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自汉代至清代的大量各类笔记、杂著、小说中辑取收录志怪小说 539 篇,集合中国当代近百位从事古代文学教育和研究的专家、学者,对这些或叙述神话传说、或描绘神鬼妖魅的古代志怪小说进行鉴赏品味,鉴评其艺术风貌、文学趣味、文学价值,并结合当代社会现象,帮助广大文学爱好者从这些中国优秀民族文化宝库中传承下来的特殊的文学作品中看透本质、借古喻今、体悟道理。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华古典诗词比兴转义大词典》由国学大师傅璇琮领衔,与著名学者艾荫范、刘继才主编,15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编纂。该词典历经断续三十余个春秋,累计时间达十年之久,凝聚了前后四代人心血。 编写出版《比兴大词典》是一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出版工程,该词典收入词目1500余条,全书150余万字,词条涉及了诗、词、曲、赋、文等诸多领域。这是我国系统研究总结古典诗词比兴转义手法的大型工具书,传承了前人留给我们的丰厚文化遗产。全书收录了现代各种大型辞书中所没有的部分新词条,极大丰富了当代辞书的内涵,可有效地解决阅读古代诗文时遇到的语言问题。一般辞书对有些词目,只对其本义、引申义有诠释,而对比兴、象征、暗示义等到则不作介绍。以及列举大量可供品鉴的诗词语例,所以兼有词典、字典和类
我国拥有着悠久、厚重的博物学传统,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山海经》《诗经》到西晋的《博物志》,大量的中国古代博物学家对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风土、人情等都做了深入的解读。 古诗词则是我们给孩子打开这个神秘东方博物世界的一把钥匙,因为它们不仅用灵动鲜活的笔墨给我们现代人展示了艺术的魅力,更盈溢着古代文人对大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在他们的笔下,山川有了色彩,动植物有了神韵,亭台楼榭也都有了独属于自己的味道。 本书精选了120首传诵度广、知名度高的古诗词,以其中涉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为切入点,融合科普与人文知识,以幽默生动的语言,为孩子们打开一扇深入了解古人生活,观察大自然万事万物的大门。
《杨雨说词》共四卷,作者杨雨选取了近50位词坛名家的120首词作,自敦煌曲子词始,经唐、宋、元、明、清,直到近代,囊括了一千多年中最重要的大词人及其最经典的代表作,并覆盖了最重要的词学风格流派,比较完整地勾勒出词之发展脉络。与此同时,本书重点分明,因宋词乃词之,故书中选取了大量的宋代作品。作者将严谨的学术考据功底,化为流畅优美的文字,由词作出发,旁征博引,通过娓娓道来的生动故事,为读者道明词人之人生际遇,带领读者品味词作深意,领略词之独特的艺术魅力。书中常有“杨氏”妙语警句,加之引人入胜的叙述风格,无论是对词学爱好者、专业研究者,或是一般的读者大众,《杨雨说词》都是一本的好书。
《读给孩子的中国古诗词》以适合孩子阅读的能力和迎合孩子阅读的兴趣为宗旨,精选了涵盖诗经、古诗十九首、唐诗、宋词、清诗等的经典诗词集结成册,以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智慧、文采与韵味带给孩子不一样的感动,让孩子“腹有诗书气自华”,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独有的情意。
楚辞,战国时兴起于楚国,是源于江淮流域的歌谣,与《诗经》并称,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两大渊源。“楚辞”之名,见于西汉前期,至西汉末年,刘向编屈原、宋玉等人作品成集,曰《楚辞》。《楚辞》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七篇,其浓郁的情感、瑰丽的文辞、丰富的想象,对后世诗、赋、骈文产生了深远影响。 《楚辞》因所收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给读者阅读带来很多困难。基于此,我们邀请《楚辞》研究专家赵逵夫先生主编《楚辞语言词典》。全书约90万字,分《前言》、《凡例》、词典正文和附录四部分。收入王逸《楚辞章句》中全部作品中的实词、虚词和专有名词,除专有名词外,一般以意义的小单位为词条。每个词条皆标引出处和书证。词典
本书共 10 册,编者从 3000 多年前的《诗经》一直到近代王国维等人的诗词中精心遴选篇幅适中、易于背诵的诗词作品约 2000 首,可以说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最经典的诗词。编排按时代顺序,第一册为先秦诗歌,第二册为汉魏六朝诗歌,第三、四、五册为唐五代诗词,第六、七、八册为宋金诗词,第九册为元明诗词,第十册为清代诗词。这样既突出了唐宋诗词的经典性与重要地位,又充分考虑了其前后各时代的诗歌创作情况,读者通过阅读这些诗词,能够对中国古诗词的演变脉络和发展趋向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和把握,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 诗词达人 。本书取精用宏,专注文本,仅为诗词加上必要的简单注释,避免让读者陷入繁复冗长的引文之中,同时,还将每首诗词译为现代汉语,使诗词中的意思可以连贯完整地呈现,便于读者理解体会。翻译时,注意语言的
《诗词工具四书:中华韵典+中华诗律+中华词谱+中华曲谱(套装共4册)》的主要内容包括:体式律,五绝四式、七绝四式、五律四式、七律四式;平仄律,格律速成口诀、口诀详解、关于变体(变格)、关于多音字的平仄;韵律,什么地方要押韵、怎样押韵、须要说明的几个问题;对偶律,什么地方应使用对偶、对偶的基本形式和要求、对偶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