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莫生于德国曼海姆一个的音乐家庭,从很小起就生活在伦敦。童年时音乐基础打得非常结实,他跟克列门蒂(Clementi,1752~1832,意大利钢琴家)学钢琴,跟阿贝尔学作曲。次以钢琴家姿态登台演出时只有十岁。之后开始在欧洲大陆巡回演奏,作为一名钢琴家和钢琴教师,他的声誉卓著,令世界瞩目。 克拉莫的一生音乐活动频繁,他与海顿和贝多芬都有深厚的友谊,有几首奏鸣曲就是献给海顿的。他于1804年和1810年前后共出版了二套各42首钢琴练习曲,这二套共84首练习曲是专为现代钢琴弹奏技术训练而写的,这也是他最的代表作。因为当时的英国钢琴(即现代钢琴)制造时采用结实的金属片,比较以前采用木制机件的德国琴来,弹起来觉得沉重,键盘也陷得深,而其优点是音色比德国琴丰满、优美。因此需要在弹奏的触键技巧方面有专门的训练。正是由于这
在莫扎特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DV499)中(同样在KV413-415),让伴奏声部保持灵活正是作曲家本人的意图,这从1784年5月15日莫扎特写给他父亲的信中的有关叙述,也可以了解到同样的信息:“……降E大调协奏曲也许可以用四重奏的形式来演奏,也就是说不用木管乐器”。而在他自己的作品中则标注了:“2支双簧管、2支圆号(ad lib)”。 本首作品除了可用大型管弦乐队的表现力来演绎,也可以用带若干弦乐器的室内乐的形式演奏。按此观点,我们出版公司也出版了室内乐的版本,这样,以钢琴丰富了莫扎特的室内乐作品。 本册莫扎特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KV449)的钢琴缩谱基于马里乌斯·弗洛林休斯的原作版,该原作版包含在已出版的“新版莫扎特”之中(NMA,1975)。在本册用于两架钢琴的缩谱版中,独奏部分没有改编,因而与NMA的版本完全一致。钢琴缩谱部
在这部书的优雅的探索中,爱德华·罗特斯坦这个《纽约时代》的首席评论家,向我们展示了数学和音乐的内在生命,展示了它们是如何对我们起作用的,沉浸其中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和它们将会把我们引向何方。 当罗特斯坦在这个非同寻常的旅程中前进的时候,他向我们解释了数学是如何使空间具有意义的,音乐是怎样创造故事的,人们是如何研究数字的,旋律又是怎样发挥它的威力的。他探索了巴赫、贝多芬和肖邦的音乐作品;描述了数学之谜和拓扑学精巧的理论。罗特斯坦讨论“戈尔登矩形”,也讨论浪漫主义的发展;用修辞来歌颂希伯莱的,也赞美电话绳的摆动;既高歌数学中风格的重要,又吟颂现在还在争论的“高雅艺术”的本性。
《钢琴大师论钢琴演奏》汇集了钢琴演奏黄金时代的28位大师为一书,所涉及的主题包罗万象:从音乐到技巧,从音符到节奏,从胳膊到手腕,从生活习惯到精神紧张,从平时学习到公开演奏,都在大师们一篇篇的访记中娓娓道来。这些大师的名字许多是至今依然耳熟能详的,譬如拉赫玛尼诺夫、霍夫曼、帕德雷夫斯基、戈多夫斯基、布索尼、巴克豪斯等。
笙是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因其独特的发音和丰富的表现力,使得源远流传,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诗经》、《史记》对此均有记载。随着时代的发展,笙的演奏技艺和表现能力不断推陈出新,如今已形成现代民族音乐中独具魅力的一支艺苑奇葩,深受我国及世界人民喜爱。 长期以来,笙主要流传于民间,用于乐器的合奏、伴奏和戏曲的伴奏,在独奏艺术方面没有大的建树。1956年,我国的笙演奏家胡天泉大师创作并演奏了我国首表现新意的笙独奏曲《凤凰展翅》,将笙这一古老的伴奏乐器次以独奏形式推向舞台,从而确立了笙的独奏地位,开创了笙演奏艺术的新天地。
古筝是一件有着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民族弹拨乐器,其造型独特,音色优美,表现力丰富,受到越来越多音乐爱好者的喜爱,成为民族乐器中的佼佼者。古筝不仅擅长表现富有中国 民族特色的传统音乐,同时也能表现各种富有异域风情的现代音乐。随着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日益繁荣兴盛,每年参加音考的古筝学生人数不断攀升,居民族乐器之首,各类音乐艺术院校对古筝考生的录取人数也呈上升之势。 然而众多的考生在备战高考的过程中往往会碰到许多令自己困惑的问题,如:我目前的水平到底怎样?我应该如何选择考试曲目?我怎样才能较快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我适合报考哪一类学校?等等。编写这本书的目的,即是试图给考生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美教室·央美风格:素描人物》全面地对美术考生必须掌握的美术常识和绘画技法进行详尽分类,不留“考到学不到”的遗憾,书的内容通俗实用,将考生在学习中容易遇到的各个问题分点击破,针对性强,表述通俗,易于掌握,教真功夫、学真本事,不留“学到学不会”的遗憾。同时,书中所选用的范画作品,大部分从考取中央美术学院的考生作品中选取,此外还挑选了部分美术大师的作品,这些精品佳作风格不同、表现形式各异.在给人审美愉悦的同时.对考生高起点示范、高水平导向,引导他们追求卓越。不落俗套,不留“学会学不精”的遗憾。
《中老年歌曲改编的钢琴曲集(大字版)》主要内容包括:爱你在心口难开、爱在我心中、薄雪花、北国之春、别亦难、采红菱、初恋的地方、春之歌、但愿人长久、纺织姑娘、敢问路在何方、告诉你告诉我和故乡的亲人等。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郑土有长期以来潜心于民俗文化的研究,经常深入吴语地区乡间田野,足迹遍布江浙沪地区,寻访年逾古稀的乡村歌手,搜集久已失传的吴语山歌,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出了不懈的努力。本书是他对吴语叙事山歌研究成果的总结。本书从介绍吴语叙事山歌的起源入手,循着基发展轨迹、结合已发掘的30多首叙事山歌的介绍,展示了吴语叙事山歌的基本面貌。读者可以从中领略其独特的魅力。值得一提的是,对山歌演唱语境、风格、特点的挖掘是本书的亮点,填补了吴语叙事山歌研究的空白,是作者对民间文学研究的一大贡献。相信本书对民间文学爱好者及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地区中国文化研究者有的影响力。
维也纳原始出版社向来以出版性的依据作曲家手稿及次出版(俗称“原版”)的版本而著称,这种“净版本”(或称“原始版本”),即URTEXT,对每个细节做出详细而殷实的考证,对多种有据可查的最初来源进行比较分析,以最接近作曲家原始意图为其追求目标。因此,“维也纳原始版本”在世界音乐界享有盛誉,业已成为一切严肃的音乐学家、乐器演奏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研究音乐作品本来面貌的最可靠出发点。
全书共分12章,内容方面以时间为经,以人物、事实为纬进行叙述。从1711年大提琴传入中国开始写起,一直写到2008年大提琴在我国当下的发展。在讲述大提琴艺术在我国发展的同时,还记录了我国大提琴演奏家和大提琴音乐出版和乐器制作的情况。 《中国大提琴艺术发展史》是刘欣欣、刘学清兄妹二人耗时8年多的时间,在广泛搜集资料、采访当事人的基础上写作而成的。该书史料扎实、叙述完备,丁孚祥、李德伦、廖辅叔等五十余位音乐界及大提琴界专家、学者接受了作者的采访,并为该书写作提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