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中文》是经贸及商务相关专业的 学生通识核心课程教材,是 学生学习中文、了解职场文化的专用汉语教材。本教材紧贴当前中外经贸发展的实际情况,选用当下年轻人 感兴趣的移动通信及人工智能类产品公司为背景,以管培生的岗位轮换串联公司各个部门的工作场景和工作任务,引导学生熟悉商务领域的常用表达,帮助学生体会职场人士的身份、职位、角色关系与语言表达 的契合度,在代入式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切实培养 学生的商务中文交际能力。 本教材包含主课本、预习册及配套电子资源包(可扫描图书封底二维码或访问北语社官网免费获取),共5个单元15课,涉及接待客商、考察与订购、新产品推广与销售、参加展销会、应聘与入职等话题,教学资源丰富,教师及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以获得 的学习效果。
了解一个国家,必先了解此国的人。在本书中,你将一览中国历史长河,认识曾在哲学、艺术、文学、宗教、科技和政治等领域留下深深烙印的88位重要人物。 To understand a country is to understand its people. In this book, we will take you on a tour through the long history of China to recall the life stories of 88 important figures who left their personal marks in philosophy, art and literature, relig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political movements.
本书中,来自30个国家遍布五大洲的40多名留学生从学习、生活、出行、饮食、娱乐和购物六个方面,分享了他们在中国的真实生活体验和感受;以生动的故事和描述,让所有即将和已经来到中国求学及旅行的年轻朋友快速拥有非常实用的在华生活锦囊。
20世纪,无疑是中国学术与思想的一个高光时代,可谓群星璀璨。当人们抬头仰望时,清晰可见其中的五颗耀星,他们是:梁漱溟、冯友兰、张岱年、季羡林、任继愈五位鸿儒硕学。敬观五位老先生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最重要的交集点:一是都曾经在北京大学工作,二是共同发起创建中国文化书院。中国文化书院组织五位老先生的门生弟子从他们的等身论著中,编选学术与文化并重、专业与普及兼顾的代表性文章,各成一章,以表达对“创院五老”的最崇高的敬意和纪念之情。
食色与性情息息相关,古人早已领悟到这一点。他们深谙吃的艺术与哲学,将自己的精神气质与文化追求融入食材、厨艺、风味之中,发微人生理趣,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描绘为一幅至味人生的历史画卷。 本书不仅仅是美食的历史,更是由人物贯穿而起的文化史和精神史。伊尹的调和之道,孔子的乐天知命,屈原的爱国情怀,刘彻的进取气象,刘安的黄老之貌,曹操的治世雄心,杜甫的心系苍生,玄宗的兼蓄包容,苏轼的通透达观,徽宗的排场品味,张岱的遗民之泪,李渔的闲情平淡,板桥的耿介坦荡,袁枚的知音知味。每位历史人物都有不同的处世哲学和人生境遇。历史淘洗而下的,不只有大理论,还有具体的人生。在饮食中发现人,在共情中理解人,才能体味历史的永恒魅力:古今一理,我不孤独。
本书是一部讲解《人物志》的专著。书中通过对《人物志》的讲解来识别人心。刘君祖先生从经典入手,通过依经解经的方式,对《人物志》的识人、用人之法进行了更好的诠释。因此他的讲解博取众家之长,又有新的阐发,这一点在本书中得以很好的体现。全书主要阐述了“九经”“体别”“流业”“材理”“材能”“利害”“接识”“英雄”“八观”“七缪”“效难”“释征”共十二章内容。每一章都有对原文的讲解,在讲解原文的过程中,通过具体的实例对《人物志》中的识人、用人之法加以佐证,并详加阐述,让读者在酣畅的阅读之余体悟《人物志》的识人心法。
作为中国人,我们对于“中国”这个称呼再熟悉不过。这个传承了几千年的名字,展现了我们的祖先对于自己所处的国度乃是中央之国的文化自信。但是其他文明是怎么称呼我们这个国家的呢? 本书深入探索了不同文明对中国这一伟大国家的多样称呼,从语言、历史、文化三个维度展开,分十章细致剖析了这些称呼背后的深厚意蕴与演变轨迹。作者以丰富的史料和独到的见解,揭示了语言作为文化交流桥梁在传播中的普遍规律,不仅呈现了一场关于中国别称的文化知识盛宴,更提供了文化交流与互鉴的生动例证。本书既是对中国名称的深入解读,也是一场跨越时空、地域的文化探索之旅,让读者在领略中国魅力、拓宽认知边界的同时,感受到世界的多元与精彩。
青花瓷的烧制、手工皮影的刻制、传统漆器的打磨、古建筑的修复……作者带我们亲临守艺人的工作现场,以丰富的图文诠释工艺流程,细腻地呈现守艺人面对传统如何坚守手艺之道、不忘本心,传承东方艺术之美。这本书不仅是一份珍贵的记录,更是一次见证,见证在时间之外,坚守与传承的一代人是怎样用一生守护一门技艺。
《活字纪》是南村老师在《青年文摘》的专栏文章的结集,本书以语言文字为核心,分为形貌衣冠、饮食起居、行仪用度、自然万物四类,涵盖古代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入剖析语言与中国人思维及生活方式的紧密联系,全面解读中国文化特征。 本书以语言文字为基础,带领读者穿梭于历史长河,从甲骨文到简体字,从古汉语到现代汉语探究文字的起源、词汇演变等,见证中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与顽强生命力。 本书有助于古代汉语爱好者和大中学生正确认识汉字、汉语,了解古代文化,通过系统科学地分析汉字,纠正错误文字观念,让读者系统、正确地掌握汉字结构,深入理解汉语古今词义关联,为阅读古籍搭建桥梁。它以客观态度呈现民族文化内涵,使读者在学习中形成自己的判断,是深入探究语言文字与中国文化的优质读物,能启发读者对传统文化
何新先生国学研究集大成之作。作者凭借深厚的国学功底,对几千年以来中华历史文化中的许多未解之谜进行钩沉论证,得出创建性的科学新解。作者于古学之研究,视野宽阔远大,涉猎多种学科。所涉所考,皆钩沉稽隐、遍探故实,而征引宏博,议论发微,极为深入。其主要研究方法以训诂为主,包括文字、音韵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涉及甲骨文、金文、神话学、考古学、古天文学、古历法学、古典哲学、中国上古史等领域。
本书以《花间集》和部分晚唐、五代、宋代诗词中描写的十六种物件如屏风、枕头、梳子、口脂等为线索,以当时的造型艺术(纸上绘画、壁画、饰品等)为参照,从一个个细节入手,兴味盎然地探考了千百年来的中国古人生活,从衣食住行到艺术审美,细梳文献,旁征博引,还原历史真实。将古代王公贵族、平民百姓、各色男男女女的日常生活方式一一展现。作者从小处入手,笔力幽微细腻,却视野宏阔,读来让人顿生中华文化如此瑰丽多姿、古人心思如此机敏周到、古人趣味如此雅致讲究的赞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文化内涵进行过深刻阐释。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一个牵动亿万人心、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学术命题,也是我国制定新的发展战略、确定发展道路的基本国情依据。为了弄清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文化遗址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位置和作用,全面吸收借鉴国内外学术界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学术成就,对中华五千年文明起源要素、形成标准、发展路径等根本问题,作出重新论证和界定,我们在大量采访基础上,写出许多充满实证精神和鲜活素材的新闻报道。
作者以自述的方式带领我们逆时光长河而上,走进敦煌这一举世无双的艺术宝库。敦煌艺术历经一千多年连绵不断的发展,特别在唐宋时期,其圆融、飞跃的状态,奠定了汉民族艺术审美体系的成熟自信、博大包容。 敦煌壁画之中,线与色交融,流光溢彩;敦煌雕塑与建筑,乃空中妙有的艺术塑造。透过它们的璀璨光芒,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中国各个朝代艺术的传承和演变的脉络。特别是散落海外的艺术明珠—敦煌藏经洞绢画,更是让我们厘清了中国卷轴画、唐卡艺术发展的源头。 在有“石窟艺术奇葩”之称的莫高窟第290窟,我们更是可以看到敦煌相当精美的佛传故事连环画。那种同声同气、同频同振的心声,让我们能直接感受到远古人们对艺术、对信仰的真诚。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凭借上苍赋予的灵性觑见了艺术的神韵,将毛笔书写象形文字的情感线条用于造型
本书取名“天历探原”,意指探究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本初原貌之意。作者结合考古成果和传世文献,指出中国古代“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帝”与“五帝”等文化现象首先是一种天文现象,提出古人对于“太一”信仰即是对天的信仰,并对四季、四时、置闰、“阳历”、“阴阳合历”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还指出,天文历法的知识在驺衍、吕不韦等人的演绎下介入了政治世界,他们将天文现象与政治现实匹配,对战国以降的政治观念、传统思想影响深远。
《读 学做人》一书是钱逊先生多年解读论语的思想精华汇总。全书共十五讲,围绕“读论语 学做人”这一核心议题,鲜明地指出《论语》的中心思想在于讲述做人的道理,说到底就是以修身为本。进而指明儒学及整个中华文化“义以为上,群己统一,崇德乐群”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对君子人格的要求,兼及对礼、法与德的理解和认知,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提升人们的道德状况。最后谈及孔子的教学观和治国理念,并为读者提供了解读《论语》的方法。
《民艺四十年》是柳宗悦的民艺入门书。在漫长的40年里,他创造了“民艺”这一新的美学概念,开启民艺运动,创办《工艺》杂志,创建日本民艺馆,在坚定地从无名工匠的日常用具中发掘真正的美。他痴迷木喰佛、大津绘等无人问津的民间手工艺,对朝鲜、冲绳等留有传统工艺色彩的地方表现出毫不吝啬的爱,更是从茶道、佛教中找到了何为美的哲理。关于民艺的所有答案都在这本书中。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是一场当下的实验,所有悲喜得失都是只此一次的鲜活经历,做不了事先的准备,也无法在事后修补。在这一点上,苏东坡与当代人没有什么不同。而神奇的是,他却生发出一种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将只此一次的人生不断更新、迭代,随时、随地、随境、随缘、随遇、随物,达到了“智者乐水”的境界。 本书将苏东坡的人生经历与智慧研发成99个日常App,以现代思维解读苏轼,让当代人能从自身困境出发,汲取苏东坡的前年精神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