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新增出版十周年序,论述中美关系的 症结和未来走向。 《论 》是美国前国务卿亨利 基辛格 问题 著。 他以 位 外交家和思想家的 视角,分析和梳理了 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传统,从围棋文化与孙子兵法中探寻 人的战略思维模式, 别是试图揭示新 成立以来, 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以及对 边倒 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台海危机等等重大外交事 来龙去脉的深度解读。作为 的 历者,基辛格博士还在书中记录了自己与毛泽东、邓小 等几代 领导人的交往。 本书用世 视角国际眼光,重新解读 的过去和未来,凝结了基辛格博士的战略理论以及对 问题数十年的研究成果,注定将成为让世 认识 、让 重新认识自己的 重量级作品!
本书记录了几十位老人讲述的她们当年被迫成为日军“慰安妇”的经历,以及她们因为那段经历而遭改变的人生。这几十位老人,是日军侵华期间所有中国慰安妇的一个缩影,她们代表着中华民族近代*苦难血泪的一页。那段历史是留在每一个中国人记忆深处的一道伤痕。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对中国及其中国在未来世界中承担全球领导角色的探讨。该书把19世纪至20世纪全球转型时期西方重要理论家马克斯 韦伯的研究,与20世纪至21世纪全球转型时期对*的思想的研究富有成效地联系起来。作者认为:一方面,西方经典理论仍然能为今天全球合作的重新思考提供:核心思想;另一方面,尽管*近年来提出的 一带一路 倡议试图展示中国如何成为世界新兴力量以帮助弥合世界分歧,但他对中国治国理政的思考表明,这一举措旨在成为促进全球和平与合作的手段,而非加剧大国的对抗。本书有助于中外读者更深层次地了解中国,了解它将如何参与全球治理并为共同的人类未来做出贡献。
“和”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之一,它是我们民族长期孜孜以求的理想状态。和谐是中国传统哲学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的落脚点,因此它对于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党的十六大尤其是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在书中,作者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大方面详细展望了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景。
2012年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这样一个极其重要的年份,《我们中国人2012(英文)》将视角落在中国人身上,因为,中国的发展与中国人民是不可分割的一体,是中国人民推动了中国的发展,也是中国人民在享受着中国发展的成果。
《这就是中国共产党(英文版)》's writer is Li Junru。《这就是中国共产党(英文版)》 cannot cover all as— pects of the CPC,it awe thequestio people are primarily interested in,and is a contribution toa better undetanding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the CPC’S operating mechanism and style of governance。
“中国梦”一提出,就在中国人内心产生强烈的 共鸣。这是因为,“中国梦”这三个字,凝结着近代 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 今天的共同向往,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 幸福的美好前景。在这《中国梦什么梦(俄文版)》中 ,作者李君如探寻中国梦的由来,内涵实质,以及如 何实现中国梦。
作品再现日军在侵华战争中,对中国进行的大规模领土侵略、文化侵略、烧杀抢掠和资源掠夺……本书图文并茂,力争退却偏激的感情色彩,理性挖掘从1931年到1945年14年间,日本轻而易举对中国900多座城市功城掠地的内因与外因。书中使用的图片均为作者个人藏品照片,有些购于境外。选材角度新鲜,独特,说服力强,是日本侵华史的有力物证和对“公共记忆”的丰富和补充。
罗伯特·博世基金会(Robert Bosch Stiftung)与汉堡媒体学院(Hamburg MediaSchool)为加强中德之间在文化领域的交流和合作专门设立了“中德媒体使者”交流项目。从2008年起,德国博世基金开始从中德两国挑选媒体记者,从事3个月的交换互访活动。 由于媒体记者的话语权和敏锐性,这项活动对加深两国文化的了解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本书即是从项目启动以来至今所有记者的交流文章中加以甄选和加工集结而成。作者皆为德国知名媒体记者,如德国西南广播电台记者吴策、德国电视一台新闻编辑部王思婷、财经周报《欧元》记者麦丹妮、《金融时报》记者茹特·芬德等。
China is a primer to help international readers acqu i rea better u nderstand i ng of China.While maintaining certain basichistorical facts and general lnformation,it offers the latest factsand figures on every facet of China,including its internationalcontacts,cultural exchanges,economic growth,envi ronmentalprotection, development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progress,and improvements of peopleS livelihood.
《中国》以介绍中国的基本情况为主,向外国读者展示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现状与发展变化。此次改版,在2013年的基础上,继续避免使用过多的动态经济数据,着重反映相对稳定的文化形态、经济状态、体制情况等。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中国2014》将沿用往年版本的基本定位:以简明的笔法,介绍关于中国的基本、重要内容,在风格上力求大方典雅。同时将有如下变化:(1)调整体例,重新划分篇章,力求更为清晰明了。(2)根据*进展增设关于新情况、新重点的介绍。(3)图片求精,数量适当减少。(4)更新数据。
In this book, the author tries to provide a concise introduction to the causes and effects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particular with regard to the foLlowing issues: Why did China embark on this reform and opening-up pohcyin the late 1970s and how did it reLate to the periods before it? The distinct stage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content, including the start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transition of China's economic system, concurrent political restructur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cy and rule oflaw, and the consequent changes to sociaL structures and ways ofthinking, Progress towards nationaL reunification, Chinars resumption of the exercise of sovereignty over Hong Kong and Macao and the improvement in reLation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The changes in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the adjustment of China's foreign poLicy,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ulti- level and omnidirectional strategy of foreign relations. The current s
1936 年费孝通先生到家乡附近的吴江七都开弦弓村疗养,在村中的所见所闻称为他博士学位论文也是世界社会学经典之作《江村经济》(英文名:开弦弓村:中国农民的生活)的重要素材。《江村经济》一书描述了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并江村的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及其社会结构的关系。作者通过对一个小乡村的观察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乡村在资本主义经济浪潮影响下所面临的变革。此后,费先生在1957年和1981年又两次到江村进行田野作业。1957年1981年对于中国农村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年份:1957年,农村合作化运动已至高超,参加合作社的农户已在96%以上,但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农户推出合作社的现象。1981年,中央正是承认了争论30年的包产到户的合法性。费先生以一个社会学家敏感和洞察力,再次对当时江村的情况进行了
《中国》以介绍中国的基本情况为主,向外国读者展示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现状与发展变化。此次改版,在2013年的基础上,继续避免使用过多的动态经济数据,着重反映相对稳定的文化形态、经济状态、体制情况等。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中国2014》将沿用往年版本的基本定位:以简明的笔法,介绍关于中国的基本、重要内容,在风格上力求大方典雅。同时将有如下变化:(1)调整体例,重新划分篇章,力求更为清晰明了。(2)根据*进展增设关于新情况、新重点的介绍。(3)图片求精,数量适当减少。(4)更新数据。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她拥有长城、秦兵马俑、故宫、苏州园林等世界遗产,大教育家孔子、《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等古代名人也为世人熟知。 1949年天安门城楼的开国大典,距今已经6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大胆尝试,使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国完成了从沉寂到崛起的蜕变,人们开始不仅关注古老的中国文明,也更加关注她的今天和明天。 《中国》作为读者了解中国的入门读物,以介绍中国的基本情况为主,向读者展示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现状与发展变化。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国际往来、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科技与教育、文化交流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动态,以帮助读者全面深入地认知中国。
《中国》以介绍中国的基本情况为主,向外国读者展示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现状与发展变化。此次改版,在2013年的基础上,继续避免使用过多的动态经济数据,着重反映相对稳定的文化形态、经济状态、体制情况等。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中国2014》将沿用往年版本的基本定位:以简明的笔法,介绍关于中国的基本、重要内容,在风格上力求大方典雅。同时将有如下变化:(1)调整体例,重新划分篇章,力求更为清晰明了。(2)根据*进展增设关于新情况、新重点的介绍。(3)图片求精,数量适当减少。(4)更新数据。
On paper, China's bullish GDP, whichhas propelled its national economy into the world's number twospot, would seem a runaway success. However,entrenched economic andpolitical structures rooted in decades of planned economics areproving difficult to shift, making China's vast national wealth allbut impossible to spread more evenly.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英文版 120年纪念版)》提出了基本经济区这样一个重要的概念,这对了解中国经济史是大有裨益的。通过对灌溉与防洪工程以及运渠建设的历史研究,去探求基本经济区的发展,就能看出基本经济区作为控制附属地区的一种工具和作为政治斗争的一种武器所起到的作用,就能阐明基本经济区是如何转移的,就能揭示基本经济区同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问题的重要关系,因而也就在这一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经济发展史中的一个方面,给予了一种具体的同时又具有历史表述的分析。总的说来,《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英文版 120年纪念版)》的宗旨并不是对中国历史赋予新的解释。然而,如果基本经济区的概念,被证明有助于解决中国历史中基本问题之一的话,那它就不会不对中国历史发展全过程的理解与阐释产生影响。为了把
本书为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用英文发表的人类学文章的结集。作为国际人类学界的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者,费孝通先生与其前辈的人类学者相比,他不再像西方学者那样主要研究被殖民地地区的民族和文化,他的研究对象是本国的人民和文化。与前者与被研究对象是隔膜的关系不同,费先生从事人类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改善人民的生活,人类学学者不再是本土文化资源的掠夺者,而是为被研究对象服务的。他非常具有洞见地提出,建立一门为人民服务的人类学。本书发表的时间正是中国刚刚走出浩劫,社会经济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也是中国社会人类学重建的重要时期,因此本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商务印书馆自1897年始创,以 昌明教育,开启民智 为宗旨,于建馆翌年便出版了《马氏文通》,这部学术经典既是中国学术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也开启了商务印书馆百年学术出版的序幕。 其后,商务印书馆一直与中华现代学术相伴而行,出版了大批具有鲜明原创精神并富于学术建树的经典著作,诸多开山之著、奠基之作都是在本馆首次问世。这些学术经典的出版,使本馆得以**现代学术发展,激动社会思想潮流,参与民族新文化的构筑,也分享中国学界的历史荣光。 1949年以后,本馆虽以适译世界学术名著、编纂中外辞书为侧重,但原创学术著作的出版从未止步。2009年起,我馆陆续出版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全面整理中华现代学术成果,深入探寻现代中国的百年学脉。 丛书收录上自晚清下至1980年代末中国原创学术名著(包括外文著作),以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收录晚清以迄20世纪80年代末,为中华学人所著,成就斐然、泽被学林之学术著作。入选著作以名著为主,酌量选录名篇合集。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入选著作内容、编次一仍其旧,唯各书卷首冠以作者照片、手迹等。卷末附作者学术年表和题解文章,诚邀专家学者撰写而成,意在介绍作者学术成就,著作成书背景、学术价值及版本流变等情况。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入选著作率以原刊或作者修订、校阅本为底本,参校他本,正其讹误。前人引书,时有省略更改,倘不失原意,则不以原书文字改动引文;如确需校改,则出脚注说明版本依据,以 编者注 或 校者注 形式说明。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作者自有其文字风格,各时代均有其语言习惯,故不按现行用法、写法及表现手法改动原文;原书专名(人名、地名、术语
本书围绕着“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等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宗旨,以大量成功、精彩、生动的案例,向世界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从胜利走向胜利,特别是在当前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如何冲破改革面临的重重阻力,更好地解决好民心、民意、民情、民生、民主等问题,这些问题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严峻而重大的时代课题和历史使命,也是对西方社会存在的诸多疑虑给予的解释和回答。本书更加注重趣味性、故事性、可读性,努力吸引一批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理论不太了解的西方读者人来阅读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