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友子魔法裁剪①~③》针对梭织面料的结构设计,讲解了如何用面料模拟雕塑,以平面制版的方式,通过叠加、堆砌、打结等加法设计以及减量、合并消除等减法的逆向思维,探索了服装结构在空间中的造型感,创造出漂亮的造型、波浪线和肌理效果。作者运用荷叶边边、橡筋抽褶、挺拔而准确的褶裥创造了充满活力和动感的服装造型。
走出电窑的烧成效果局限,让林赛·欧斯特里特(Lindsay Oesterritter)带领你去欣赏和品鉴更多简单易行的以木柴作为燃料的创意型烧成——柴烧、乐烧、坑烧、桶烧。针对那些经验丰富的制陶者及工作室,作者深入讲解、探索了柴窑的建造方法及其烧成方法。凭借多年制陶、烧成经验,以及向广大同行虚心求教,书中的内容堪称独一无二。“艺术家专栏”和“作品赏析”版块展示了柴烧及以木柴作为燃料的创意型烧成的多样性,以及由此所能获得的独特视觉效果。
《锦簇芳华:唐宋服饰与染织绣艺术史考》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其史学研究的价值:其一,将唐宋时期服饰与染织绣艺术作为“物质文明”的集中体现加以书写,呈现具有艺术史“物质化”书写的特质;其二,针对唐宋时期服饰与染织绣艺术的技艺(工艺)特征与特点作有深度的史学探讨,揭示其作为唐宋艺术史精华象征的史学探究的重要意义;其三,透过对唐宋时期服饰与染织绣艺术史的考察,重点在于从还原这多项艺术的历史原貌,将我国古代物质文明与文化艺术发展面貌贯穿起来加以论述,提升对服饰与染织绣艺术史研究价值的认识。本书作为艺术史考察,抑或是艺术与工艺史结合考察,都将是对这一史学研究领域的创新探索,也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书是《中国博物馆馆藏民族服饰文物研究》(6卷本)中的其中一卷《土家族卷》,本卷从全国众多民族类博物馆中,选取土家族丰富的服饰文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民族学、人类学、博物馆学和文献学的角度切入,分为四个板块进行专题研究,分别是“土家族服饰的前世今生”“土家族服饰图纹的美学解析”“土家族织锦的工艺美学”和“传统与现代的薪火相传”。
著名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花费近50年心血撰著的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通过丰富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和大量的东西方比较研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内容涉及哲学、历史、科学思想、数、理、化、天、地、生、农、医及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本书是这部巨著的第五卷第十二分册,内容包括:中国古代陶瓷技术研究的基础及准备,黏土、窑炉、制造方法和工艺、釉、颜料和釉上彩料及饰金,中国陶瓷技术向世界的传播及其在世界陶瓷技术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等。 本书可供科学技术史和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爱好者,以及对中国古代史和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本书通过文献资料与田野考察资料的对照,详细阐述了我国湖南、广西、贵州等不同地区的侗族服饰历史发展脉络,分析了西南侗族服饰的分流、变迁及其结构特征、材料技艺、饰品种类、穿戴风俗等,阐释了侗族服饰中的母性文化不仅由古老的蚕虫文化、母系氏族文化等组成,也集合了百越部落中相邻支系的文化习俗以及中原地区的汉族服饰礼仪文化特征等。 全书图文并茂,内容翔实,图片丰富精美,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价值,不仅适合高等院校服装专业师生学习,也可供服装从业人员、研究者参考使用。
本书是全面研究蒙古族服饰文化史的学术著作。全书将蒙古族服饰的发展过程分为大蒙古国时期、元代、明代蒙古时期以及清代几个历史阶段,以史料、考古资料、壁画、文物等文字、图像和服饰实物为基础,用以图证史和图、史、物互证的手段阐明蒙古族服饰文化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丰富内容、文化底蕴、民族审美与时代精神。从文化的角度对蒙古族服饰的款式种类、结构特征、装饰图案、服饰材料、制作技艺等问题进行深人探讨,从而揭示蒙古族服饰发展与演变过程的实质内涵。 本书适宜相关研究者、蒙古族服饰爱好者及高校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本书系统论述了中国印刷技术史,介绍了从文字的创造、发展到造纸技术的发明、发展再到印刷技术的出现、发展的清晰脉络,涵盖造纸、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版画等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其对印刷术本身所产生的影响;系统性地论述了中国发明印刷技术以来对周边国家和对世界文化的重要影响。本书不仅是一部印刷史,也是一部文明史的缩本。通过了解印刷史,可以了解印刷技术与社会经济、典章制度、学术、艺术和文化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其在推动社会文明发展中起到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国食物成分表 第1册 标准版 第6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编著营养学参考书全新版!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本书修订基于《中国食物成分表(2009)》与《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的合并、修订、更新及补充。吸收发展与进步成果,努力反映新的观点和概念。在食物分类、成分命名、数据表达等方面与专业发展同步,并尽量与靠前组织INFOODS的规范和标准相一致。为我国营养科学研究、营养调查、疾病与膳食研究及推动全民健康提供有力支撑。适合在营养学、流行病学、临床医学、食品行业及相关领域工作的科研人员使用,也可供大众读者阅读参考。 《中国食物成分表 第2册 标准版 第6版》 《中国食物成分表(标准版 第6版 第2册)》是在第5版《中国食物成分表》的基础上修订、更新及增补而成的,是一本以食物数据为主的图书。
《调饮茶理论与实践》分为三部分,对调饮茶的调配原则和价值表达做出科学梳理,系统分析了全国不同品类的调饮茶企业生产情况以及消费者对调饮茶的认知与购买状况。第一部分为理论与产业部分,梳理了学者们对调饮茶的相关研究,合理、科学界定调饮茶的概念,分析其内涵,研究调饮方式的演进过程,指出了现阶段我国调饮茶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第二部分为市场与消费行为部分,在阐述全球茶饮料市场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分析我国不同类型消费市场的发展现状以及消费特征,并通过二元逻辑回归实证分析以及区间设限回归分析研究消费者对调饮茶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为实证案例部分,按照调饮茶的分类,从原料选择、器具搭配、调配比例等诸多方面进行详细解读,并且配有操作演示视频。 《调饮茶理论与实践》除可作为新职业“调饮师”培训
本书是曹庆励对于修造艺术及”手艺人”内涵的深刻思考。全书拆解”手””艺””人”三个字,通过”艺-器物””手-工艺””人-生命感”三个章节,阐述作者对于工匠精神、艺术态度与东方审美的观点态度。作者认为,艺术是生长与沉静,而蓬勃这激情的流,在机械化大生产的时代,手艺人更在自足于灵性,也须在艺术的方向上行走得更远。本书即是作者的艺术创作观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的自我表达。对残损器物再创作,让其重获新的美感,成为艺术品,是对曹庆励”修造”工作的简单概括。”修”即修复,让器物恢复原有实用功能,”造”即创造,对修复后的器物赋予新的美感,虽为人工雕琢,却与原器物和谐自然,浑然天成。本书还收录了曹庆励修造作品的百余张摄影,整体风格和细节特写全面展示,由曹庆励老师的学生、独立摄影人周昂(乌鸦酱)特别拍
本书围绕葡萄酒酿造的全链条,系统的介绍了葡萄酒基本知识,主要酿酒葡萄品种、葡萄果实质量、葡萄园风土,葡萄酒酿造关键技术及操作,葡萄酒陈酿管理,葡萄酒质量评价,葡萄酒储存、品鉴、餐酒搭配,白兰地酿造,中国及世界葡萄产区、葡萄酒庄园建设和相关规模,中国葡萄酒产区和公司等。本书可供葡萄酒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人员,葡萄酒营销及推广、酒店服务及侍酒人员,葡萄酒产业相关人员,葡萄酒大专院校师生及葡萄酒爱好者阅读。
在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及2013年粮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资助下,作者开展了我国大宗谷物粮食平衡水分测定;建立了静态称重法粮食平衡水分测定法,完成我国谷物和油料及其加工品共计115份样品的吸附/解吸平衡水分数据测定;分析了每个粮种吸湿特性和很好水分吸附方程,并分析了安全储运水分及热力学参数吸附等热和解吸等热。尤其是利用CAE方程绘制了机械通风所需要的平衡绝对湿度曲线图和编写智能化通风软件。这为我国粮食干燥、储存期间通风调控中降低能耗和安全储藏有重要意义。同时,本书介绍粮食收获后干燥、流通及加工理论研究的新动向,反映了湿膨胀系数、水分扩散和传递、玻璃化转变温度、烘干性能及储粮真菌和储粮生态学研究的进展。
植物性食品的开发是现代食品工业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由于担心全球变暖及其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性影响,许多消费者正在饮食中选用更多植物性食品,另有些消费者出于道德和健康原因,去选择植物性饮食。针对这些需求,许多食品公司正在开发乳制品、鸡蛋、肉类和海鲜产品等动物食品的类似物,但是,动物性食品结构和成分的复杂性使得这个过程极具挑战。未来植物基食品:设计、生产和性能介绍了植物性食品设计、生产与应用背后的科学技术。书中包含对食品成分、加工操作、营养、质量属性和特定植物性食品类别(如牛奶和奶制品、鸡蛋和蛋制品、肉类以及海鲜产品)的综述,还提供了创造下一代更健康、更可持续植物性食品替代品所需的基础知识。
中国丝绸历史悠久,丝绸纹样特色鲜明且寓意丰富。本书以中国丝绸博物馆馆藏文物为依托,精选历代馆藏文物70余件,通过天国幻境、大唐盛世、自然百景、吉祥人间和文明新装五个篇章展示中国丝绸的发展历程以及当代设计师的继承和创新设计。 全书以高清实物图的形式展示文物原貌,对文物纹样的历史、特点及寓意进行解读,向读者展示中国丝绸的魅力,让读者了解经典纹样在丝绸服饰中的应用及中国丝绸文化和服饰文化。 希望本书能为丝绸文化爱好者、纺织服装从业者和纹样设计师提供参考资料。
本书以染色图鉴和染色技法为重点,内容包括四季典型染料与色系,染料植物种类与性质,草木染基础知识,基本染色方法,典型染色方法,代表性染料植物栽培技术及日本传统色复原研究成果等。同时,通过配以大量染色色样,详细介绍染料取材和色素萃取,用料配比和染色工序,媒染剂种类和显色特征,展现日本精湛的草木染技艺。全书图文并茂,内容具体而翔实,对我国草木染研究和开发应用,具有很好的参考借鉴价值,对高等院校染织服装专业的草木染实践教学,也具有规范化的指导示范作用。
本书首先对卤素、磷系、氮系阻燃剂的品种、性能和应用进行介绍;然后对无卤阻燃技术、催化阻燃技术、协同阻燃技术、抑烟阻燃技术、纳米阻燃技术以及新型阻燃技术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也对不同聚合物实际应用中的阻燃技术进行举例。实用性、参考性强。 本书可供从事阻燃剂、阻燃材料研究和生产的技术人员参考。
全书共四章,第一章是咖啡学基础知识,旨在向应没有咖时学知识的读者解释书中出现的诸如咖啡豆种,生豆的加工处理之类的专有名词,回顾咖啡学的发展历程。第二章回顾了中国咖啡,尤其是云南咖时的种植史,从云南咖的感官品质,产业数据及产业存在的问题等角度向读者介经云南咖啡时产业的现状。第三章是云南加时产区地图,以产区地图的形式向读者介绍了音耳、临沧、保山等云南大加啡生产区的情况。第四章以纪实的形式记录了作者在走访云南产区的过程中发现的优秀咖啡庄园代表及人物事迹,从微观层面刻画了云南咖啡产业中的细节。
本书分为总报告篇、分报告篇、产业链报告篇、专题篇、大事记篇五部分。 总报告篇主要是2021~2022年中国服装行业经济运行发展报告;分报告篇包括2021~2022年中国服装消费市场发展报告、2021~2022年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对外贸易发展报告、2021~2022年中国服装电子商务发展报告、2021~2022年中国服装行业资本市场报告、2021~2022年中国消费趋势报告、2021~2022年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发展报告、2021~2022年中国服装行业科技创新白皮书(精简版);产业链报告篇收录了2021~2022年中国棉纺织行业发展报告、2021~2022年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发布报告、2021~2022年中国纺织面料流行趋势报告、2021~2022年中国服装印花行业发展报告、2021~2022年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经济运行报告、2021~2022年中国缝制机械行业经济运行报告;专题篇收录了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现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服饰文化,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那些存在于中国少数民族生活习俗中久远的生存现象和历史文化一直流传到近现代,在 20世纪80~90年代还能见到。《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 概论》以民族田野考察笔记为写作基础,以书中表述内容为永久留存的记忆,图文并茂地展现出来,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 概论》对中国各民族的服饰特点、装饰形态、服装的类型、款式结构以及制作技艺进行了全面的展现和论述,同时也分析了民族服饰的文化价值、装饰功能以及色彩审美和图案内涵等文化特征。 在这些文化现象已经离我们远去的今天,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如何重新认识祖先留给我们的文明和文化遗产,如何重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智慧,如何保护和弘扬民族服
本书分为总报告篇、分报告篇、产业链报告篇、专题篇、观点篇、大事记篇及附录七部分。 总报告篇主要是2023—2024年中国服装行业经济运行发展报告,分报告篇包括2023—2024年中国服装消费市场发展报告、2023—2024年中国服装出口贸易分析报告、2023—2024年中国服装电商发展报告、2023—2024年中国服装行业资本市场报告、2023—2024年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发展报告、2023—2024年中国消费趋势报告,产业链报告篇收录了2023—2024年中国棉纺织行业运行报告、2023—2024年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发布报告、2023—2024年中国纺织面料流行趋势报告、2023—2024年中国服装印花行业发展报告、2023—2024年中国缝制机械行业经济运行报告,专题篇收录了坚定信心开拓奋进书写新型工业化的锦绣篇章、中国与“一带一路”服装产业链合作报告、服装行业数智化转型前沿技术展望、2023年中国纺织
本书分为总报告篇、分报告篇、产业链报告篇、专题篇、大事记篇及附录六部分。 总报告篇主要是2022~2023年中国服装行业经济运行发展报告;分报告篇包括2022~2023年中国服装消费市场发展报告、2022~2023年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对外贸易发展报告、2022~2023年中国服装电子商务发展报告、2022~2023年中国服装行业资本市场报告、2022~2023年中国消费趋势报告、2022~2023年中国服装行业科技创新发展报告;产业链报告篇收录了2022~2023年中国棉纺织行业发展报告、2022~2023年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发布报告、2022~2023年中国纺织面料流行趋势报告、2022~2023年中国服装印花行业发展报告、2022~2023年中国缝制机械行业经济运行报告;专题篇收录了坚定信心、稳中求进、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中国服装产业集群发展报告,2022年中国新汉服行业发展白皮书,“双碳”目标下,我
本书是系统学习木材美学属性和木材美学技术的专业书籍。全书共10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讲述木材美学属性,下篇介绍木材美学技术。 上篇分6章,分别为绪论、树木之美、红木之美、名木之美、木材宏观之美和木材微观之美。其中,第1章简单介绍人类生活、科学、艺术和文学等领域的木材之美,可让读者获得对木材美学的初步认识和兴趣:第2章讲述树木生长之美、形貌之美和功能之美;第3章讲述国标八类红木的树木形貌特征和木材识别要点,并从材质、器形和工艺上赏析各种红木制品之美;第4章介绍柚木、蛇纹木、檀香木、金丝楠木、沉香木、愈疮木、阴沉木和化石木八类名木的特征,并赏析这些名木的制品之美:第5章从树木的树皮、材表、木节、树瘤、树根、年轮、纹理和朽木八个方面来分析木材的宏观之美;第6章从木材导管、木材纤维、木材射线、
本书依托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以新时代丝绸艺术创新为研究对象,以新时代丝绸艺术创新概貌,新时代丝绸艺术创新分类、创新需求、创新原则及价值构成为中心进行论述,基于艺术学学科特性,把握新时代内涵,构建“新时代丝绸艺术创新”理论与实践体系。本书的核心内容是对新时代丝绸艺术创新概貌、创新分类、创新需求、创新原则以及价值构成的研究。在此基础上,针对新时代江苏丝绸艺术创新提出应用对策,探析新时代丝绸艺术创新路径。本书框架体系完整、行文流畅,可作为丝绸相关专业师生及丝绸行业从业者的参考工具书使用。
本专著是作者在各博物馆传世广绣精品图像的基础上,着重对18~20世纪初广绣精品进行的系统的梳理与建档,内容涵盖超过100件文物的名称、年代、收藏地点、尺寸、纹样说明等基本信息,提炼拥有有代表性的广绣图案,复原出200多个图案矢量图,从题材、构图、色彩、针法、材料及文化意涵等几大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并结合文献材料,进一步重构作品的制作历程,解码图案的形成机理,提炼广绣的创作规律,再现广绣的工艺之美。本专著丰富和补充了广绣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有利于地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实践,为学者、设计师、非遗传承人等提供了地方文化的视觉样本与灵感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