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今的中国文学外译作品及其代表性译者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其中包括8位中外译者:英国汉学家译者艾克顿、霍克思,美国汉学家陶忘机,外国专家艾黎,中国译者林语堂、熊式一、张爱玲和孔慧怡。从翻译实践、翻译研究等多个方面,揭示了八位译者不同的翻译思想、翻译策略、翻译能力等情况,探讨了翻译中国文学作品时译者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深入研究这些译者的翻译作品,对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提高译者对中国文学的翻译能力有着较高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本书从林语堂作家、译者、文化使者三位合一的身份出发,以林语堂的文学观、文化观为切入点,分析了二者在翻译实践中对其翻译思想形成及策略制定的影响。这一研究从宏观的角度对林语堂宏阔的、多重维度的翻译活动进行了深入、整体的把握,从而对林语堂的翻译研究进行了有益的补充。此外,本书考察了林语堂基于中西文化融合观之上的跨文化翻译思想翻译实践,分析其现代意义,揭示其对当前中国典籍英译工作的启示。
《外语教学方法与流派》在简要介绍每一种方法流派及其相关理论的同时,通过案例解析和对话交流等手段,引导教师多维度深层次地思考与每一种外语教学流派和方法相关的问题。每章着重介绍一种方法或流派,其编写结构基本上作如下安排:方法概述;典型课堂;案例解析;理论链接;对话交流。
《英汉对比研究(增订本)》分上下两篇:“英汉语言文化”与“中西思维方式”。上篇首先论述英汉对比研究的重要性、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英汉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英汉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进而挑选十对带有普遍意义的英汉语言文化专题,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逐题进行对比分析。所讨论的内容涉及英汉的语法特征、修辞手段、表现方法、文体风格、翻译技巧、写作技巧、思维方式以及相关社会文化因素。下篇首先论述思维方式的定义、类型、思维方式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进而挑选十对中西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逐对进行对比分析,并概括这十对特征之间的互相联系。《英汉对比研究(增订本)》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论述与实例并茂,学术性与实用性并重,对高等院校英语师生、英汉语研究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闪耀着智慧光华的珍品——一组出自20世纪三四十年代浙江大学外文系教授的传世之作,内容涉及中西文化、文学评论、文学中的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研究、语言学中的词汇学、语法法学和词典学。这些论文极上下古今、中西之功,且洋溢着一股人格力量。作者们无论在做什么专题研究,始终的思考是与非、真与伪、善与恶、正与误、进与退、益与害的根本问题,始终坚持他们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信念。
由金立鑫编著的《什么是语言类型学》以问答的彤式,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语言类烈学的研究所史,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研究范嘲、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其他语畜学研究的关系等。《什么是语言类型学》既有对语言类型学宏观的规律性、概念性描述,又有语言类型学中微观的具有重要代表意义的个案研究。全书语言流畅通俗,内容深入浅出,分析精辟入里,是一部了解语言类型学的好的入门“教材”。
◆探索 -控 -粉 秒- -holic Mc- -safe 等英汉语词缀的演变 ◆语料库大量实例演示词缀诞生的奥秘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指导语言测试开发与使用的框架。全书分三部分,部分重点呈现语言测试开发与使用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详细描述如何在语言测试开发的起始阶段构建“测试使用论证”框架;第三部分深入剖析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开发和使用语言测试。
性别研究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致思方式,它关注性别气质的生成和表征、性别角色的分工与机制以及性别身份的建构与认同。性别既是生命体的生理存在方式,同时也是社会和文化建构的结果。性别既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又与人类群体间的交往息息相关。 本书包含五章,章辨析了性别的基本定义和学术论争;第二章论述了性别研究分支——女性主义、男性研究、酷儿理论——的渊源与流变;第三章对“阁楼上的疯女人”等三个经典性别研究案例进行了评析;第四章展示了“辛西娅·欧芝克小说中女性的知识主体性”等三则原创性别研究案例;第五章对外性别研究现状进行了反思和展望,提出了性别研究的本土化对策和多元研究视点。
This collectioof essays and reflections starts from aanalysis of the purposes of foreiglanguage teaching and argues that these should include educational objectives which are ultimately similar to those of educatiofor citizenship. It does so by a journey through reflections owhat is possible and desirable ithe classroom and how language teaching has a specific role ieducatiosystems which have long had, and oftestill have, the purpose of encouraging young people to identify with the natiostate. Foreiglanguage educatiocabreak through this framework to introduce a critical internationalism. Ia 'globalised' and 'internationalised' world, the importance of identificatiowith people beyond the national borders is crucial. Combined with educatiofor citizenship, foreiglanguage educatiocaoffer aeducatiofor 'intercultural citizenship'.
本书以一部公认的翻译文学经典为突破点,对翻译文学的本体研究加以思考,对翻译文学的特有品格做出界定。在东、西两位大家之间探讨翻译文学经典的形成与影响的诸多要素;以科学的思辨,对我国传统的翻译研究领域进行突破,把翻译活动的静态结果的动态传播过程,纳入翻译研究的范围;在描述性梳理的基础上展开探索性的思考,力求把实证与创新紧密结合;针对翻译理论中的重要问题和热点问题以及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做出及时回应,增添了本书的学术价值。(本书的基础是2008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