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建立在一个*普通的信念之上:优秀教学不能被降格为技术,优秀教学源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善。 在书中,帕克.帕尔默带领教师为重新点燃对人类困难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
本书第一章溯源直觉的历史,重点梳理了古代直至十九世纪的直觉认识。第二章综述20世纪的直觉研究,对几位知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的直觉观点做了介绍。该章阐述的直觉与女性的话题也十分有趣。第三章继续对直觉进行分析与论证,考察了直觉和表象、即时性直觉、直觉和意志、直觉的领域、直觉与熟悉的关系。第四章论证了直觉模式。相对前三章而言, 从该章开始, 所述内容更加具体,易于理解。第五章讨论了如何强化直觉模式。本章阐释的接受、接受性、理解等词语在诺丁斯的后续著作中都是核心术语。第六章主要阐述在课程与教学中,学习主题应当以能够强化直觉的方式进行编排。第七章是诺丁斯认为的重点章节。依据教育博爱的定义,诺丁斯指出,直觉和爱在学习环境中以三种特定的方式互动。第八章主要讨论了直觉研究的进展,包括研究成果、重
近几年来,随着脑研究的逐步深入,原来被我们奉为真理的许多观点,现在已经被新的脑研究成果推翻了。相应的,人们对学习机制有了更新、更深入的理解,新的学习科学逐步浮现出来。在脑研究与学习科学研究方面,以OECD、美国、日本等为主要代表,形成了国际脑科学与学习科学研究的热潮,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其中以OECD的研究成果最具影响。 OECD的脑科学与学习科学研究项目依托OECD自身雄厚的财力,整合了国际上优秀的研究人员,并不断发布研究成果。其研究成果最重要的体现是 Understanding the Brain 系列丛书的出版。这一系列的第一本《理解脑 走向新的学习科学》( Understanding the Brain: Towards a New Learning Science) 是在OECD一系列研讨会基础上编写完而成的,主要澄清了以往的学习科学中存在的谬误,并呈现了重要的脑研究成果及其教育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被人们称为 教育思想泰斗 。他的书被称为 活的教育学 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他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被列为世界上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体系中, 人 的问题始终居于核心地位,是他的全部思想和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贯穿于他的全部工作的方方面面。《苏霍姆林斯基育人系列名著》共10卷,聚焦他的 育人 思想和实践,包括《做人的故事》《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关于人的思考》《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要相信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
本书共选取16个讲座,分别从理学、医学、工学、美术、文学、哲学、环境等方面进行讲解。邀请相应领域的权威级专家与社会名流向学生进行演讲,互动反馈,以此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实现通识教育的目的。 讲座内容深入浅出,简练朴素,既有引人深思的深厚学理、又有催人奋进的人生智慧;兼容并蓄,可谓思想的精粹、智慧的集锦。由于汇集了各领域前沿的思想和观点,作为学生的课外读本,能够对学生起到启蒙作用,与此同时,也能对教师的教学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
《全集》采取分类编年体例,分编为六卷。卷为儿童心理;第二卷、第三卷为幼儿教育、家庭教育;第四卷为小学教育;第五卷为师范教育、活教育理论、智力测验;第六卷为文字改革、在国际会议上的发言、考察欧洲教育报告、自传、青年修养、书信等。各卷篇目按内容及写作发表年代先后排列。各卷卷首均有照片及手迹。第六卷卷末附有作者生平年表。
经亨颐编著的《经亨颐集》共分五个部分。部分“论说”,是经亨颐投身教育界时发表于《教育周报》、《教育潮》、《浙江师范学校校友会志》、《教育丛刊》、《春晖》等刊物的文章,以及离开教育界后的著述。第二部分“演说”,是经亨颐在浙江省立师范、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及上虞春晖中学等校任职时的演说辞。第三部分“文牍”,主要是经亨颐任浙江省教育会会长时所写的公文。第四部分“颐渊诗集”,是经亨颐1927至1936年所写的诗,生前刊印成册,1984年由浙江古籍出版社重印。第五部分“日记”,是经亨颐仅留的日记,为浙江图书馆藏稿本,共7册。
《中国教育史研究》总的编撰方针是“立足于断代研究,并突出其专题性”。《隋唐分卷》在这一总方针指导下展开研究与撰写,它不像教育通史那样要求系统又全面,又不像教育专史那样把研究范围限定在某一方面,也不像断代教育史那样在一定时段之内全方位搜索。它只是要求在确定的历史阶段内,选择主要教育问题,重点深入研究,避免一般性的面面俱到,重复介绍以往的研究成果。简括地说,《隋唐分卷》的任务在于尽力做好断代专题性研究,要求有新的开拓、新的考察、新的见解。
教师都是些普通的人,但从事着神圣的事业。每天面对着学生和社会,他们也经常困惑、烦恼,甚至痛苦;也经常遇到阻力、误解,甚至非难。正常的知识传承,往往变成机械的操练;坦诚的心灵交流,往往变成枯燥乏味的训诫,加上人事的纠纷、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这些使他们的心灵失衡而不知所措。如何直面这些问题并持一种积极的态度?人文精神为现在的教师树立起精神的支柱。人文精神博大精深,但首先是爱,惟其有了爱,教师才能成为一个育人之人。在爱的基础上,他们还要坚守和充实他们为师的一些基本观念:平等、真诚、守信、博学、崇德……这些是他们立足于世的根基,是他们生活的坐标,也是他们为人师表的基础。作为知识分子,教师还要思考人生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既推动他们又困惑他们,使他们始终处于不断思考和追求之中。
《全集》采取分类编年体例,分编为六卷。卷为儿童心理;第二卷、第三卷为幼儿教育、家庭教育;第四卷为小学教育;第五卷为师范教育、活教育理论、智力测验;第六卷为文字改革、在国际会议上的发言、考察欧洲教育报告、自传、青年修养、书信等。各卷篇目按内容及写作发表年代先后排列。各卷卷首均有照片及手迹。第六卷卷末附有作者生平年表。
《全集》采取分类编年体例,分编为六卷。卷为儿童心理;第二卷、第三卷为幼儿教育、家庭教育;第四卷为小学教育;第五卷为师范教育、活教育理论、智力测验;第六卷为文字改革、在国际会议上的发言、考察欧洲教育报告、自传、青年修养、书信等。各卷篇目按内容及写作发表年代先后排列。各卷卷首均有照片及手迹。第六卷卷末附有作者生平年表。 《全集》的编纂以原稿或印本为据。编者对各篇之间的某些重复做了一些删减,对个别明显有误的地方做了一些修订。其他包括文字、用词、标点等基本上都按原版排印,力求保持原作的面貌,反映出写作的时代特点。对《全集》中的“个案研究”“鼓楼幼稚园的儿童生活写真”等照片都重新进行了制作,编写的儿童读物、课本、教材因数量较多,只选用部分有代表性的篇目、章节。
《全集》采取分类编年体例,分编为六卷。卷为儿童心理;第二卷、第三卷为幼儿教育、家庭教育;第四卷为小学教育;第五卷为师范教育、活教育理论、智力测验;第六卷为文字改革、在国际会议上的发言、考察欧洲教育报告、自传、青年修养、书信等。各卷篇目按内容及写作发表年代先后排列。各卷卷首均有照片及手迹。第六卷卷末附有作者生平年表。
本书是陈学恂教授主持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教育史研究》的秦汉魏晋南北朝分卷。全书共分上下两篇,内容包括:秦统一之际的教育;汉代的教化思想及文教政策的确立;汉代教化模式的构建;社会剧变与人才价值观转化;魏晋南北朝的官学等。
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写,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学生评估中心上海研究中心共同编译的关于多个国家与地区学生的学情、学力的研究报告。
陈鹤琴(1892~1982),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我国现代幼教的奠基人。他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中国化、科学化、大众化的儿童教育道路。前后近七十年间在儿童心理、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特殊儿童教育、师范教育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的、开拓性的实践、实验和研究工作,创建了“活教育”理论体系。他留下了大量教育论著,这些论著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中的一座宝库。他的论著大多是他亲自实践的总结,也介绍了一些西方儿童心理和儿童研究的成果。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和促进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值得借鉴。1987~1992年《陈鹤琴全集》(下称《全集》)六卷问世,我们收集到的有专集、教科书、讲义、论文、实践报告、发言稿、儿童课
《素质教育与大学精神(2012年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论文集)》为2012年11月在西北大学召开的大 学素质教育研究会2012年会暨高层论坛论文集。书中精选了38篇论文,分四个篇章全面深入探讨 了大学素质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包 括:(1)素质教育与大学文化传承创新;(2)大学素质教育机制及队伍建设;(3)素 质教育通识课程体系建设;(4)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 探索。 郭大成主编的《素质教育与大学精神(2012年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论文集)》兼具理论研究和实践 探索,非常适宜大学领导、教育管理人员、教育研究 人员以及关心素质教育的社会各界同人阅读参考。
过去的十年是中国教育事业发生巨大变革和取得空前发展的十年。这十年,中国教育究竟发生了哪些变革?中国教育究竟取得了哪些发展?促使这些变革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又是怎样作出的?一系列措施又是如何实施的?这些不仅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心,也为社会各界人士所关注。 近日由我社出版的《*教育访谈录》对此作出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 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成员的*同志,于1993年至2003年担任国务院两届副总理,分管全国的教育工作达十年之久,是中国教育的决策者之一,领导和推动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同志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之后,他接受新闻工作者的采访,畅谈这十年间中国教育重大决策的制定过程,讲述他分管教育工作十年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发表对中国教育问题的精辟见解,展望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前景与趋
《爱弥儿,或论教育》,系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1712 1778)的重要著作。此书写于1757年,1762年*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此书出版时,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 继十六、十七世纪荷兰和英国相继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十八世纪的西欧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封建社会行将崩溃,更为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的时期。这种情况在法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时,法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路易十四的 朕即国家 这句骄横的名言,就反映了这种专权状况。封建贵族和僧侣们凭借封建王权和神权对第三等级施加沉重的压迫,使整个第三等级其中包括资产阶级完全处于政治上无权的地位。在经济上
刘正伟编著的《规训与书写--开放的教育史学》以教育史学科范式变革为中心,探讨以田正平教授为首的浙江大学教育史国家重点学科多年来在学科建设上的理论与学术贡献,展现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教育史学科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程与问题,集中分析教育史学科变革革命史、近代化、交流史、心理史模式的成果、路径及其在中国学术界的价值。本书从一个学科角度考察了30年一个领域的学术变革及取得的成就,视角独特,有理论,有个案,可以为教育学科乃至整个学术界硕士、博士生培养提供经验借鉴与教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及理论意义,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效益。
《全集》采取分类编年体例,分编为六卷。卷为儿童心理;第二卷、第三卷为幼儿教育、家庭教育;第四卷为小学教育;第五卷为师范教育、活教育理论、智力测验;第六卷为文字改革、在国际会议上的发言、考察欧洲教育报告、自传、青年修养、书信等。各卷篇目按内容及写作发表年代先后排列。各卷卷首均有照片及手迹。第六卷卷末附有作者生平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