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由哈佛大学各学科领域12位著名教授组成委员会,旨在对"现代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目标问题"进行研究。该委员会历经两年的集体性潜心研究之后,形成了以"现代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为题的终结报告,1945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俗称"红皮书"。该报告一经发表,就引起了美国社会各界的强烈震动和反响,尤其是书中关于通识教育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地位和作用的论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关系等的精辟论述都得到了高等教育界的广泛认同,因此它也成为美国1947年高等教育法中有关条目的重要理论基础。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出版七十多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专业化、职业化、市场化的特征日趋显著,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相关问题的不断恶化,"红皮书"始终以其卓越的见解和严密的论证吸引着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始终如一的关注。它不
《我的三轮教育教学实验》是著名教育家孙维刚的力作,自1980年起,孙维刚开始进行从初一年级至高三年级的大循环实验,六年一循环,教数学并担任班主任,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验。书中介绍了作者在教学和教育上的思考做法,以及从中总结出的经验。书中指出作者在教学和学习上的具体做法主要有六个方面:站在系统的高度传输和接受知识;更着重对哲理的发现和汲取;让学生做课堂的真正主人;题不在多但求精彩,学会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从初一年级开始提倡和指导学生开展问题研究,练习写论文;保证学生充足的睡眠等。
从 知识本位 向 素养本位 的转型,是当今时代课程发展的逻辑。 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和诉求是什么?当今时代课程发展的逻辑是什么?如何进行课程改革? 伴随着知识社会的进展,学校的功能与作用在发生变化。学校不再是 知识的配给所 ,学校的首要课题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即今日的学校必须为明日的社会造就拥有主体性觉悟的探究者。因此,从 知识本位 向 素养本位 的转型,是当今时代课程发展的逻辑。 钟教授认为,瞄准 核心素养 的学校 课程 、基于 课程 而实现的 教学 ,以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到的 学习 ,这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在本书中,作者聚焦课程文化的创新和课堂教学的重建,围绕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策略、课程评价、课程政策以及教师角色等范畴的问题,旨在回答我国学校课程改革进程中直面的一系列课
《透视可见的学习》展示了约翰 哈蒂突破性研究中令人惊叹的 内部图景 。作者约翰 哈蒂和克劳斯 齐雷尔一起开始了一项新任务,即在这项享誉国际的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将研究的力量与学校的真实 现场 经验相结合。 本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 可见的学习 的故事,为忙碌的教师提供了一个指南,以说明 可见的学习 研究为何如此重要及其对学习结果的影响。本书包括: 约翰 哈蒂与克劳斯 齐雷尔之间的一次深入对话。 聚焦 可见的学习 的核心信息,并推断这些信息对日常教学工作的现实意义的结构清晰的章节。 对 可见的学习 常见问题的答疑,为学校运用学习的语言和迈向成功提供了宝贵的指引。 对当前包含超过1400项元分析的数据库的概述。 这本简短精悍的指引概述了我们需要如何做才能将哈蒂的研究转化为更加卓越的学校表现
《教育哲学》重点阐发四个教育原理,这四个教育原理构成本书的灵魂。 首先,社会转型必导致教育在刚性教育与柔性教育之间重新作出选择。乱世必重视 奖励耕战 之刚性教育。第二,有效的体育要么依赖于劳动要么依赖于运动。第三,有效的道德与法治(德育改革)总是立足于情理冲突并由此走向情理交融。第四,有效的知识学习(智育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心物冲突并由此走向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尊德性而道问学 的兴发教学。
教育是通向未来的护照 。面对教育的挑战,我们别无他途,出路就是改革。 面对急剧变革的21世纪社会,我们的教育面临着革命性的挑战。我们需要认清教育发展的大势,出色地回答我国的基础教育如何从 量的扩充 转入 质的提高 ,以适应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步伐。 从 应试教育 向 素质教育 的教育制度的转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而从 技术熟练者 向 反思性教育专家 的教师形象的重塑,则是实现这种教育制度转型的根本条件。 在这本书中,钟启泉教授从 素质教育 和 重塑教师形象 两个维度,秉持 国际视野,本土实践 的理念,对当代中国教育面临的诸多改革困惑与挑战,进行了深刻的学理性思考和回答,如:我们为什么要进行素质教育,它在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改革中又该如何实施?学习科学和脑科学的发展给我们的教育带了什么样的挑战和改变? 重点
学校变革的根本原理是寻求 平等 (Equality)与 优质 (Quality)的兼得。 学校为何要变革?学校变革的原理和重心是什么?学校如何变革? 学生 知道什么 不等于 问题解决能力 。社会所期许的是,学生在学校中习得的任何知识、技能,能够在其人生途程中充分地得以运用,并且借此促进其基础学力与健全人格的成长。因此,学校教育从 知识本位 向 素养本位 的转型,是知识社会时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学校变革的根本原理是寻求 平等 (Equality)与 优质 (Quality)的兼得,基于 核心素养 的学校变革的本领就在于,培育每一个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公。《学校的变革》分 核心素养与学习模型的研究 、 有效学习 :学校变革的主题 和 教师教育:寻求观念与体制的同步变革 三编,从国际教育界 学习论 演进的视角,以 新能力说 为中心,瞄准新时代学校变革面临的
本书论述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今人类教育产生和演变的全过程,涉及除我国以外的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的发展,时兼古今,地跨东西,内容丰富,规模宏大,是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一部史书。
本书论述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今人类教育产生和演变的全过程,涉及除我国以外的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的发展,时兼古今,地跨东西,内容丰富,规模宏大,是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一部史书。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手册》被认为是20世纪教育领域影响优选的四本著作之一。 洛林·W.安德森、戴维·R.克拉思沃尔、彼得·W.艾拉沙恩、凯瑟琳·A.克鲁克香克、理查德·E.迈耶等编著的《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完整版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估按24个目标单元进行分类,构成了72种分类结果。本书的完成,表明知识分类学习论思想已被课程、教学和评估专家接受,是科学心理学与教学相结合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作为多卷本《中国教育史研究》的近代分卷,本书主要讨论的是鸦片战争后80年间中国教育的发展。 本卷由三大板块组成。编: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意在从宏观上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作一鸟瞰式的回顾总结。第二编: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演进与西方教育理论的传播。围绕制度层面的变革和教育理论的构建这两条主线展开。第三编:近代教育家群体研究。一方面从总体上剖析近代教育家的共性特征,另一方面,更着眼于近代以来教育思想的承传、嬗变和不同时期教育家各自的独特贡献。
购买新版: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完整版)-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手册》被认为是20世纪教育领域影响*的4本著作之一。《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估按24个目标单元进行分类,构成了72种分类结果。《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的完成,表明知识分类学习论思想已被课程、教学和评估专家接受,是科学心理学与教学相结合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讲座是北大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着校内外莘莘学子和学术同行。本书精选了韦钰院士、顾明远教授、闵维方教授、乔普·哈托格教授、许美德教授、金子元久教授等26位著名学者的讲座,对教育领域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高校贷款、高考改革等重大热点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剖析。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聆听名家对教育的真知灼见,感受学术的力量和思想的灵光,并洞悉教育的真谛。
本卷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卷,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先秦教育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新的研究成果。 本卷着重探讨先秦教育实践——以“礼乐”教育为主的六艺教育的源流;并在深入研究儒、墨、道、法四家教育思想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阐明主要以儒、道两家教育思想的对立与互补为基本线索的先秦教育思想体系与结构。
本书收集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百所高校的校训、校徽、校歌,并对校训、校歌和校徽进行了详细的释义和介绍。力图全面梳理高校校训、校徽、校歌蕴涵的精神内涵,深入挖掘高校的历史传统与风格特色,培育凝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精神,进一步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现代教学论》是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现代教学论发展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的研究成果。这是我国教学论研究工作者的跨世纪著作。这部著作集中反映了教学论研究工作者学术群体对我国教学论学科现代化发展进行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由于本著作的撰写与问世是处在世纪之交,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时代和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因此,对我国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活教育之“生活”与“教育”,皆属生活世界之“生活”与“教育”,亦即四通八达社会中的“生活”与“教育”。生活教育是生活世界中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1.动态的教育目的:生活目的即教育目的。“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在变化中无时不出现问题和困难,“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所以不能解决问题的,不是真教育”。生活在不断发展、不断生长、不断积累社会经验。“教育是社会经验之改造”。教育过程即是对生活世界中的社会经验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发展的过程。 2.教育产生力量:“教育是一种行动”。“教育就是力的表现或变化。世界是力创造的,所以解决困难也必须拿力来才行”。教育产生生活力或创造力。这些“力”产生的大小取决于是否用多数人的力、行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