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官,顾名思义,是管理农事的官员。古代农业行政范围很广,涉及劝农、屯田、营田、仓储、田赋、农田、农户、水利、赈济等不同事务。凡职掌这些事务的官员,在某种意义上都可以称为农官或农政官。我国自古就是一个以农为本的国家,古代政府对于农业的组织管理大都相当重视。设官置职管理农桑,并以其成绩优劣来考核政绩,是中国古代国家鼓励和推动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在中国历史上,农官制度始终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7年,是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发表70周年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50周年。为了纪念毛泽东这“三论”的发表,2007年8月22日至24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毛泽东思想研究分会即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与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山东省青州市联合举办了第十四次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学术研讨会,探讨毛泽东的“三论”与党的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本书是这次研讨会的论文集,共收入文章76篇,大致按主题归为四组,并以两篇研究综述和一篇会议闭幕词作结。限于篇幅,收入本论文集的文章大多作了删节和处理。
《中国共产党湖南历史》第二卷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记述了湖南1949年至1978年这29年间探索前进、曲折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蕴含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史料丰富翔实,结构科学合理,观点正确,论说客观,具有较强的史鉴功能和资政作用,是一本了解湖南党的历史的红色“家谱”和加强党的传统教育的教科书。希望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县处以上干部认真阅读这本书,从中汲取精神营养,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担当起时代的重任。
本书以基本理论篇开篇并统领全书,简要阐述了信访工作的基本理论问题及我们的认识、感悟与思考。工作方法篇主要介绍操作实务,按照预防、受理、处理的纵向顺序,阐述了具体信访工作的任务、原则、方法、程序及要点,凝聚了我们的实践与探索。工作规则篇则按照信访工作的具体职责和任务,横向汇辑了信访工作从受理来信到接访办理、督查督办、复查复核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制度,编制了工作流程图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典型经验篇精选了全国各地在信访工作实践中创造的各具特色的新鲜经验,给人激励,启人思考。并精选了以农村土地征用、城市建设拆迁、涉法涉诉为主要内容的处理信访问题案例,并辅以简要点评,以拓展我们的视野,用更高的站位、更广的眼光看信访。
本书主要探讨了行会制度在近代的存在与转型及在政治、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史学界对商会的形成及其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将商会与行会进行比较,在很大程度上将商会看作是行会在近代的转型与发展。这种研究虽然颇具价值,但是如果将商会看作是行会近代转型的惟一取向,则是片面的。其实,工商同业公会才是旧式行会的“近亲”。但在这一点上,学术界恰恰缺乏应有的研究,作者的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不足。
本书具工具书性质,因此命名为“研究手册”。本书的部分为“美国国会:实践和理论评述”。在这一部分,我们力争在消化理解了美国国会学者的主要成果的基础上,对美国国会政治的基本问题加以评述。在这个意义上,这一部分可以说是对美国国会研究的研究性评述,而不仅仅是关于美国国会的一般性知识介绍。第二部分介绍10届美国国会议员。这一部分集中体现了本身工具书性与实用性特征。我们按照州英文名称字母和各州众议员选取的顺序,逐个介绍100位参议员、435位众议员以及5位无投票权代表的具体情况,为我们了解国会议员的组织构成、行为特点等提供准确的资料和信息。本书的附录中,我们报告了一些对了解国会和议员有用的资源和工具。
本书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形势下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科学认识和对待列宁主义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为研究切入点,以在全球视野中对苏联人、西方学者和中国共产党人“列宁主义观”历史流变的概略考察为中心内容,以考量全球视野下各种“列宁主义观”经验教训和比较研究中提出树立科学“列宁主义观”的基本要素和路径选择为研究落脚点和归宿,从“什么是列宁主义、怎样对待列宁主义”这一整体性视角出发,对“列宁主义观”历史流变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和重点考量。在此基础上,努力做到:廓清人类历史上各种“列宁主义观”的本来面目;探讨典型人物“列宁主义观”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关系;分析典型人物“列宁主义观”的历史经验教教训;提出树立科学“列宁主义观”的基本要素和路径选择。
本书是贺雪峰先生对20多个省的乡村所做的调查。40多篇精短的调查笔记,呈现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农村的真实状况。在长期经验观察和深厚理论积淀的支撑下,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乡村巨变的蛛丝马迹,金融危机时农民在城乡之间进退有据,两代农民工的差异,新型城市对农村的剥削,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情,农村老年人静悄悄的,丧礼上的狂歌劲舞与“灰公醋婆”,理性行动所导致的非理性后果。 这份真实而沉重的笔记体素描,将你重新审视我们的乡村和中国的未来。
在我看来,这些网络迅速和持续的增长(它们或是环绕在正式组织的边缘,或是出现于正式组织尚未建立之处),以及网络在长期局限于舞台上的官员(例如法官)中间的崛起,值得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研究者通常将亚当·斯密著作中有关政治和经济问题的论述归入自由资本主义的视角当中。本书认为,亚当·斯密著作中所涉及到的特定政治议题,应该放在作者所处的历史时代当中解读。与传统的观点相反,本书并不认为政治学在亚当·斯密的著作中是微不足道的,事实上它了仅仅与国家在经济事务中所起作用相联系的特定政治态度。亚当·斯密所一贯运用的政治学分析方法,并不能归类于标准的自由资本主义,而通过考察当时政治争论的语言和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由孟德斯鸠、休谟等发展起来的十八世纪的政治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