往能蕴含比描述文字更能吸引读者的兴趣,诱发读者的想象。 本书是《大象人物聚焦书系》之一,该书以简练的文字、丰富的图片为我们展现了梁思成的辉煌一生。除了正文外,还选摘了传主的自述、他人的评点,图片说明力求改变通常的模式,从而较为活泼,也更具内涵。使一个人的一生多层次、多侧面而又生动地呈现出来。
本书四十年来,安藤忠雄从没没无名、只能躺在事务所地板发呆、打滚、到处找空地发想建筑样式的非学院出身建筑师,至今日争相为世界各大学建筑系聘请授课、并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种融入自然环境的建筑作品的建筑家,他的六十八岁人生,几乎都是站在黑暗中,朝着眼前的光明,不断抓住机会拼命向前实现梦想。 书中收录上百张珍贵照片——安藤忠雄幼年、青年等私人照片、手稿、建筑照片。安藤忠雄历经拳击手、自学走向建筑家之路。但并不是事事如愿,人生很多经历都以失败收场。但他从剩余的可能性中,抓住了微小的希望之光,拼命地生存下去。而现在,他不只是为建筑而生,更致力于环保理念的宣扬、透过种树与环境改造,倡导永续共生的概念。
本书以《贝聿铭的成功之路》一文简略概括贝聿铭先生的建筑生涯,一方面展示他所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探索他之所以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书中介绍贝氏建筑作品实例46个,它们遍布在华盛顿、纽约、芝加哥、波士顿、费城、丹佛、达拉斯、坎布里等美国重要城市以及法国巴黎、加拿大多伦多、伊朗德黑兰、新加坡、香港乃至中国北京等地。其中包括大型城市开发项目、住宅建筑、办公建筑以及多种类型的公共建筑。大量图照不仅提供一些建设细节的处理,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人们树立起从环境出发确定建筑构图原则的基本观念。书中还记录了贝氏的讲演和接受采访的谈话数篇,并附有包括罗庇乌斯在内的建筑大师和理论家们对贝氏的评论以及贝聿铭传略。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简介和事务所建筑作品一览表、获奖作品一览表等资料。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无言的史诗,它以一种深厚的艺术感染力量,传达出独具特色的思想文化内涵,成为人类社会时代精神的印记。自古至今,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大师以他们近乎荒诞的天才手法,向世人讲述了一个个生动传奇的建筑梦想,而这个梦想的核心就是中国儒家哲学所提倡的“天人合一”。 他们是世界建筑史上十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建筑师,他们被称为“鬼才”,他们为艺术而奉献了他们的一生,他们用人类的智慧创造了奇迹般的人工“风景”,他们各自都开辟了某个建筑流派或成就了建筑艺术上的里程碑式功勋,他们是:济安·劳伦佐·贝尼尼,安东尼·高迪·科内特,法兰克·洛伊·赖特,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阿尔瓦·阿尔托,乔尔恩·伍重,弗兰克·盖里,安藤忠雄,扎哈·哈迪德!
2004年6月10日是林徽因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梁思成、林徽因与我》一书,出自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的遗孀林洙女士之手。她以女性特有叙述角度和方式,回顾了自己40年来所目睹的梁思成个人和家庭的各种遭遇,忠实记录了她与梁思成相识、相知、相恋并一同走过的苦难岁月的过程。在从学生、同事、助手到伴侣的角色转换中,作者也完成了从妻子到梁思成建筑思想坚定的捍卫者的飞跃。因为作者对梁思成、林徽因两位多年近距离的接触,因而,其笔下梁、林两位的形象真实、生动,使读者有机会了解到一个有别于荧屏、小说之外的梁思成、林徽因,极具可读性。本书行文流畅,饱湛情感,作者从自己与林徽因、梁思成的交往谈起,穿插着对梁、林关于中国古建筑史研究的理解,又在叙述自身经历的同时,记录下了“反右”、“文革”等特殊时期的点滴史实,
《一部自传: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是美国建筑大师赖特的自传,以“家族”、“入行”、“事业”、“自由”、“形式”五卷,展现了赖特传奇的一生:童年的美好、懵懂与自然的启蒙;初入社会的青涩与憧憬;事业起步的欣喜与磨练;以及他自立门户、与流俗决裂的卓越不群。 在赖特优美流畅的文字与奇巧清新的哲思中,我们可以窥见一名建筑大师的成长历程,以及整个建筑界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可以感受到美国社会以及整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本书简述了后现代建筑师勒·柯布西耶、菲利普·库哈斯、汤姆·梅恩、汉斯·霍菜因、路易斯·巴拉干、阿尔多·罗西、安东尼奥·高迪、伦佐·皮亚诺、约翰·海杜克、拉斐尔·莫内欧、卡洛·斯卡帕等20世纪重要的建筑大师生平及其建筑思想,同时也介绍了建筑发展历史的矛盾性和特殊性。本书注重资料性、文献性与系统性,对20世纪重要建筑事件、理论及经典建筑作品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与介绍。 本书系后现代建筑文化读本之一,图文并茂,以建筑大师与建筑作品的顺序来安排内容,立足人文社科、建筑爱好者及其相关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