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错图笔记》系列图书作者耗时九年解读清代海洋生物图谱《海错图》,从奇葩生物鉴别到中国沿海风土人情介绍,从海洋文化到海洋保护理念传播,兼顾科学与趣味,博物与生活。 为满足青少年读者的阅读需求,《海错图笔记 青少版》增加了海洋生物知识栏目和生僻字注音,梳理了海洋生物图谱,更大开本、更大图片,让小读者们可以轻松阅读,领略科学探查的趣味。青少版第一册于2020年出版,精选24篇文章,介绍了44种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种。青少版第二册以 青少年认知度高、与中华饮食相关、物种亟待保护、解谜难度高和与中国滨海地区生活文化相关 五个维度,精选第一册未收录的24篇文章,物种涉及甲壳类、鱼类、藻类等生物类群。阅读本书就好似进行一次有趣的博物学大探查,同小亮老师一起踏上穿越古今的探究之旅,感受融会贯通的快乐和成
《中国常见海洋生物原色图典》是一套系统介绍中国常见海洋生物的工具书。 本丛书分《植物》《腔肠动物 棘皮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鱼类》《爬行类 鸟类 哺乳类》6册,分别收录了153种海洋植物,61种海洋腔肠动物和72种棘皮动物,205种海洋软体动物,151种海洋节肢动物,172种海洋鱼类,11种海洋爬行类、118种海洋鸟类和18种哺乳类。针对每种海洋生物,书中均简明扼要地介绍其学名、学术界常用的中文名、分类学地位、形态特征、生态习性与地理分布等,并配以原色图片,为大众了解相关海洋生物提供帮助。 《软体动物》 本书遴选了我国常见的海洋软体动物205种,从分类学地位、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和地理分布等方面进行简明介绍,并配有原色图片。所选海洋软体动物以经济价值*的腹足纲(111种)和双壳纲(81种)软体动物为主,另外增加多板
本书囊括了有关鸟类的各方面知识,从鸟蛋到鸟的繁殖,从领域行为到鸣唱、迁徙等;与此同时,追溯了几百年以来人们是如何克服偏见和未经验证的 常识 ,逐步获取知识和洞见的。本书从人类对鸟类和自然的兴趣出发,以100多幅精选的优美插图为轴,将整部鸟类科学史贯穿起来,深入浅出地揭示了自人类*初接触鸟类直至现代鸟类学诞生与蓬勃发展的历史脉络。
本书作者刘建平及其团队在我国西南地区开展鸟类研究多年,收集了大量鸟类的繁殖数据,在本书中作者系统收录了我国西南地区一百种常见雀形目鸟类,对其鸟巢的特征信息及营巢生境、成鸟、巢、卵和各阶段雏鸟的特征进行了描述,并配备了精美的照片。书中所收录的鸟类除了部分仅限于我国西南地区分布外,还有部分物种也见于我国其他地区。通过本书,可以认识和了解本土一百种雀形目鸟类的繁殖生物学资料,同时,本书的编排兼具了科学性和实用性,图文并茂,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工具书。
这是一本充满自然之美、亲近动物、图文并茂的动物观察笔记和纸上 动物世界 。 如果能找回作为一只动物的状态,人会不会比较快乐?在动物的寂静生活里,是不是藏着笨拙的生命谜语? 在和非洲的野生动物做了15年邻居后,作者(非洲的青山)积累了厚厚的一部动物观察笔记,仅通过优美生动的文字和充满生命张力的一手摄影图片,读者就能产生 动物世界纪录片 的观感。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悉心讲述这些动物的习性和故事,它们是怎样演化而来的?它们是怎么生存的?它们在生态系统中起什么作用?还有作者在跟踪观察它们的过程中,遇到的惊险和有趣的小插曲等。 本书一共分为5个部分:草原,雨林,火山,湿地,海岛。每部分下面有10篇左右的文章,单篇聚焦一个主题,篇幅在4000至5000字。另配有作者多年拍摄和积累的200多幅精美野外世界照片。 文
《人类历史上的动物映像》以人类社会发展的时间为线索,结合大量珍贵的绘画、实物等历史图片,以及各种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与动物相关的内容,讲述了数千年历史上人类与动物关系的发展。书中详尽梳理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类是如何对待、描述和表现动物的,梳理数千年来人类与动物关系的变化,从抵御、猎杀,到驯化、豢养,揭示人们如何观看动物、描绘动物、推测动物,利用动物来隐喻和标记人类自身,这些描述和表现是如何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的变化而改变的,而且探讨了动物在人类文化和社会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提供以动物映像反观人类社会的新鲜视角。
我们就像是一根根羽毛, 每一根看起来都轻盈得好像微不足道, 但是当我们紧密地排布在一起, 就成了一双翅膀。 我们不光送这些野生动物成功回到了碧波蓝天, 也托着咱们的梦想一步步前进着。 初雯雯 自2019年起,中国有超过一百万名 90后 00后 的青年通过阿勒泰地区自然保护协会,参与到阿尔泰山野生动物栖息地修复、野生动物保护等工作中来。 2019 2023 年的五年间,这些年轻人于阿尔泰山、乌伦古河流域大面积恢复灌木植被群落,培养牧民自然巡护员,还在全国网友与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发起筹建了国际山脉阿尔泰山在我国境内的第一所具备医疗、科研能力的专业野生动物救助中心。 得益于全国自然保护者与各级林草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在我国仅分布于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蒙新河狸种群数量实现了增长近 20% 的好成绩。 本书通
数千年来,鸟类触及了人类的灵魂。它们飞翔的能力、丰富的色彩和优雅的歌声唤起了人们心中各种各样的情感。如今,鸟类将我们与自然界联系在一起,使花园或公园看起来更有自然的感觉。鸟类艺术正好扩展并放大了这种感觉。 考察了17世纪以来鸟类学在艺术形式的发展,重点关注了40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艺术家。本书以时间为序,介绍了鸟类学的历史,追溯了鸟类艺术的发展进程,展示了从象征符号到越来越现实化、科学化的描述的转变。书中还收录了大量由知名艺术家,如Carel Fabritius、Thomas Bewick、John James Audubon、Edward Lear和William Thomas Cooper等创作的原创精美插画。
昆虫是自然界中数量*多的动物类群,但人们对昆虫神秘的生活却知之甚少。本书通过100个实地观察拍摄、记录下的昆虫生活的精彩瞬间,让广大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及发现更多昆虫私密生活的冲动。本书适合生物专业师生、广大自然爱好者、生态摄影爱好者阅读参考。
一提到昆虫或虫子,总不免让人感到厌恶。但实际上,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昆虫。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昆虫如魅影般无所不在,并以超乎想象的方式影响人类的文明与发展。 在美洲,使用胭脂虫红有着悠久的历史 阿兹特克人继承了前辈的传统,胭脂虫雌虫被碾碎,制成深红色染料,在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内都能保持鲜艳的色彩。殖民时期欧洲人对此兴致盎然:红色对他们来说象征着活力。 想象一下,满载着胭脂虫红的船只接连横渡大西洋,每磅胭脂虫红染料都要用7万只被碾碎的雌虫尸体制作而成。 蚕丝在世界历史和当代社会中都迸发着强大的影响力。罗马人在公元前53 年第一次见到了光彩夺目的丝绸,当安息帝国的旗手展开用金线绣成的猩红色丝绸旗帜时,罗马军队呆住了,以至在战争中分了心。丝绸的现代制造工艺与古代的非常相似,这一古老工艺与21世纪
这是一个关于生存的故事。 自然界的动物们为了达到延续血脉这一生命目标,必须经历非凡之旅。无论是学习新技能,还是寻找配偶或是保护幼崽,它们所做的一切以及所经历的特殊挑战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逆境出极解。本书带你探究鲨鱼如何教会信天翁雏鸟飞翔,为什么有些黑猩猩会制作长矛以应对生存问题,鱼类为何会有建筑技巧,鸟类的诱惑艺术从何而来。书中不仅展示了动物母亲的伟大奉献、青年动物的群体生活,还有某些动物用来战胜或是消灭竞争对手的令人震惊的战术。 本书中的图片选自BBC《生命的故事》系列纪录片所拍摄的令人惊叹的照片以及壮观的剧照,记载着自然界戏剧性的时刻,令人过目难忘。本书适合纪录片爱好者、对动物世界感兴趣的大众阅读。
本书的编写是在对尖峰岭实地调研后,将采集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的基础上进行的,书中共记录尖峰岭林区两栖爬行动物 113 种,其中两栖动物 38 种,隶属于 2 目 8 科 26 属;爬行动物 75 种,隶属于2 目 21 科 54 属。本书对物种形态特征、识别要点、生境及分布、生活习性、濒危和保护等级等信息进行了描述,并配有彩色照片。可供高等院校师生、林业、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工作者以及两栖爬行动物爱好者参考使用。
\\\\\\\\\\\\\\\"《蛙蛙王国奇遇记》作者是 成都生物所研究青蛙的学者,《蛙蛙王国奇遇记》以生活在各种环境下两栖类物种——蛙类为主角,通过科普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解析蛙类的基本特点、物种多样性、生活史、生存策略、通讯方式、物种独特性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内容。通过一手的高清大图,风趣的科普内容加深青少年对60余种蛙和蟾蜍的了解,激发其对两栖动物领域及其生态领域的科学兴趣,同时加强其自然生态保护的自觉意识。 具体可分为三部分: 部分,主要讲述蛙类的基础知识,包括青蛙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青蛙的种类、青蛙和蟾蜍的区别、发育方式和通讯方式、生存技巧等内容;第二部分,主要讲述 外多种特殊蛙类的生物学知识,刷新大家对蛙类的固有认知,全面揭示蛙类的独特性;第三部分,主要讲述青蛙的生存现状和保护意义,包括交
本书基于BBC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系列纪录片《猎捕》,凭借240多张摄人心魄的照片和一些片段镜头,以全新的视角呈现了自然界中捕食者与猎物间精彩绝伦的相遇画面。从猎豹到非洲野狗,从虎鲸到北极熊,动物捕食的高超策略令人拍案叫绝。这些画面及故事将彻底颠覆你对野生动物生活的认知。 不管是以速度、耐力还是诡计取胜,捕食者的捕食策略都与其生存环境息息相关,而猎物的适应性改变也使其得以时常智胜捕食者。在生死攸关之际,动物的生存技巧可以发挥到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 纪录片《猎捕》由《冰冻地球》与《地球脉动》的制作团队联手打造,以令人惊心动魄的细节呈现了自然世界中出乎意料以及意义重大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