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希望通过对混凝土结构受力机理和性能的更全面认识去支持设计工作,希望能有助于结构设计人员增强其合理判断和解决设计工作中层出不穷难题的能力,使设计达到更高的质量。本书第一章为结构混凝土,主要介绍混凝土结构的各种受力类型和性能;第二章讲钢筋;第三章讲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及与其有关的一般性构造规定;第四章讲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各设计状况;第五章讲与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正截面受力性能及设计方法有关的问题;第六章讲与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受剪性能及设计方法有关的问题;第七章讲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受扭性能及设计方法;第八章讲混凝土结构的二阶效应及稳定。
本书是详细介绍建筑业的10项新技术的应用指南,内容包括: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钢筋与混凝土技术、模板脚手架技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钢结构技术、机电安装工程技术、绿色施工技术、防水技术与围护结构节能、抗震、加固与监测技术、信息化技术。
本次智慧水务案例集内容涵盖给水厂、污水处理厂的管理管控、智慧管网、漏损控制、智能排水等多元化智慧水务典型案例。随着全球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CIM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城市信息化发展正酝酿着重大变革和新的突破,由对象、过程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城市向智慧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在我国智慧城市已经上升到国家的经济、科技战略层面。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水务行业面临着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重大挑战,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新基建”、“国企改革”、“海绵城市”、“数字化转型”、“数据要素市场”等政策推进力度增强,数字化和智能化必然成为水务行业转型发展的有力工具,“智慧水务”建设势在必行。为加快智慧水务领域成果总结凝练和推广应用,提升科技创新
赖德霖、伍江、徐苏斌主编的《浴火河山——日本侵华时期及抗战之后的中国城市和建筑(精)》主要内容为日本侵华时期及抗战之后的中国城市和建筑。包括1931年以后东北和华北地区,以及抗战时期重庆、贵阳、南京、延安、上海和香港等地的建筑活动。此外还有抗战期间及之后中国建筑教育的发展,战后重建和对战后都市发展的进一步思考,以及1949年前后中国建筑师的移民等情况。在结语中,编者认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制度公有化、经济制度计划化、国家发展战略工业化以及意识形态宣传上均以苏联为追摹对象,影响到建筑生产力的组织方式、管理方式、建筑重点类型、建筑教育思想以及建筑美学。这一切转变标志着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结束,以及中国建筑发展一个新阶段的开始。本卷还包括“台湾地区地区近代建筑大事年表”和“国外关于中国近代
盾构渣土经过土舱,由螺旋输送机排出,是建立土压平衡盾构土舱压力的介质,其力学特性影响着盾构能否安全高效低碳地掘进。本书是专门研究盾构渣土力学及工程应用的著作,共24章内容,在第1章对盾构渣土力学基本问题陈述的基础上,分三大篇介绍研究团队针对盾构渣土力学及其在盾构隧道工程施工中应用的研究成果。第一篇盾构渣土力学,包含14章内容,从改良剂对黏土界限含水率的影响规律入手,分别介绍了盾构渣土塑流性、渗透性、压缩性、剪切强度和黏附性,给出了相应的细观力学机理,建立了渗透性、压缩性、强度等力学理论模型。第二篇盾构掘进力学行为,包含4章内容,介绍了渣土改良下盾构掘进参数演化规律、盾构渣土渗透性及喷涌风险评估、掘进力学行为、地层响应特征。第三篇盾构渣土改良技术及其智能化,包括5章内容,介绍了盾构渣土
由于钢筋和混凝土材料具有应变率敏感性,在不同的动态荷载作用下材料会表现出不同的力学和变形性能,进而影响由这两种材料构成的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力学性态,甚至改变构件和结构的破坏模式。本书从地震动的多维性出发,考虑钢筋混凝土材料和构件的多维非线性动力特性,研究空间结构在多维地震动作用下的非线性动力反应。本书共7章。第1章概述加载速率对钢筋混凝土材料、构件和结构性能的影响;第2章论述混凝土和钢筋材料多维动力本构关系;第3、4、5章从构件层次分别论述钢筋混凝土梁、柱和剪力墙的非线性动力特性;第6章论述钢筋混凝土结构多维非线性动力特性;第7章论述钢筋混凝土结构多尺度建模与数值分析。 本书可供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海洋工程、工程力学等专业的师生及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作为相关专业高校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
我国社会的新时期发展对高质量岩土工程技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作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基石和保障21世纪我国资源、能源、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领域之一,要求岩土工程技术的发展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区发展方面创造新价值,并在“韧性”“绿色”“智能”“人文”方面不断作出新贡献。 历时3年,经国内280余位工程勘察行业专家协力修订补充,由20位全国、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和14位业界著名专家审核、重新修编的《岩土工程勘察手册》《岩土工程设计治理手册》和《岩土工程试验监测手册》将陆续面世,这是对我国建设工程的勘察设计工作和专业技术人员实践能力的养成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新贡献。 本手册以现行工程建设标准为依据,吸收各行业岩土工程的先进科研成果和工程经验,全书系统总结岩土工程勘察的相关内容。 全书共分为52章,
本书是一本系统叙述地下连续墙百年以来的发展概况、理论基础、试验研究、工程设计、设备和工法、施工要点、工程观测和应用实例方面的专著。地下连续墙工程技术自1920年首次出现发明专利以来,发展很快。特别是“二战”以后,为了恢复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地下连续墙这一新基础工程技术的发展步伐加快。1950年在意大利圣玛利亚水库大坝中,建成了深度达40m的地下连续墙,此后这项技术已经逐渐在水利水电、建筑、市政、桥梁、环保等部门得到了快速应用,现在已经是拥有有活力的地基基础工程技术之一。进入21世纪,《地下连续墙设计施工与应用》(丛蔼森,2001)和《深基坑防渗体的设计施工与应用》(丛蔼森,2012)先后出版,但目前还没有详细叙述地下连续墙涉及地下水和渗流方面的专著。本手册的出版,为工程技术人员所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报告汇集了中国城镇水务行业的年度发展情况,主要内容分为4篇:第1篇,水务行业发展概况;第2篇,水务行业发展大事记;第3篇,地方水务工作经验交流;第4篇,水务行业调查与研究。 本报告有助于读者全方位了解中国城镇水务行业的年度发展态势及重点工作,对行业管理、企业决策及相关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可供主管城镇水务工作的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规划、设计、科研人员与管理者学习参考。
《建筑施工手册》(第六版)在第五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革新,遵循近期新的标准规范,广泛吸纳建筑施工领域近期新成果,重点展示行业广泛推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新设备.《建筑施工手册》(第六版)共6个分册,本册为第6分册.本册共分6章,主要内容包括:机电工程施工通则;建筑给水排及供暖工程;通风与空调工程;建筑电气安装工程;智能建筑工程;电梯安装工程.本手册内容全面系统、条理清晰、信息丰富且新颖独特,充分彰显了其权威性科学、前沿性、实用性和便捷性,是建筑施工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师生的学习参考资料.
本书是详细介绍建筑业的10项新技术的应用指南,内容包括: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钢筋与混凝土技术、模板脚手架技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钢结构技术、机电安装工程技术、绿色施工技术、防水技术与围护结构节能、抗震、加固与监测技术、信息化技术。
本书收录了四川地区多处古代建筑,包括寺庙、宫观、塔、祠堂、民居等。通过实测这一古建筑调查的必需手段,表现古建筑的结构和特点,各类型单体建筑配有能代表其特点的照片作为补充,以全面、真实地表现四川古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共性和个性。图纸均为原始实测数据。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作者在钢板剪力墙、半刚性框架钢板剪力墙以及密肋网格钢板剪力墙等结构体系方面所作的关于理论、试验和设计方法的创新性研究工作,结合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有限元模拟计算给出了钢板剪力墙基于中震的性能化设计方法。内容主要包括:钢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的力学性能;半刚性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的力学性能;密肋网格钢板剪力墙结构的力学性能;密肋网格低屈服点钢板剪力墙结构的振动台试验及力学性能;钢板剪力墙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防指标及其量化;钢板剪力墙结构基于中震的性能化设计方法等。
本书是以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钢结构建筑产业化关键技术及示范”(项目编号:2017YFC0703800)中的9个课题及课题间的联合创新为基础;以展现项目研发成果和技术推广情况为主要内容;由项目研发人员编撰、汇总而成的一部钢结构建筑产业化方向的专著。 本书主要从剪力墙、框架、模块化、板柱结构和交错桁架5类典型钢结构体系建筑开展的产业化技术集成研究和示范展开介绍;系统总结了钢结构建筑产业化需重点突破的高效装配化连接、轻质环保围护体系、防火防腐装饰一体化3类关键共性技术;并详尽介绍了开发的全过程、全专业协同一体化智能建造技术平台;从而全面展现了我国钢结构建筑科研人员对国家“十三五”规划发展所做出的积极贡献。
薄壳是工程领域的关键承载部件,对其开展轻量化设计是高端装备研制的永恒主题。随着尺寸大型化、构型复杂化、承载重型化的发展趋势,薄壳结构模型规模、变量数目及非线性程度均大幅提升,导致其结构设计同时面临模型、分析与优化三重复杂度挑战,被认为是最复杂的结构优化难题之一。本书作者及其团队长期从事工程薄壳稳定性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相关成果已应用于多型航空航天装备结构强度与轻量化设计。本书介绍了作者及其团队近年在工程薄壳创新构型优化设计方法、工程薄壳代理模型优化方法、曲筋变刚度结构优化设计方法、考虑缺陷的工程薄壳鲁棒性优化设计方法、后屈曲可靠度优化设计方法、工程薄壳稳定性分析与优化软件等研究成果,包含拓扑优化、代理模型优化、可靠性优化等方面的相关工作,并介绍了数据驱动的工程薄壳智能设计、
王贵祥主编的《匠人营国(中国古代建筑史话)/中国建筑的魅力》既是一本中国古代建筑的简史,也是一本有关现存中国历代最重要建筑遗存的中国古代建筑图书。全书脉络清晰、图文并茂,适合建筑、艺术类院校相关专业师生作为中国建筑史教学参考书使用,也适合国内外建筑师、建筑业界学者和研究人员,以及对于中国建筑、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中外人士阅读欣赏。
本书主要希望通过对混凝土结构受力机理和性能的更全面认识去支持设计工作,希望能有助于结构设计人员增强其合理判断和解决设计工作中层出不穷难题的能力,使设计达到更高的质量。本书第一章为结构混凝土,主要介绍混凝土结构的各种受力类型和性能;第二章讲钢筋;第三章讲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及与其有关的一般性构造规定;第四章讲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各设计状况;第五章讲与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正截面受力性能及设计方法有关的问题;第六章讲与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受剪性能及设计方法有关的问题;第七章讲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受扭性能及设计方法;第八章讲混凝土结构的二阶效应及稳定。
《超高层建筑电气设计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从研究和实践两个维度,对超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研究篇分为超高层建筑电气设计要点、供配电系统、照明设计、防雷接地、电气防灾研究、物业管理及维护、绿色节能及可持续发展等7个章节。实践篇汇集了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设计的31个超高层建筑具体项目案例。本书具有系统性强、结构严谨、技术先进、实践性强等特点,可供从事超高层建筑电气技术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的工程技术人员、电气设计师进行学习、参考、借鉴,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学习。
龚晓南主编的《桩基工程手册(第2版)(精)》结合工程建设发展需要,着重反映近年来我国在桩基工程实践中的新经验和新方法,也包含科研工作中较系统的新成果,同时适当介绍国外先进技术,并附有工程实例。全书共分19章,包括:总论,竖向荷载下单桩和群桩的承载力,单桩和群桩的沉降计算,水平荷载下单桩和群桩基础受力分析,桩的抗拔承载力,桩的负摩阻力,被动桩,桩基的结构设计,预制钢筋混凝土桩的施工,灌注桩施工,钢桩的施工,深水桩基础,特殊土地基中桩基础,复合桩基,桩的现场载荷试验,桩基抗震设计与计算,桩基工程质量检验,桩基工程的原型观测,桩基施工环境效应及对策。
广西简称“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 (自治区),主要居住着汉、壮、侗、苗、瑶、仫 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民族, 壮、侗、仫佬、毛南为广西的土著民族,其他民族 在不同历史时期,从不同的地方迁徙而来。其中汉 族人口2767.6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775.4万人,少 数民族人口占总人数的39.08%。
《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第5版)》根据新颁布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局部修订、《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等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全面修订。专门总结混凝土结构构造的规范规定、新的构造做法及经验等。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规定,包括总则、材料、一般构造规定。第二部分为基本构件,有梁、板、柱、基础、楼梯、挡墙的基本构造。第三部分是整体结构的构造处理,包括单层厂房、高层建筑、加固改造等。第四部分是预应力、预埋件、构件后锚固连接等做法。其中钢筋的锚固、楼梯抗震构造及房屋抗倒塌措施,系遵循规范精神,按实践经验对规范进行延伸和补充,附有计算方法和应用实例;新版着重增加构造做法和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