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语辞辞典》收录唐宋金元明间诗、词、曲、剧中的常用特殊词语,总近2000条。汇集了《诗词曲语辞汇释》《诗词曲语辞例释》的全部条目以及《诗词曲语辞集释》的部分精选条目,详引例证,解释词义与用法,兼谈其流变与演化,是阅读、理解相关文学作品的重要工具书。
本书在唐代多民族融合的大一统背景上,以唐代诗人别集和《全唐诗》为研究对象,佐以详实的史料,用充分的诗歌资料和研究理据,从整体上梳理了唐诗中与民族关系相关的作品。本书立足诗人群体,总结其关于民族问题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为研究唐代民族关系与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客观性、新颖性、开拓性的体验式角度和视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本书全面充分地展现唐代民族交流及文学创作的独特面貌和发展历史,再现中华多民族交往交融的整体风貌。一书在手,既可浏览唐诗中林林总总的文化交流片段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关系画卷,又可与其他领域的研究相补互充,补史、证史而窥见唐代民族关系与文化交流的全貌。
中唐之世,文坛鼎革,政局谲诡动荡。韩愈在“为文”与“行道”的仕宦历程中,着意创作了一类“与异世者语”的托讽现实之作,它们往往以奇崛诡怪、委曲漫长的面貌出现。千年以降,许多学者对这类作品进行考证、阐发,虽不乏创获,但由于时代辽远、用事邃密,诗文旨意及相关本事难得确解,竟成学术史上的重重疑案。 本书在唐代文学史、政治史、思想史多维视阈下,以韩愈仕宦历程为线索,针对韩愈诗文中历来争议颇多的重要作品进行综合考证,发明托寓本事,揭示“修辞明道”观念下“尽六艺之奇味”的创作机理,衬出“永贞革新”、牛李党争等重大历史事件,重新发现有别于历史书写的中唐政治的文学镜像。由此不难窥见,动荡诡谲的中唐政治,不仅是文学书写的重要主题,也是文学转型与文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它直接作用于韩孟诗派和
《莫砺锋讲唐诗课》是国内*位文学博士、南京大学资深教授兼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研究大家、百家讲坛 诗歌唐朝 主讲人莫砺锋给中国人的四十堂唐诗课。这四十堂课,聚焦了从初唐到晚唐的主要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韩愈、高适、李商隐;重要名篇诗作:《春江花月夜》《秋兴八首》《燕歌行》《哀江头》《琵琶行》《锦瑟》等;探讨了包括:谁是唐代*伟大的诗人、著名诗人之间的唱酬问题、唐诗意象的密度、唐诗中的主要主题、唐诗和宋诗的比较等问题。可谓堂堂精彩,堂堂让人爱不释手! 因为唐诗,唐朝无与伦比。唐诗不仅是诗歌史上一座高峰,亦是人类文明的珍贵献礼。本书并非只为对那个时代的诗人、诗歌作一般性的概论,而是以专题的形式解读由初唐到晚唐诗歌的许多面向。一篇篇读下去,作者仿佛引领我们穿越回了千古名诗的
本书从宋代刻书业与词籍的编纂刊刻、刻书业与词体的演进、刻书业与词学批评、刻书业与词人群体、刻书业与词学传播意识等层面,探析宋代刻书业与词学间的多重关系,以及印刷术对词体演进的作用,为词学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巴金著的《海行杂记/巴金别集》是巴金1927年年初从上海出发乘海轮去法国留学的旅途记录,作为“一部生活的记录”,很初并非为发表而写,作者说:“我为我的两个哥哥写这本游记,使他们明白我怎样在海上度过了一些光阴,并且让他们也领略一些海行的趣味。”作者的大哥去世后,原稿又回到作者手中,经整理,以《海行》为名于1932年12月由新中国书局出版,1935年11月改名《海行杂记》由开明书店重排新版,从此定名。 现依据《巴金全集》本排印。附录部分的《(海行杂记)余稿》根据手稿整理,系当年未刊的余稿。书中的某些行文习惯与用词可能与当下的规范不一致,为尊重历史原貌,不作改动。
本书为“浙大文库”丛书之一种。夏承焘(1900—1986),字瞿禅,浙江温州人,毕生致力于词学研究和教学,是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的一系列经典著作无疑是词学史上的里程碑,20世纪优秀的文化学术成果。胡乔木曾经多次赞誉夏承焘先生为“一代词宗”、“词学宗师”。本书以谱牒学为学术方法,所做之学谱总结了夏承焘先生学术、生平、交往等,是20世纪学术史上靓丽的风景。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唐人乐府论著辑考与研究”最终成果。共辑考唐人乐府论著六十余种,据其文献特征分为初盛唐乐府论著、中晚唐及五代乐府论著、佚名及其他待考论著三部分。附录中收入了《教坊记》《羯鼓录》《乐府杂录》及《乐府古题要解》等四种唐代音乐史料文献。本书通过对唐五代乐府论著的全面搜集整理,考索作者、作时,辑录相关佚文,挖掘新的史料,探讨其文献价值,使零散断滥之乐府史料初步形成脉络清晰的全唐五代乐府论著汇编,从文献角度完整展示了唐五代乐府发展的面貌和特征,是集文献整理汇编与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成果,也是研究唐五代乐府文学及音乐的工具书。
《英韵宋词百首》就是音形意结合,以诗译诗的又一范例。我们知道,宋词的形式和韵律比唐诗更加复杂,要求更加严苛。不同的词牌对于每行的字数,平仄和押韵都有规定。正是由于诗行的长短变化和韵律的乐感节奏,不同词牌的词才呈现出个性化的风格气质,或飘逸洒脱,或沉郁顿挫,或冲淡平和,或豪迈奔放,或婉约含蓄。其实,提倡译诗弃韵律而留意境者并不是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如此主张实在是出于无奈。保留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已经很难,如果再讲究韵律那更是难上加难。二者得兼,并非不想为,而是难为也。赵教授努力在做,而且做到了。他根据英汉语言的不同特点,几近地把原词的韵律转换成英语韵文。保留韵律和保留意境的目的是一致的,都为烘托译词的主题服务。《英韵宋词百首》并没有因为保留韵律而削弱了原词的意境,反而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