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贝聿铭》是一部基于实地采访的贝聿铭传记,改编自《三联生活周刊》贝聿铭主题封面故事。在组稿过程中,两位作者在纽约的贝氏事务所拜访了贝聿铭的两个儿子,听他们讲述了作为建筑师和父亲的贝聿铭;见到了贝聿铭的几位助手、项目参与者和传记作者,还原了他的成名史、他*重要作品的出炉过程;去上海和苏州寻访了贝聿铭和贝氏家族的生活史,并实地探访了贝聿铭晚年在中国的作品,以图还原他对中国现代建筑语言的思考和实践;还询问了包括法国前文化部长雅克 朗在内的 大卢浮宫 项目参与者,解密了贝聿铭这一转折性作品三十年来的争议与和解。 两位作者以可贵的记者视角展现了贝聿铭的一生。书中的贝聿铭是个 普通人 :从学生时代到成人世界,憧憬过未来,怀疑过现实;换过专业,遇到过恩师;选择毕业去向时曾几经犹豫又备受质疑,
高迪的建筑艺术就像一本摊开的书。然而作为巴塞罗那孤独的 美学祭司 ,他的个人形象却从来罕为人知,始终是一个谜。无论生前死后,高迪奇特的言行举止和创造力都有几近疯狂的魔力,如今高迪已成为艺术史上的传奇人物。 本书是蜚声世界的西班牙建筑师安东尼 高迪(Antoni Gaud ,1852 1926)的传记,将高迪置于特定的文化背景,捕捉了高迪人生和事业的道路,反映了加泰罗尼亚不同寻常的民族文化,从而让真实的高迪跃然纸上、深入人心。
本书是为了纪念梁思成先生去世40周年而编成的。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梁思成先生的家庭相册,梁思成先生的文章,梁思成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上学时的作业以及梁思成先生晚年和妻子林洙的部分通信。其中有多张照片、书信原件、手绘图都是次与读者见面,通过这些生动的照片、精美的图画和充满暖暖爱意的信件,可见先生真实的充满才情的另一面。 当然全书为重要的部分还是先生的文章,这些文章的选择也是经过千思百量,用林洙先生的话说,基本上展现了梁思成先生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为了使更多的读者走进梁思成先生的建筑世界,在文章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了语言的通俗性和内容的普及性。 更要特别说明的是,这次特别收录了《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目录》和《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即著名的“梁陈方案”)。
林徽音(又名林徽因,1904 1955),一生横跨建筑与文学两界, 挑起两担云彩 ,有 一代才女 之称,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声誉。建筑史学家曹汛先生积数年之力,搜集整理关于林徽音的一手材料,并做了大量考证。年谱以事系年,是国内部系统梳理、翔实考证林徽音生平的著作,全面梳理了林徽音对中国建筑学所做的贡献,谱写了她坎坷而辉煌的一生。林徽音作为中国代留学回国的建筑学家,与其丈夫梁思成先生一起,在极其艰苦的生活和有限的科研条件下,为建立中国建筑体系、挖掘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卓绝努力。将林徽音的建筑成就梳理清楚,也就打开了理解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扇门。
安东尼 弗林特在《勒 柯布西耶:为现代而生》一书里,生动刻画了这位20世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形象:一位天才,一个花花公子,永远的领结 圆黑框眼镜的绅士装扮。他想要把住宅变成 居住的机器 ,从马赛公寓、朗香教堂,到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的早期方案再到印度昌迪加尔新城,他杰出的发明包罗万象。通过对档案资料的细致爬梳、对当事者的深入访谈以及亲身体验柯布伟大的建成作品,弗林特描绘了柯布一生的雄心壮志,带我们一起经历他的成功与失败。
吴飞鹏,现任上海海派生活美学促进中心副理事长、上海依众文化传媒中心秘书长之职。赉安(1890-1946,法国人)为被誉为建筑装饰派大师,上海近代建筑先驱(与邬达克齐名),为上海留下了一百多幢近代建筑(目前已知76处122件作品),留下了一个时代的烙印和逝去的故事。本书是赉安的生平传记(他1920年来到上海直到去世),再现了一名外国友人上海传奇,见证近代城市建筑发展变迁,与 建筑可阅读 一脉相承,是海派文化的好阐释。
罗尔夫 盖苓的传记素材来源于其本人的日记、书信,妻儿的笔记及大量照片、草图和规划图。盖苓师从奥地利建筑大师卡尔 柯尼希和 奥托 瓦格纳,曾在维也纳和布加勒斯特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 东线担任军官,被俄军俘虏后关押在西伯利亚,随后设法逃到中国。盖 苓在近代中国是一名成功的建筑师。本书利用最新资料和研究成果,在 多层次的文化历史背景下分析了盖苓非凡的建筑活动。
本书是一部基于实地采访的贝聿铭传记,改编自《三联生活周刊》贝聿铭主题封面故事。在组稿过程中,两位作者在纽约的贝氏事务所拜访了贝聿铭的两个儿子,听它们讲述了作为建筑师和父亲的贝聿铭;见到了贝聿铭的几位助手、项目参与者和传记作者,还原了他的成名史、他最重要作品的出炉过程;去上海和苏州寻访了贝聿铭和贝氏家族的生活史,并实地探访了贝聿铭晚年在中国的作品,以图还原他对中国现代建筑语言的思考和实践;还询问了包括法国前文化部长雅克·朗在内的“大卢浮宫”项目参与者,解密了贝聿铭这一转折性作品三十年来的争议与和解。 两位作者的记者身份和职业精神让这本书优选地保持了中立的叙事风格。书中的贝聿铭是个“普通人”:从学生时代到成人世界,憧憬过未来,怀疑过现实;换过专业,遇到过恩师;选择毕业去向时曾几经
《贝尼尼传:他的人生他的罗马》以追踪贝尼尼本人、那个无保留的有血有肉的人为它最初的目标之一,同时它也可以成为讲述他公共职业和家庭历史的里程碑。这样,《贝尼尼传:他的人生他的罗马》就可以宣告成为部用英语展现出来的贝尼尼传记,同时也是自他于1680年去世之后,无论用哪种语言都非常罕见的一部传记。相信即使是最的读者,也能从这部传记中发现兴趣和价值。它不仅提出了其他贝尼尼研究中所忽视的问题,还次呈现了—用中文—的但尚未被广泛传播的档案发现。它总结了最近几十年来高强度的学术研究,尤其是受20世纪后期贝尼尼生辰(1598年)和忌辰(1680年)纪念激发所产生的那些研究,而在新的世纪里,这些研究仍在全速发展着。在总结的发现并更新事实过程中,本传记推翻了几条长期以来一直保留的关于贝尼尼的总结和被反复重复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