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阐释和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病因、病机、防治原则等。本教材的编写内容在上版的基础上作了适度调整:除更新了现代研究进展外.删除或降格了部分临床意义不大的内容,增添了对中医临床有指导意义或与后续课程相接轨的内容,如在五行学说中删除了以五行推断病情轻重的相关内容,降格五行胜复为阅读材料,增添了中土五行及其临床应用;在气的运动部分增添了脏腑之气升降运动的理论渊源和临床应用;在藏象中增添了五脏各精气阴阳的生理作用,作为阅读材料.以与后续课程中医诊断学接轨;在体质中增添了九种体质的判定标准为阅读材料,以利于临床应用等。
《外科学》第十轮规划教材在广泛征求和收集多数院校师生对《外科学》第9版教材意见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医学学科的新进展和诊疗技术的新进步,对全书每一章内容都进行了必要的修改,保证其逻辑关系合理,并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删减了一些不适应当代社会健康目标的内容,如 男性节育 ;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调整和整合。《外科学》第10版在文字上尽量做到简明得体,删繁求简,用词规范。例如, 杂交手术(hybrid operation) 这个名称不太合适,本书将其改为 复合手术 。
?妇产科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分支,是医学生的必修、主干课程。妇产科学是专门研究女性特有生理和病理的临床医学学科。全书共36章,100万字。根据妇产科学亚学科分类,总体按照产科学、妇科学、生殖内分泌学、生育规划顺序编排。产科学按产前、产时、产后顺序排列,在各个时段又按生理、病理排列,妇科学按照普通妇科、妇科肿瘤顺序排列。全书包括女性生殖系统解剖和生理,妊娠生理、诊断、并发症及合并症,产前检查和孕期保健,遗传咨询、产前筛查、诊断与胎儿手术,胎儿及其附属物异常,正常和异常分娩及分娩并发症,产褥期与产褥期疾病。妇科病史及检查,外阴色素减退性疾病,生殖器官及盆腔炎症性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女性生殖器官发育异常,盆底功能障碍性及 生殖器官损伤性疾病,生殖器官肿瘤,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生
作为医学本科生的重要教材,《内科学》自1979年第1版问世以来,随着社会和医学科学的发展,数次再版,为培养我国医学人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第10版《内科学》将全面总结近年来内科临床实践经验,精选教学内容,全书的总体框架按照内科各临床专科的分篇构架,坚持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重心的 三基 原则,突出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常见病、多发病等临床实用内容,体现新时代医学教育对本科生教材的要求。教材将汇集国内外众多资深医学专家的集体智慧,增补了当前内科学的最新发展和对疾病的最新认识。对各章节内容特别是常见疾病的诊疗,根据国际、国内最新指南和循证医学依据作出更新。
本教材共设十九章,第一至第八章为病理学总论, 研究和阐述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损伤的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肿瘤等基本病理变化,为各种不同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规律。第九至第十八章为病理学各论,研究和阐述因各器官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不同,同种疾病发生在不同器官时在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特点、转归以及相关临床表现和采取的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特殊规律。第十九章介绍了疾病的病理学诊断和研究方面的常用技术以及以形态学为基础的分子病理学技术的原理和进展。
教材从理论基础、基本理论、基本思维、基本方法构建中医诊断学课程的知识框架,目的是使学习者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概念、中医诊断的原理和原则;掌握望、闻、问、切四诊,以及八纲、病性、病位辨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思维和方法,熟悉医案与病历书写的内容、格式和要求。
本书内容包括常见症状、问诊的内容、方法与技巧,体格检查,实验诊断,辅助检查,病历书写,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临床常用诊断技术等内容。与上版相比,增加 阴道出血 睡眠障碍 等症状。 体格检查部分,增加电子血压计的使用。 淘汰陈旧或不再使用的实验诊断项目,更新或增加更重要更常用的检验内容。 全书凡是引用《指南》和《共识》的部分,均需要修订,引用最新版本,如血压和高血压标准。附录临床检验参考值部分进一步精简,保留精华。
在第9版基础上新增第十三章生长发育和衰老,确保教材内容覆盖生命全周期,并对多章内容进行更新、扩充和删减。比如肺通气部分新增人工通气的生理学原理和肺功能测定的新方法,第八章第六节清除率改为肾功能的评定并修改节内内容,新增 血糖的调节 综合介绍不同激素对血糖稳态的影响,新增 生长发育 综合介绍不同激素对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减少与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及神经解剖学的简单重复,弱化与临床医疗实践不太密切的分子机制及信号通路的介绍。书中的专业术语均依照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规范表述,保留经典适用的图表,更新新图表。
在第9版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前后章节概念,如胚胎学各论与第28章先天性畸形概述的部分概念前后统一;修改文字表述、表格数据存在的一些错误,精炼文字;提高图片质量,更新部分图片,优化正文与配图之间的相关性,如配图与正文关系的优化,调整配图数量、大小、位置等,修改部分图注、图标错误,增加部分手绘示意图与原图(电镜照片、实物图等)对照,更利于学生学习、理解;梳理各章小结,在写作风格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和统一。
第8版《医学免疫学》将主要讲解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内容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固有免疫应答的原理、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原理、免疫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原理、免疫学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全书分五篇二十章,分别归在不同的篇里。全书将以免疫应答为主线阐述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删除与免疫学基本原理不直接相关的部分内容。适当增加最新的免疫学进展,包括新冠病毒以及疫苗相关研究的内容。新版教材将更加注重以下几方面:1.结论性基本知识的描述做到更加地深入浅出,让初学者能够循序渐进地系统接受医学免疫学知识。2.适当将近年的进展有机融入新的教材。3.适当增加图解内容。4. 数字内容和纸质内容的有机融合。5. 基于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调研,对于基础免疫学理论的框架进行调整。
本书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四五 规划教材。本次编写是在上一版《方剂学(中医学专业)》的基础上修编。本教材是中医药院校各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总论,重点介绍方剂的起源与发展、方剂与治法、方剂的分类、方剂的剂型、方剂的煎服法、方剂的组方原则与变化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下篇各论,依据以法统方的原则,按功用将方剂分为解表剂、泻下剂等21章,共选方233首,附方181首。实用围绕纸质教材,增加数字化教材。通过大量图片、视频、PPT、动画、知识网络资源、案例分析、思考与练习、模拟测试题、知识拓展等,全方位、多角度再现课程内容,不仅极大的拓展了纸质教材的内容,而且可以随时更新内容
儿科学(第10版)教材更加注重增强教材实操性,突出儿科职业特色,强调个性化、差异化,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融入国内外发展新技术、新动态、新理论、重要科研成果,拓宽视野。主要内容为生长发育、儿童保健原则、 儿科疾病诊治原则、 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免疫性疾病、 风湿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造血系统疾病、神经肌肉系统疾病、 内分泌疾病、遗传性疾病、儿童急救等二十八个章节。
本教材总论系统地介绍了中药的基本理论;中药的性能是总论的核心,主要阐明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中药治病的机理,重点介绍中药药性理论的主要内容;中药的配伍,阐明中药配伍应用的目的、原则及药物 七情 的概念、中药配伍应用规律;用药禁忌,着重介绍配伍禁忌、证候用药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等概念及主要内容;用药剂量与用法,介绍剂量与疗效的关系,确定剂量的依据及中药煎服法等内容。
本教材由绪论、细菌学、病毒学、真菌学、人体微生物群和附录六部分组成,共计39章。其中,绪论主要围绕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医学微生物学学科研究范畴以及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进行介绍。细菌学、病毒学、真菌学和人体微生物群四部分单独成篇。每一篇又分为总论和各论。总论内容主要包括对应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生物学性状,病原微生物和宿主机体的相互关系以及特异性诊断和防治措施等方面的共同特点和原则,各论则具体介绍了与临床感染性疾病密切相关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及微生物群上述各方面的特点。附录则包括对重要病原微生物的归纳、基于器官系统的病原微生物总结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本书共分四篇27章,第一篇和第二篇主要反映生物化学的基本内容体系,第三篇主要反映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内容体系,第四篇是医学专题篇,主要反映和医学、疾病密切关系的主题。第一篇具体内容包括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包括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酶与酶促反应、核酸的结构与功能、糖蛋白和蛋白聚糖的结构与功能、水和无机元素、维生素六章;第二篇具体内容包括糖代谢、生物氧化、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代谢的整合与调节六章;第三篇具体内容包括真核基因与基因组、DNA的生物合成、RNA的生物合成、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基因表达调控、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DNA重组与重组DNA技术七章;第四篇具体内容包括分子医学进展及疾病相关基因研究、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肿瘤细胞的主要生化特征、DNA损伤与修复、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肝的生物
从决定细胞命运的最基本活动,即细胞增殖、分化和死亡角度解析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将这部分内容直接放置于第二章(疾病概论)之后 。调整第9版中的第十一章内容,增加细胞分化异常与疾病,并将细胞凋亡改为细胞死亡,调整第十章和十一章顺序。减少与细胞、生化等正常部分的重复,重点突出与疾病的关系。增加 衰老 一章。 原第4章名由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改为 酸碱平衡紊乱 。 第五章糖代谢紊乱、第六章脂代谢紊乱合并成一章 糖、脂代谢紊乱 与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结构上一致。心、肺、肝、肾、脑功能不全五章引入临床新的概念、发病机制和治疗原则(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本书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四五 规划教材。全书分总论、各论和附录三部分。总论介绍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范围、发展源流,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命名及其特点和辨证治疗方法。各论分八章,介绍六十多种常见病证,按肺系、心系、脑系、脾胃系、肝胆系、肾系、气血津液、肢体经络病证顺序排列。本书以概念、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等 三基 内容为重点,体现了教材的传承;基于临床实践,从知识综合、知识转化、知识运用角度设计临证备要、名医经验等部分;基于扩展学生视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设计文献摘要及数字化教材内容。
本次修订首先传承前版教材的精髓,全面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和问题;其次结合学科发展、临床发展和实际教学需要,在第9版的基础上,对内容编写进行总体安排,并进行一些更新。在绪论部分介绍局部解剖学的定义、地位、学习方法;人体分部、层次基本结构和概念;基本的解剖工具及其使用方法;解剖操作具体要求,并融入遗体和器官捐赠和缅怀大体老师的课程思政。第1~8章为本书的主体部分,将人体区分为头部、颈部、胸部、腹部、盆部和会阴、脊柱区、上肢和下肢八个局部区域。
全书分为三部分共二十三章,包括概述、14类神经系统疾病、内科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对标最新进展,更新既往内容,增加 神经心理 脑血管介入 等章节。增补临床相对高发病、既往罕见而目前常见的病种(如中枢神经系统毛霉菌和曲霉菌病、NMDAR脑炎LGl-1抗体相关脑炎GABAbR抗体相关脑炎、脂质沉积性肌病),更新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诊断技术、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进展。同时做到对标国际规范,更新疾病概念;引入3D虚拟仿真技术,优化神经解剖等图片。
生命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以及相关领域的新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新理论、新学说层见叠出,皮肤性病学正面临着极为活跃、极为丰富的外部知识体系。新版本科教材共两篇二十九章,收录100多种疾病,基本保持第9版规模,但字数较上版略有减少,对专业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合理化重组整合、内容更新和文字精炼,有效提升了教材质量和可视化效果。本轮教材修订过程中,系统梳理了中国皮肤性病学学科发展历史与现状,以期为学生提供更为清晰的学科发展脉络与前景。
本教材修订内容包括总论、传出神经药理学、中枢神经药理学、心血管系统药物、内脏系统药物、内分泌系统药物、化学治疗药物、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等内容。涵盖纸质教材、数字资源以及平台功能,采用 融合教材 编写方式进行。纸质教材继续保持 精、新 特色,紧跟医药学最新理论发展,增加了近5年已确证的新理论及新知识,紧密结合临床实际,汰除陈旧理论及药物,增加临床多发病、高发病的治疗药物介绍,贴合临床实际情况,简略介绍药物的研发过程、沿革,适度融入思政内容。
中医学(第10版)教材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导论、藏象学说、病因病机、四诊、辨证、防治原则与治法;中篇为:中药、方剂、针灸学基础;下篇为:内科常见病证、外科常见病证、妇科常见病证、儿科常见病证、骨伤常见病证、五官常见病证、肿瘤常见病证。借此可以概览中医学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方向,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认识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熟悉诊法、辨证、治则治法、中药与方剂、针灸学等中医学独特的诊疗手段;通过常见病证的理、法、方、药应用,掌握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
本教材包括绪论、颅颌面的生长发育,错合畸形的病因、分类、检查诊断,正畸治疗的生物机械原理、矫治器和矫治技术、错合畸形的早期矫治、常见错合畸形的矫治、成年人正畸治疗、种植体支抗在正畸临床的应用、正畸治疗中的口腔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保持,本教材*后一章为口腔正畸学实验教程,书后附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等内容。
本教材包括外科护理学和皮肤性病护理学的内容,以外科护理学的内容为主,均按照先总论后各论的顺序展开书写,外科护理学的各论按照人体解剖结构顺序,对相关外科疾病的护理进行介绍。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本科规划教材《外科护理学》是全国大部分护理院校选择学习的教材,也受到临床护士的喜爱。由于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2012年出版的第5版教材中的某些知识点已经陈旧,同时有部分读者反映上版教材在内容编排和文字书写上有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尽快修订,以适合目前临床和教学的需要。
绪论概述了针灸学的概念和特点,全面阐述了针灸学的发展史、对外传播和国际交流,归纳了针灸学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上篇经络腧穴,主要论述了经络腧穴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重点介绍了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和腧穴的定位、解剖、主治和操作等;中篇刺灸方法,主要介绍了常用针具、针灸体位等基本知识,强调了常规针灸治疗量和针灸施术注意事项,重点论述了以毫针、艾灸为主的各种针灸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要求等;下篇针灸治疗,主要论述了针灸治疗作用、原则和临床诊治特点、针灸治病特点、针灸处方等,重点介绍了各科常见病的针灸治疗,以适应临床需要;附篇介绍了针灸研究进展,解释了古代人体部位名称,以适于现代针灸的编写思路提纲挈领地介绍了子午流注针法和灵龟、飞腾八法,选录了针灸歌诀。书后附三张国家标准穴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