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由哈佛大学各学科领域12位著名教授组成委员会,旨在对"现代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目标问题"进行研究。该委员会历经两年的集体性潜心研究之后,形成了以"现代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为题的终结报告,1945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俗称"红皮书"。该报告一经发表,就引起了美国社会各界的强烈震动和反响,尤其是书中关于通识教育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地位和作用的论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关系等的精辟论述都得到了高等教育界的广泛认同,因此它也成为美国1947年高等教育法中有关条目的重要理论基础。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出版七十多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专业化、职业化、市场化的特征日趋显著,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相关问题的不断恶化,"红皮书"始终以其卓越的见解和严密的论证吸引着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始终如一的关注。它不
《我的三轮教育教学实验》是著名教育家孙维刚的力作,自1980年起,孙维刚开始进行从初一年级至高三年级的大循环实验,六年一循环,教数学并担任班主任,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验。书中介绍了作者在教学和教育上的思考做法,以及从中总结出的经验。书中指出作者在教学和学习上的具体做法主要有六个方面:站在系统的高度传输和接受知识;更着重对哲理的发现和汲取;让学生做课堂的真正主人;题不在多但求精彩,学会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从初一年级开始提倡和指导学生开展问题研究,练习写论文;保证学生充足的睡眠等。
从 知识本位 向 素养本位 的转型,是当今时代课程发展的逻辑。 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和诉求是什么?当今时代课程发展的逻辑是什么?如何进行课程改革? 伴随着知识社会的进展,学校的功能与作用在发生变化。学校不再是 知识的配给所 ,学校的首要课题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即今日的学校必须为明日的社会造就拥有主体性觉悟的探究者。因此,从 知识本位 向 素养本位 的转型,是当今时代课程发展的逻辑。 钟教授认为,瞄准 核心素养 的学校 课程 、基于 课程 而实现的 教学 ,以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到的 学习 ,这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在本书中,作者聚焦课程文化的创新和课堂教学的重建,围绕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策略、课程评价、课程政策以及教师角色等范畴的问题,旨在回答我国学校课程改革进程中直面的一系列课
《透视可见的学习》展示了约翰 哈蒂突破性研究中令人惊叹的 内部图景 。作者约翰 哈蒂和克劳斯 齐雷尔一起开始了一项新任务,即在这项享誉国际的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将研究的力量与学校的真实 现场 经验相结合。 本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 可见的学习 的故事,为忙碌的教师提供了一个指南,以说明 可见的学习 研究为何如此重要及其对学习结果的影响。本书包括: 约翰 哈蒂与克劳斯 齐雷尔之间的一次深入对话。 聚焦 可见的学习 的核心信息,并推断这些信息对日常教学工作的现实意义的结构清晰的章节。 对 可见的学习 常见问题的答疑,为学校运用学习的语言和迈向成功提供了宝贵的指引。 对当前包含超过1400项元分析的数据库的概述。 这本简短精悍的指引概述了我们需要如何做才能将哈蒂的研究转化为更加卓越的学校表现
《教育哲学》重点阐发四个教育原理,这四个教育原理构成本书的灵魂。 首先,社会转型必导致教育在刚性教育与柔性教育之间重新作出选择。乱世必重视 奖励耕战 之刚性教育。第二,有效的体育要么依赖于劳动要么依赖于运动。第三,有效的道德与法治(德育改革)总是立足于情理冲突并由此走向情理交融。第四,有效的知识学习(智育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心物冲突并由此走向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尊德性而道问学 的兴发教学。
教育是通向未来的护照 。面对教育的挑战,我们别无他途,出路就是改革。 面对急剧变革的21世纪社会,我们的教育面临着革命性的挑战。我们需要认清教育发展的大势,出色地回答我国的基础教育如何从 量的扩充 转入 质的提高 ,以适应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步伐。 从 应试教育 向 素质教育 的教育制度的转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而从 技术熟练者 向 反思性教育专家 的教师形象的重塑,则是实现这种教育制度转型的根本条件。 在这本书中,钟启泉教授从 素质教育 和 重塑教师形象 两个维度,秉持 国际视野,本土实践 的理念,对当代中国教育面临的诸多改革困惑与挑战,进行了深刻的学理性思考和回答,如:我们为什么要进行素质教育,它在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改革中又该如何实施?学习科学和脑科学的发展给我们的教育带了什么样的挑战和改变? 重点
克鲁普斯卡雅是苏联著名革命家和*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列宁的夫人和战友。她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69年设立了克鲁普斯卡雅奖金和荣誉证书,以奖励发展中国家在普及教育方面作出特殊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本书从俄文版六卷本《克鲁普斯卡雅教育文选》选译而成,主要包括自传性作品和教育论文、报告、演说词等,内容涉及教育史、比较教育和国民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学校教育、校外教育、成人教育)、综合技术教育、劳动教育和职业指导等各个方面。书前刊有著名教育史专家吴式颖教授的论文《克鲁普斯卡雅及其教育思想简论》。该文全面论述了克鲁普斯卡雅的生平、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为人们学习和研究这位教育家提供了重要线索。本书为研究苏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教训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我们建立中国特色
学校变革的根本原理是寻求 平等 (Equality)与 优质 (Quality)的兼得。 学校为何要变革?学校变革的原理和重心是什么?学校如何变革? 学生 知道什么 不等于 问题解决能力 。社会所期许的是,学生在学校中习得的任何知识、技能,能够在其人生途程中充分地得以运用,并且借此促进其基础学力与健全人格的成长。因此,学校教育从 知识本位 向 素养本位 的转型,是知识社会时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学校变革的根本原理是寻求 平等 (Equality)与 优质 (Quality)的兼得,基于 核心素养 的学校变革的本领就在于,培育每一个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公。《学校的变革》分 核心素养与学习模型的研究 、 有效学习 :学校变革的主题 和 教师教育:寻求观念与体制的同步变革 三编,从国际教育界 学习论 演进的视角,以 新能力说 为中心,瞄准新时代学校变革面临的
本卷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卷,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先秦教育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新的研究成果。 本卷着重探讨先秦教育实践——以“礼乐”教育为主的六艺教育的源流;并在深入研究儒、墨、道、法四家教育思想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阐明主要以儒、道两家教育思想的对立与互补为基本线索的先秦教育思想体系与结构。
《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第五版)(美国高校通用的教育学、社会学教材)。 在美国,原著为各大学教育社会学系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基础教材,其素材丰富多彩,行文清新晓畅。通过对当今盛行的几种理论方法对同一教育问题的不同侧重,以及教育领域热门问题的探讨,本书以其独特的开放系统法视角审教育,为读者综述了教育社会学,详述了教育体制赖以及运作的结构与过程,并展现了全球的教育体制,无论对于社会学还是教育学专业的学者与研究而言,都堪称一部极具价值的引导性著作,对任何有志了解本国乃至全球教育的读者都会有裨益。 新鲜——紧扣热门话题,向读者提供教育社会学的*视角,有助于读者了解与分析本领域的*动态。 新颖——新近理论视角的阐释与实际运用贯穿全书,有助于读者了解与熟练习运用各种
伟大的人民教师,把整个身心献给孩子,立足全面和谐发展和公民教育理论,创造性地实践素质教育,用毕生心血谱成《育人三部曲》,奏出从儿童到少年到青年的成才历程的辉煌乐章。 本书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 它涉及的是中学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三是《给儿子的信》 它涉及的是大学青年阶段的成才修养。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遗产的精华,其中提出和阐发的对儿童施行教学和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已成为日常实践。希望本书能帮助教师和家长,透过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看看孩子,能帮助读者看到培育、教养和教育儿童、少年、青年的这一复杂、艰巨而又高尚事业的新的境界、新的途径。
本书紧扣《大纲》,全面系统讲解、梳理课程知识点。考点内容详解部分紧扣考研《大纲》,较全面系统地将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和讲解,简明扼要地概括了重要的考点。重点阐释必考、常考和新考知识点,帮助考生直击复习盲点,迅速巩固大纲规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并行,习题来源广泛。本书不仅搜集了大量的历年各高校教育学的考研真题,还将《大纲》中可能出题的知识点,以可能的题型编写练习题,全面覆盖考点。在真题测试的基础上,帮助考生梳理考点,查缺补漏,加深对重点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体悟出题热点。 解答点到为止与详细论述互补,风格接近实战。考研真题与典型题答案部分根据不同的题型,详略得当,从头到尾都坚持“各尽其责”,简答题真正“简答”,论述题也绝不偷工减料。所有解答完全参照统考答题方式,帮
《现代教学论》是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现代教学论发展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的研究成果。这是我国教学论研究工作者的跨世纪著作。这部著作集中反映了教学论研究工作者学术群体对我国教学论学科现代化发展进行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由于本著作的撰写与问世是处在世纪之交,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时代和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因此,对我国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书系钱穆先生谈论为学之方法与门径的专门著述。钱先生在书中首先谈到孔子与朱子谈论读书的内容,后又列举曾国藩、张之洞、康有为等近代名儒谈论读书的言论,并言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读者可由此获知治学之源流。后几篇,钱先生从当身感触谈起,希冀好学之士取而为法,获得为学之一门径。
案例教学是工商管理、法律教学中的经典方法,而在教育领域中使用得晚得多。作者凯瑟琳·莫塞斯是哈佛教育研究生院教师培训项目的主任、学院杰出教师奖的获得者。她早在教育领域引进与倡导案例教学,是公认的教育管理与数学教学中案例教学研究的国际权威。本书精选发生在美国中小学校中的真实案例进行研究讨论,主题涉及教师的专业发展、社区关系、课程与评估、人事与劳工等,反映了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多种复杂情况,是案例教学研究的经典著作之一。中国日益发展的案例教学热的背景下,它不仅对教育管理者和中小学教师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为教育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极其有力的研究工具。
讲座是北大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着校内外莘莘学子和学术同行。本书精选了韦钰院士、顾明远教授、闵维方教授、乔普·哈托格教授、许美德教授、金子元久教授等26位著名学者的讲座,对教育领域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高校贷款、高考改革等重大热点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剖析。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聆听名家对教育的真知灼见,感受学术的力量和思想的灵光,并洞悉教育的真谛。
《教学原理》系日本著名课程专家佐藤正夫教授数十年来潜心研究课程与教学理论的一部力著。佐藤正夫教授曾于1952年和1971年分别出版了《现代课程化》和《近代课程的形成》两本专著。《教学原理》则总结了这两本著作的成就,于1987年即作业76岁高龄时出版,因此本书是作者毕业学术成就的总结。本书的写作思路是追求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作者首根据教学论的逻辑体系设定了六个专题,即“教学论的概念与教学的意义及课题”、“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中的教育”“教学组织”。然后用历史的视野,分别从古典教学论、近代教学论到现代教学论对这些专题加以审社,后对教学领域的基本问题提出了富有现实性和时代感的系统观点。本书在理论上高屋建瓴,在实践上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阅读。
这是一部教育学的高校教材。全书共分四编二十章。章是导论,旨在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教育,培养学习教育学的兴趣。第二、三章介绍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以上构成编:教育学的一般原理。第四章至第九章,先总述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再依次论述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由此组成第二编:全面发展的教育。第三编讨论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载体和主体,由第十章我国的教育制度和学制、第十一章课程和第十二章教师和学生构成。后一编从第十三章到第二十章,介绍学校教育的各项工作,依次讨论教学工作、德育工作、课外校外活动、学校管理工作、教育督导与教育评价工件、教育科研工作。督导与评价单列一章。本书适合师范院校学生及教育理论研究者参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