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费正清、费慰梅夫妇来到北京后大约两个月,便结识了林徽因与梁思成。两对年轻的夫妇彼此吸引,一见如故,亦成为终身好友。费正清夫妇的中文名字,即由梁思成所取。同为艰难乱世的亲历者,兼具亲密挚友的特殊身份,费慰梅也许是有资格讲述林徽因与梁思成传奇故事的人。 林徽因与梁思成皆出身名门,从小受到良好教育,青年时期留学美国,受到西方放战争,使他们的生活陷入了颠沛流离之中。才子佳人在苦难与贫穷中患难与共,共同的理想、兴趣爱好使两人仍不放弃对事业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林徽因在其短暂而绚丽的一生中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妙诗文,梁思成则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建筑事业。这本传记,以细致客观的笔触,展现了林徽因与梁思成这对伉俪多彩的感情生活、对人生与理想的执着以及他们的成就与创造。
在这本传记中,菲奥娜 麦卡锡重新审视了格罗皮乌斯的工作和生活,把读者带进这位精力充沛的建筑大师的传奇人生。从他在次世界大战中的战场经历,到他与阿尔玛 马勒的动荡婚姻,再到他们的女儿早逝的悲剧,麦卡锡带着我们回顾了格罗皮乌斯在德国的意气风发,在伦敦的迷茫,在美国平静的生活,以及他对整个20 世纪现代主义建筑和设计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菲奥娜 麦卡锡在这本传记中挑战了格罗皮乌斯曾经的不苟言笑的理性主义者形象,以充分的同理心来探索这位大师的工作和感情生活。这是一部关于包豪斯缔造者格罗皮乌斯的优秀的传记作品。
林徽音(又名林徽因,1904 1955),一生横跨建筑与文学两界, 挑起两担云彩 ,有 一代才女 之称,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声誉。建筑史学家曹汛先生积数年之力,搜集整理关于林徽音的一手材料,并做了大量考证。年谱以事系年,是国内部系统梳理、翔实考证林徽音生平的著作,全面梳理了林徽音对中国建筑学所做的贡献,谱写了她坎坷而辉煌的一生。林徽音作为中国代留学回国的建筑学家,与其丈夫梁思成先生一起,在极其艰苦的生活和有限的科研条件下,为建立中国建筑体系、挖掘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卓绝努力。将林徽音的建筑成就梳理清楚,也就打开了理解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扇门。
孟建民,在体制上,从原本学术型设计院转到政府企业设计院;在职务上,从高校的建筑师转到设计单位的职业建筑师;在实践上,21世纪是他真正建筑创作的开始。
赫尔穆特·雅各比的作品为20世纪下半叶建筑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历史性记载。他的作品跨越20世纪60年代,这是“现代主义”垄断整个建筑业的年代。如果想学习当时美国先锋派建设设计的背景下为尚未完成的项目找到创新的想法,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翻查雅各比的绘画。如果没有雅各比的高超技术,许多建筑物不会得发建设。雅各比作为一名合格的建筑师可以预测建筑物建成后的实际效果,也就是说,他可以在他的作品中诠释建筑效果和潜在的观念。本书的绘图所涉及的建筑历史展示了来自欧洲、美国、亚洲和海岸大利亚的一些著名当代建筑师的。
本书四十年来,安藤忠雄从没没无名、只能躺在事务所地板发呆、打滚、到处找空地发想建筑样式的非学院出身建筑师,至今日争相为世界各大学建筑系聘请授课、并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种融入自然环境的建筑作品的建筑家,他的六十八岁人生,几乎都是站在黑暗中,朝着眼前的光明,不断抓住机会拼命向前实现梦想。 书中收录上百张珍贵照片——安藤忠雄幼年、青年等私人照片、手稿、建筑照片。安藤忠雄历经拳击手、自学走向建筑家之路。但并不是事事如愿,人生很多经历都以失败收场。但他从剩余的可能性中,抓住了微小的希望之光,拼命地生存下去。而现在,他不只是为建筑而生,更致力于环保理念的宣扬、透过种树与环境改造,倡导永续共生的概念。
《桥城(大学生城市设计竞赛作品集)》是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与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第一次联合举办的中国大学生竞赛的作品集锦。《桥城(大学生城市设计竞赛作品集)》内容包括设计竞赛概要、评委点评与寄语、获奖作品介绍等。《桥城(大学生城市设计竞赛作品集)》可供广大建筑院校学生以及建筑设计师、城市设计研究参考。
斯蒂文·霍尔是美国当代著名建筑设计师,其作品特别注重艺术美感而抵制设计中的系统性和一般性原则,其设计风格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近年来在我国建筑设计界受到格外关注。本书收录了霍尔有代表性的建筑设计作品23个,每个作品都用一定数量的彩图、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轴测图等进行详细介绍,并配以文字分析了作品的设计背景、风格特点和表现手法。
范悦、四方裕主编的《大型建筑与生态设计(日本新建筑中文版)》的主题是“大型建筑与生态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许多城市也纷纷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规划。在城市建设中,注重“生态环境”的建筑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当今,建筑材料和能源技术的发展不断 新,“生态建筑”作为一个理念体现在建筑的每一个细节当中。本期收录的18个项目向读者详细介绍了日本注重生态设计的大型建筑。 主要项目有:由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等共同设计的“丰岛‘生态博物城’办公大厦”,大厦的低层部分为区政府的办公区,11层以上为住宅区。其中,低层部分外部被6种平板所覆盖(光伏电池板、绿色植被平板、再生木质百叶窗、玻璃板等)。这些平板在节能环保方面作用显著,因此被称为“生态面
倘若我们从远处俯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便不难发现,这是一个惊人虚掷的世纪:虚掷了机会,虚掷了资源,也虚掷了生命。外敌侵占的苦痛,更加上国内政治的恶化,怎么可能产生有序的国家建设?个人的创造力、知识的探索,又怎么可能广泛流行? 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故事,从一开始似乎就印证了上述的悲观省思。千重万叠的社会浪费,打乱并吞噬了他们的生命,一次又一次地,这个世界就是不留给他们任何呼吸的空间。然而,在费慰梅笔下,那些动人而亲切的生活片断里,我们更加感受到,他俩情笃而紧张的婚姻生活中迸发出的。我们仿佛听见,他们高朋满座的客厅里,杯底喝尽,连珠的笑声中浮沉着杯盘碰撞响。我们仿佛看见,他们细心研究恢复古建筑典籍的本来面目,他们灵巧的手指那支笔穿梭于技术细节之间,中英文一样典雅。我们还看到,已经消
《建筑家弗兰克·盖里》中这位果敢坚韧、充满睿智的老人不仅仅是一位举世无双的建筑家,更是一位纵情一生挑战创新极限的创意工作者。 弗兰克·盖里被公认为是当代*创新精神与影响力的建筑家之一,享有包括建筑界荣誉——普利兹克奖在内的无数肯定。他设计的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被美国建筑界“教父”菲利普·约翰逊誉为“这世代伟大的建筑”,同时他也是沃尔特迪士尼音乐中心、布拉格“跳舞的房子”等地标性建筑的设计者,除此以外,他还设计过蒂凡尼珠宝、家具、灯饰以及他所感兴趣的一切。 《建筑家弗兰克·盖里》是建筑家弗兰克·盖里的访谈传记,盖里在书中坦诚地与读者分享了他八十余年的人生经历,他少年时代的经历,他成长为建筑师的艰辛道路,他对建筑与创新的思考还有他的人生信念,他每一件作品背后或奇妙
周莉华编*的《何镜堂传》是 中国工程院院士 传记 系列中的一本,何镜堂,建筑学家,中国工程 院院士。1938年4月2日生于广东东莞,1965年华南工 学院建筑学研究生毕业,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院长,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总 建筑师。兼任国家教育建筑专家委员会主任,亚热带 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第九 、第十届政协委员。 他长期从事建筑设计、教学和研究工作,创立 两观三性 建筑论,坚持中国特色创作道路,探索出 产、学、研三结合发展模式,主持设计了一大批在国 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作品,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级优 秀设计一、二等奖100多项,在《建筑学报》发表学 术论文52篇,共培养博士、博士后70名。 他尤擅长文化、博览建筑和校园规划设计,主持 设计了2010年上海
韩国的现代建筑学有大约50年的历史。宋其德曾经花了7年时间学习建筑学并从事了40多年的建筑工作,这也表明了它是韩国现代建筑史的见证人。这本书对于学习韩国现代建筑史是一份很珍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