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第一章溯源直觉的历史,重点梳理了古代直至十九世纪的直觉认识。第二章综述20世纪的直觉研究,对几位知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的直觉观点做了介绍。该章阐述的直觉与女性的话题也十分有趣。第三章继续对直觉进行分析与论证,考察了直觉和表象、即时性直觉、直觉和意志、直觉的领域、直觉与熟悉的关系。第四章论证了直觉模式。相对前三章而言, 从该章开始, 所述内容更加具体,易于理解。第五章讨论了如何强化直觉模式。本章阐释的接受、接受性、理解等词语在诺丁斯的后续著作中都是核心术语。第六章主要阐述在课程与教学中,学习主题应当以能够强化直觉的方式进行编排。第七章是诺丁斯认为的重点章节。依据教育博爱的定义,诺丁斯指出,直觉和爱在学习环境中以三种特定的方式互动。第八章主要讨论了直觉研究的进展,包括研究成果、重
近几年来,随着脑研究的逐步深入,原来被我们奉为真理的许多观点,现在已经被新的脑研究成果推翻了。相应的,人们对学习机制有了更新、更深入的理解,新的学习科学逐步浮现出来。在脑研究与学习科学研究方面,以OECD、美国、日本等为主要代表,形成了国际脑科学与学习科学研究的热潮,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其中以OECD的研究成果最具影响。 OECD的脑科学与学习科学研究项目依托OECD自身雄厚的财力,整合了国际上优秀的研究人员,并不断发布研究成果。其研究成果最重要的体现是 Understanding the Brain 系列丛书的出版。这一系列的第一本《理解脑 走向新的学习科学》( Understanding the Brain: Towards a New Learning Science) 是在OECD一系列研讨会基础上编写完而成的,主要澄清了以往的学习科学中存在的谬误,并呈现了重要的脑研究成果及其教育意义
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不仅需要研究我国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总结我国教育的经验,而且需要研究外国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借鉴外国教育的经验。为了给我国教育工作者提供研究外国教育思想的理论著作,并给师范院校提供教学参考书,我社决定出版 外国教育名著丛书 ,选收古代、近代、现代,对世界、对中国有较大影响的外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的代表性教育论著,包括整本专著、文章汇编或者著作节选。毋庸置疑,本丛书所收选的书既闪耀着人类教育智慧的光辉,又由于作者所处时代、阶级的限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糟粕;有的虽非糟粕,但由于地区条件的不同,也可能并不适合于我国。因此,我们在阅读时一定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武器,对书中的内容进行分析,批判地吸收其中有益的东西,而不要照
教师流动论主要论述了教师流动的本体理论、教师流动的理论基础、国内外教师流动的状况,教师流动的制度,教师流动的机制,教师流动的伦理,教师流动的文化等内容。该书在教育公平、资源整合、流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
这是一部教育学的高校教材。全书共分四编二十章。章是导论,旨在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教育,培养学习教育学的兴趣。第二、三章介绍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以上构成编:教育学的一般原理。第四章至第九章,先总述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再依次论述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由此组成第二编:全面发展的教育。第三编讨论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载体和主体,由第十章我国的教育制度和学制、第十一章课程和第十二章教师和学生构成。后一编从第十三章到第二十章,介绍学校教育的各项工作,依次讨论教学工作、德育工作、课外校外活动、学校管理工作、教育督导与教育评价工件、教育科研工作。督导与评价单列一章。本书适合师范院校学生及教育理论研究者参考学习。
本书是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重点研究课题——多卷本《中国教育史研究》中的现代分卷,研究中国现代教育(自1912年至1990年)发展历史的专著。 编者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论述中国现代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全书以年代为纵线,以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及其发展过程为节点,着重研究影响和决定我国现代教育发展的因素,现代教育发展的阶段,所形成的历史特点,教育状况与水平,发展中的经验与教训等,以达到比较全面地反映和总结我国的现代教育,保存中国现代教育信史的目的。全书以论统史、寓论于史,脉络清晰,立论有据,在史料的发掘与选用方面有较多突破。本书可供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师范院校师生及史学工作者参考。
本书系钱穆先生谈论为学之方法与门径的专门著述。钱先生在书中首先谈到孔子与朱子谈论读书的内容,后又列举曾国藩、张之洞、康有为等近代名儒谈论读书的言论,并言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读者可由此获知治学之源流。后几篇,钱先生从当身感触谈起,希冀好学之士取而为法,获得为学之一门径。
本书是编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借鉴国内外同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本书以教学基本理论和教学实践为线索,主要介绍教学论的学科性质及其发展历史、教学目标、教学主体、教学过程、教学规律与原则、课程理论、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环境、课堂管理、教学评价及教学艺术与风格等内容。本书旨在突出针对性、实践性、主体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在编写过程中采用案例引导、实践课堂等方式突出其实践性,同时也关注教学理论的拓展。教学理论能否重新焕发生命、能否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掌握现代教学理论,使教学理论从 自在 走向 自为 ,唤醒教师的理论意识,提升其实践能力。基于上述考虑,本书既可作为高师院校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教师自学之用。
作为多卷本《中国教育史研究》的近代分卷,本书主要讨论的是鸦片战争后80年间中国教育的发展。 本卷由三大板块组成。编: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意在从宏观上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作一鸟瞰式的回顾总结。第二编: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演进与西方教育理论的传播。围绕制度层面的变革和教育理论的构建这两条主线展开。第三编:近代教育家群体研究。一方面从总体上剖析近代教育家的共性特征,另一方面,更着眼于近代以来教育思想的承传、嬗变和不同时期教育家各自的独特贡献。
张庆老师在50余年的从教生涯中,一直致力于语文教育启蒙的研究与实践,笔耕不辍,著书立说。《张庆文集(套装共8卷)》的出版发行,是对他语文教育思想的深入总结,也是母语教育研究蓬勃发展的丰硕成果。作为小学语文教育专家,他领衔主编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是一套民族化、现代化的优秀教材,该教材在继承语文传统教育、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儿童语文基础能力和素养等方面成绩斐然。张庆先生带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辑部在推广教材、服务教师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十多年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已经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为推广和普及义务教育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有名教育学学者、陶行知研究专家周洪宇教授在全面细致研究陶行知著作的基础上,结合《教师教育标准》,以教师素养推荐的六大领域为纲,精选陶行知对这六个方面的论述,对教师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修为极有帮助,是一部带有工具书性质的教师可常备的书籍。
张庆老师在50余年的从教生涯中,一直致力于语文教育启蒙的研究与实践,笔耕不辍,著书立说。《张庆文集(套装共8卷)》的出版发行,是对他语文教育思想的深入总结,也是母语教育研究蓬勃发展的丰硕成果。作为小学语文教育专家,他领衔主编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是一套民族化、现代化的优秀教材,该教材在继承语文传统教育、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儿童语文基础能力和素养等方面成绩斐然。张庆先生带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辑部在推广教材、服务教师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十多年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已经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为推广和普及义务教育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高等学校教育学系列教材:外国教育史》通过对教育起源、学校的出现、希腊城邦教育制度的变迁、罗马共和国教育制度的蜕变和中世纪宗教教育的兴衰过程的梳理,探寻人类教育早期阶段的基本形态。而后追溯了现代教育特性的历史来源和形成过程。《高等学校教育学系列教材:外国教育史》兼顾国别、地区、时期、人物的平衡,但又突出重点,力求切中要害和精悍。尤其力图显现出新史料、新史识与新观点,突破传统的制度史与思想史彼此分立的套路,力求在一个宽广的西方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科学的大背景下展现教育史发展中制度与思想理论层面的互动性。
本书概述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历史沿革,并从整体规模和地区差异两个角度分析了其发展现状;梳理并描述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资助政策和资助现状,并总结分析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比较了各国私立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情况和财政支持的模式,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财政支持政策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探讨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财政支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建立计量模型定量分析财政支持和财政支持制度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影响。分类管理是规范民办高等教育管理,促进民办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本书研究成果可为民办高校统筹规划机制健全、分类标准制定、法人属性界定、师生权益保障等方面提供针对性、整体性的方案。此外,本书研究成果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教育经济理论和民办教育发展理论,并在完善民办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