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四章。第一章概述大语言模型的内涵及其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的应用思路,并阐述了提示工程的总体原则。第二章和第三章通过案例讲解大语言模型的具体应用。其中外语教学方面的应用包括词汇教学、语法教学、听力教学、口语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翻译教学、词典编纂等;外语研究方面的应用涵盖文献阅读与评述、量化数据采集与分析、质性数据采集与分析、语言表达与润色等。第四章论述了大语言模型应用的挑战与机遇。
全书共分为六章,主要涵盖了早期经验主义、阐释学派、语言学转向时期、文化转向时期和当前大数据技术与认知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的翻译理论研究。章选取了西塞罗、昆体良、小普林尼、哲罗姆和奥古斯丁等代表性译者的思想展开讨论。第二章分别介绍了14 19世纪不同时代背景下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代表性译者及其翻译理论。
《从 翻译世界 到 翻译中国 》收录了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自2004年以来在国内外会议上的发言、学术讲座的精选内容,国内外刊发的部分论文和专访以及少量序言、书评和随笔,其中有不少文章为首次发表。文集以前瞻性、指导性、概览性文章为主,包含大量具体案例和相关统计数据,系统论述了对外翻译工作对国际传播的重要作用与影响,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传播和翻译事业发展进步的见证与呈现。
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的挑战,外语教育界要认真考虑我们培养的外语人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本书重点探讨语言学习者多元能力的特点,以及我国外语专业本科生应具备的多元能力。 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部分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探讨我国外语专业的发展现状。第二部分探讨外语专业本科生应该具备的多元能力结构。第三部分研究多元能力适用的各种理论模式。第四部分探讨外语专业本科生多元能力总体的培养模式与选择程序。第五部分介绍教学实践,并对全书进行了总结。 本书理论架构扎实,指导性强,对高校外语教师、外语教学研究者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第二版)》分绪论、研究方法、论文写作三个部分,全书共14个章节。研究方法部分包括:提出研究问题、阅读文献、选择研究设计、问卷调查、实验研究、个案研究、定量数据分析和定性数据分析等课题,系统性地讲解了如何批判性阅读专业文献、如何筛选有价值的课题、如何选择正确的研究方法、如何进行研究方案设计、如何处理和解读实验数据、以及如何撰写论文等。本书行文流畅、条理清晰、概念明确、可读性和可操作性强,能够为应用语言学方向的研究生和研究人员提供系统的帮助。
欢迎开启轻松而充实的批判性思维之旅! 本书将带领大家理解思维规则、训练思维能力、规范思维过程,进而合理判断、明智行动。 全书共分十二章,作者以日常生活为素材,详解论证方法,剖析思维谬误,详谈思考、演讲与写作,并讨论道德、法律与美学领域的思辨,还提供了丰富的习题,帮助读者一举掌握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和应用。
希利斯 米勒是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生前专研维多利亚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与保罗 德曼、雅克 德里达和杰弗里 哈特曼等人构成解构主义耶鲁学派,被誉为20世纪北美为重要的文学批评家。本书为其 共同体 专著之一 Communities in Fiction的忠实译本,也是国内首译。本书是一部饱含着伦理诉求的批评实例,开篇首先介绍了共同体的理论,随后用大量篇幅分别细读特罗洛普、哈代、康拉德、伍尔夫、品钦和塞万提斯的代表性小说,逐一分析了它们对共同体的书写。
在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猛,翻译技术日新月异,给当前的翻译教育和翻译实践带来了空前的影响。国内外围绕翻译技术的研究日益增多,翻译技术已成为翻译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书以翻译技术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翻译技术的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为翻译学引入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对象,丰富和拓展了翻译研究的本体范畴。 全书内容共六章。第一章概述了翻译技术的概念、分类、属性、研究意义等;第二章介绍了翻译技术的演变与发展;第三章梳理了国内外翻译技术研究现状,对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及路径等进行了探讨;第四章探讨翻译技术的作用机制,并结合当前主流的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模式进行了个案分析和研究;第五章聚焦翻译技术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包括翻译技术使用主体的变化、翻译技术带来翻
《翻译学概论》由 绪论 和14章构成,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描述与解释并重、国外与国内互补等原则,引导学生系统了解翻译学的学科性质与定位,及其研究领域、程序和规范等基本范畴,把握翻译研究的发展历程、当前热点和未来趋势。
这是一本介绍辩论的英文教材,作者均为来自中美两国从事辩论研究和教学的大学教师。本书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和训练,增强思辨及表达能力,不仅将学习者塑造成本国优秀公民,更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全球公民、思辨精英。本教材深入浅出,从各方面全面介绍了辩论,并辅以大量辩论实例支撑理论,生动直观,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社会语言学引论》的第七版,在形式和内容上较前几版都有了较为全面的更新,反映了社会语言学领域新近的发展情况。作者不仅重新编排了内容,而且更加注重采用当下较为普遍使用的术语和概念,讲述也深入浅出。此外,书中丰富的参考文献、网上学习资源以及研究案例,也为读者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是学生、教师和研究者学习社会语言学的一本好参考书。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哲学卷(中英对照)》以学生和教师等群体为读者对象,为其研读、理解和翻译中华思想文化相关内容提供准确权威、正本清源的参考。全书收录322条哲学类中华传统思想文化核心词,按中文条目拼音排序以便于查找,并附有多种索引以满足不同需求。这些术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和民族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国核心价值,编写者用易于口头表达、交流的简练语言客观准确地予以诠释,目的是在政府机构、社会组织、传播媒体等对外交往活动中,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国情、历史和文化。《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哲学卷(中英对照)》一书是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 (以下简称 工程 )的成果之一。 工程 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建立了由*、国家语委作为召集单位,中央编译局、中国外文局、外交部、民政部、
韵律语法是关于语法系统中不同子系统(层面)跟音系层面交互作用的语言学理论。本书围绕韵律语法理论及其在语言分析中的运用,勾勒相关研究路径的操作思想及其发展脉络,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全书共八章。第一至三章介绍和评述当代西方生成音系学中的节律音系学、韵律构词学和韵律音系学等理论,展现从事韵律语法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第四至七章主要回顾和评析汉语韵律语法研究中所涉及的关键问题和解决策略。第八章为韵律语法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本书理论阐述详尽、实例介绍清晰,兼具学术性、操作性和引领性,对外语学科和中文学科的语言学研究生、教师及研究者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尤其适合从事语音学、音系学研究的学者阅读,也可供从事构词学、句法学和语义学研究以及对节律、韵律等语言现象感兴
在网络和大数据时代,大规模语料库的出现和对各种语言数据分析的需求使语料库和统计学方法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的趋势愈加明显。本书旨在探讨语料库、文体统计学和数据分析方法在翻译学、文学、语言学等人文社科领域的应用及前景。全书共七章。*章概述了语料库文体统计学的产生、发展和应用领域;第二章梳理了语料库文体统计学的基本方法体系;第三至七章分别详细阐述了在作者辨别、文学文体学、翻译学、刑侦语言学和数据挖掘等领域,如何使用语料库文体统计学进行研究,并结合经典或前沿的案例,对研究设计与选题进行了解读与分析。本书理论、方法与应用兼顾,具有学术性、前沿性和引领性,可作为语料库文体统计学的参考书,也适合翻译学、文学、语言学等领域使用量化方法进行研究的硕博研究生、教师及研究者借鉴。
全书共分八章。*、二章综述双语语料库的性质、特征以及平行语料库的主要类型和结构;第三、四章探讨平行语料库研制的主要方法、工具和平行语料检索;第五章讨论检索数据的统计分析;第六章聚焦平行语料的跨平台应用;第七章介绍专用翻译语料库的设计和创建;第八章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双语语料数据在翻译研究、对比语言研究和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第九章指出当前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词汇语义既是语义学研究的焦点,也是语用学研究的重心。本书力图描述词汇语义研究的全貌,梳理该领域的发展脉络和主要方法研究,并深度探究相关重要议题。全书共分八章。*章和第二章论述词汇语义研究的必然性、重要性及其理论发展的演进历程。第三至五章分别阐述结构主义语言学时期、生成语言学时期和认知语言学时期关于词汇语义研究的诸种方法。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探讨语境中的词汇语义问题和词汇及词汇语义的心理研究这两大重要议题。第八章概述词汇语义研究的难点,并展望词汇语义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本书兼具学术性、前沿性和引领性,对外语学科语言学和汉语语言研究领域的研究者、硕博研究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为词汇和词汇语义教学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引,尤其对有志于从事词汇语义学、词汇学和语义学研究的学者具有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历史卷(中英对照)》以学生和教师等群体为读者对象,为其研读、理解和翻译中华思想文化相关内容提供准确权威、正本清源的参考。全书收录310条历史类中华传统思想文化核心词,按中文条目拼音排序以便于查找,并附有多种索引以满足不同需求。这些术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和民族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国核心价值,编写者用易于口头表达、交流的简练语言客观准确地予以诠释,目的是在政府机构、社会组织、传播媒体等对外交往活动中,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国情、历史和文化。本书是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 (以下简称 工程 )的成果之一。 工程 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建立了由*、国家语委作为召集单位,中央编译局、中国外文局、外交部、民政部、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务院新闻办、
《牛津西方艺术史》系列共五册,涵盖了从古典时期到当代两千七百多年的视觉艺术演变历程,是理解西方艺术发展史的权威之作。该系列采用独特的模块化结构,结合了前沿的学术研究和创新的设计,为读者提供了一次引人入胜的 视觉之旅 。 《牛津西方艺术史:视觉艺术的初创(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是《牛津西方艺术史》系列中的一本。本册探索了从基督教艺术萌芽(罗马帝国东西分裂前的最后阶段)到罗马之劫(1527年)这一漫长时期的艺术发展历程。雕塑和绘画依然是此时艺术表达的主要形式,本册还重点论述了祭坛装饰、泥金装饰手抄本、彩色玻璃和神圣艺术。此外,还探讨了世俗艺术的逐渐崛起,以及强调了版画在艺术作品普及中的关键作用。
近二三十年来,叙事学研究渐渐成为一个关注度越来越高的研究领域,在国际学界和国内学界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国际学界的经典性著作或者时效性比较强的研究成果对于国内学界具有不错的启发意义。鉴于国内对叙事学研究感兴趣的学者和在校师生并非人人语言过关,并且有条件和精力订阅国际相关期刊、研读国际重要著作、出席相关国际会议,为国内学界打造了解国际学界动态的便利渠道格外重要。引进和翻译国外原版著作并在国内出版的意义正在于此。目前国内学界有影响力的叙事学方面的论著不多,本书隶属的 当代西方叙事学前沿理论的翻译与研究 丛书一定意义上也可起到填补空白的作用,有较高的出版价值。 阿尔贝、尼尔森、理查森主编的《非自然叙事诗学》(2013)由10篇论文组成,具有三个鲜明特点:1. 基础性和综合性。2. 前沿性和全面性。3. 权威
本书讨论语篇分析,共辑录文章二十篇(每篇为一章),分为四个部分。*部分讨论语篇分析的理论问题,先从语义维度和结构层次上考察语篇结构,后着眼于语篇理解,讨论了语篇单位的层次和信息单位的构成。第二部分探讨如何分析叙事语篇,包括叙事语篇如何体现语境,如何取得衔接和连贯,并从语篇理解的角度探讨了语境线索和语句结构型式化的作用。第三部分研究语法和语篇的关系,即探讨语法如何体现语义,语篇对语法有什么要求,以及语法成分(如名词词组和动词词组)具有怎样的语篇功能,特殊语言单位(如辅句和Yes/No)具有怎样独特的语篇功能。第四部分研究语篇与认知的关系,说明文学语篇如何体现概念隐喻,而隐喻又如何引导语篇形成,促进语篇连贯,从而表达主题。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引入系统功能语言学以来,我国功能语言学界对该理论进行了各方面的探讨,著述频出,但鲜有从同一理论视角同时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系统性研究的书籍。本套丛书每个主题都有两个分册,分别对英、汉语言进行描述,希望既有益于英语学界读者,又有益于汉语学界读者,也有益于从事两种语言对比研究的学者。 《汉语语篇分析》是《英语语篇分析》的姊妹篇,除了关注系统功能语言学领域的语篇分析研究之外,也对其他研究领域的语篇分析做了介绍,目的是呈现汉语语篇分析的全貌。 本书包含10章,分别对衔接、连贯、信息组织方式、语篇结构进行了描述和讨论,并阐述了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应用。为加深读者对章节内容的理解,每章的后都有练习题,书后提供了参考答案。 本书兼具知识性、规范性和
全书分六章,章从宏观层面讨论翻译史学研究的方法论;第二章审视西方翻译史学的缘起与发展进程;第三章介绍史学散论中的西方翻译史话;第四章叙述史学专论中的西方翻译史话;第五章探析西方翻译史学研究重点案例;第六章聚焦由西方翻译史学研究引发的译学思考。
本书是认知语言学领域的开山之作,由知名语言学家George Lakoff撰写。Lakoff从迪尔巴尔语中 女人 火 与 危险事物 共用同一个量词的现象出发,展开对人类语言和心智的探索,提出认知语言学的具身哲学观,开辟了语言研究的新视野。
词为语言之基,词汇探索为语言研究之始。本书主要聚焦英汉词汇形态对比及语义对比,旨在梳理英汉词汇对比研究的发展脉络,考察英语词汇和汉语词汇的特点,探索两种语言的共相与殊相。 全书共八章。*章概述英汉词汇对比研究的对象及意义。第二章回顾与评析相关研究。第三章介绍词汇对比常用的研究方法及本书所涉的语料库。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探讨英汉词汇形态对比和英汉词汇语义对比。第六章借助不同的语言学理论视角对英汉词汇进行对比分析。第七章展望英汉词汇对比研究的发展趋势。第八章总结全书,并提供选题建议。 本书兼具学术性、前沿性和引领性,不仅对词汇教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翻译理论与实践以及双语词典编纂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适合外国语言文学和中国语言文学领域的硕博研究生、教师及研究者作为研究参考,亦适合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