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有关 炎症 的百科全书。 自医学产生之时,发炎便作为人类最早认识的医学症状之一,它是人体抵御微生物、外界物质及感染的自然反应。过去,我们在面对外部侵扰时,主要依赖体内免疫系统的自然防御或借助抗炎药物的辅助。然而,今日医学领域面临着一项新的挑战,即许多炎症难以被察觉且无法通过常规手段被检测,这类炎症被称为 隐性炎症 。尽管 隐性炎症 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症状,但其与心脏病、癌症、糖尿病、肥胖、神经退化疾病等多种慢性疾病密切相关,其潜在的威胁已不容忽视。本书作者通过深入探讨体内细胞的运作机制,对现代医学面临的这一重大挑战进行了深入剖析,使读者对炎症的本质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识。与此同时,通过作者环环相扣的历史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历史上关于炎症的研究历程。最终,基于古往今来对炎症的各种
从基因世纪到细胞世纪 探索医学和新人类的无限可能 我们的外表千差万别,生活经历各有不同,但构成我们生命的,是同样的基本单元 细胞。在我们的身体里,细胞协作、守护、防御、修复、再生;当细胞功能出现障碍,稳态遭到破坏,身体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而我们对更好自我的追求,或许也有赖于对细胞之歌的理解。 讲述发现细胞和细胞作用的故事,也是在回顾人类自我探索的历程。其实,细胞进入我们的视野只有几个世纪,但如今,人类已经初具操控细胞的能力,尽管仍不完备,但已能让我们憧憬未来的医学,以及可能由此诞生的新型人类。 在普利策奖得主、细胞生物学家与医生悉达多 穆克吉笔下,探究细胞的历程与科学家、医生、患者的人生经历融合在了一起。从发现细胞、了解细胞到利用细胞进行治疗,在伤痛与希望的交织中,经历了百转千回
《行走在非洲丛林》是诺贝尔奖获得者、 非洲圣人 阿尔伯特 史怀哲在20世纪前期于赤道非洲地区行医的见闻杂记,具有自传性质,书中对中非的自然景观、社会风俗、人文面貌以及当地原住民的生活、病痛及医治情况进行了生动的描述。河马是人们在非洲行船时蕞危险的敌人;非洲丛林树木茂盛,但木材贸易却因伐木的困难而受到阻碍;在 勤劳的 欧洲人眼中,非洲原住民是 懒惰的 ,因为他们很少以赚钱为目的进行劳动,而这只是由于非洲人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观 这本书既是史怀哲的生活记录,也是中非的民族志,它会使你如亲临其境一般,感受到当地生活的奥妙。
记忆究竟是什么?如何才能高效运用知识?如何才能获得学习动机?本书为 考试脑科学 系列的漫画版,书中精选了 考试脑科学 系列中关于记忆与学习方法相关的内容,以趣味漫画的形式呈现了大脑在学习、记忆、动机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原理与机制,讲述了 狮子记忆法 行动兴奋 等通过 欺骗大脑 实现高效学习的方法,并增补了 激发学习动机 打造有利于学习的环境 考前注意事项与技巧 等新内容。 本书可作为学生和职员复习备考的指导,也可作为日常工作和学习中的 高效学习法 指南。
本书包括薛定谔的两篇著名演讲,是20世纪有影响的科学经典著作之一。其中,《生命是什么?》用物理学的观念探讨了生物体遗传现象的本质,对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的双螺旋结构产生了很大影响。《心灵与物质》结合东西方的古代哲学思想,探讨了意识在生命演化中的位置,以及心灵在道德中的角色。
这是一些来自异国他乡的生物,它们就在我们的周围。夏季夜市里被追捧的小龙虾在大约100nian前进入中国,一方面作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另一方面则成为生态系统中面目可憎的入侵者;看起来非常可爱的小兔子进入澳大利亚大陆的生态环境中,引发了有史以来严重的生物入侵事件之一;家猫跟随海员们来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墨西哥加利福尼亚湾群岛的某个特有鹿鼠的种群只因被带上岛的一只猫而整体灭绝;绿色植物并不一定意味着好的生态,大片的绿色同样可以是生态的荒漠 在全世界范围内,经由人类携带、大宗货物交易、交通工具携带等途径,原本定居本地的物种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入侵之地的不速之客。它们或者寄隅一角,安于现状,或者反客为主,在新的环境中胡作非为。生物入侵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但普通人似乎毫无察觉。实际上,一些城
彼得 渥雷本是德国知名森林学家和科普作家,长年致力于环境保护事业。这本《树的呼吸》是他较新一部作品。作者根据自己在德国从事林业工作的经验,介绍了树木的一些不为人知的特点,并揭露了现代林业经济的弊病和对森林生态造成的破坏,以及这些事实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全书分为 树的智慧 林业的无知 未来森林 三章。第一章 树的智慧 主要讲述的便是树木为了生存所发展出的能力与智慧。树木面对自然环境不是束手无策的:它们将上万年来积累的经验存储在种子里,传递给自己的下一代,还会通过树根识别自己的亲友,为彼此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同时携手调节区域气候,以便整个族群的茁壮生长,哪怕是面对气候变暖,森林也展示了一定的应对之道。 第二章 林业的无知 主要以德国林业为对象,揭露了林业(人类)对森林(树木)的自主性的忽视
细胞,而不是DNA,掌握着理解生命的过去和现在的关键。 是什么定义了我们?几十年来,答案似乎显而易见:我们的基因,它们被称为 生命蓝图 。从詹姆斯 沃森和弗朗西斯 克里克于1953 年揭示DNA双螺旋结构起,我们就开始对基因顶礼膜拜。从眼睛的颜色到某种疾病的易感性,甚至是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和性格,很多人认为自身的一切都是由DNA决定的。 在这本书中,细胞生物学家阿方索 马丁内斯 阿里亚斯指出,我们一直看得不够远,没有注意到更大的场景。决定我们是谁的,不是我们的基因,而是我们的细胞。 让我们来类比一下:有一栋房子,如果我们移走承重墙上的几块砖头,随后房子轰然倒塌,想必谁都不会认为砖头是这栋房子的建筑师。那么,如果从基因组里移除一个基因,然后看到生物体停止发育或出现功能障碍,我们就能认为基因就是生命的建筑师吗?
在这部打破范式的作品中,激素周期学者玛蒂 哈兹尔顿揭示了深刻影响我们的生物过程,并提出 激素智慧 这种对女性身体和思想的新理解。作者用确凿的证据告诉我们:雌激素是女性智慧和适应性力量的来源,而不是女性情绪化和非理性的元凶。 ※ 许多女性的不安全感,都源于对身体了解得不够。 在文化传统中,女性一直因 激素分泌水平 在公共生活领域受到非难,人们指责激素水平使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情绪不稳定,女性容易变得冲动、不理智,甚至喜怒无常、头脑混乱。 ※ 这本书从科学视角阐释了为何女性不应该被描绘成受激素支配的非理性对象。 雌激素不仅在女性体内扮演着协调员的关键角色,还在情绪调节、社交互动和决策过程中有着积极的影响。最新研究表明,雌激素通过影响大脑的神经递质,微妙地调节我们对环境的感知和反应。 ※ 哈
我从哪里来? 从发育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这个古老的哲学问题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一个细胞。事实上,不止人类,地球上所有动物的生命都始于一个细胞。但是,一个能动、能呼吸、能消化、有感觉的完整的动物个体,究竟是如何从区区一个细胞发育而来的?造就复杂生命所需的全部信息怎么能被塞进一个简单的细胞中呢?这个细胞是怎么知道自己应该变成什么、应该怎么做,并最终变成数万亿个细胞的? 本书将带领我们踏上一段奇妙的旅程,通过探索细胞、基因和胚胎学的科学发展史,回答生命如何从最初的单细胞合子演变成复杂的生物体。作者从古希腊人普遍相信的先成论,到亚里士多德提出后成说,以及细胞学说的出现,回顾了150余年来我们对发育过程的认知。除此之外,作者也探讨了器官衰竭的原因;为什么有的生物能够再生,有的却不能;以及胚胎与
本书是诺贝尔奖得主弗朗西斯 克里克的自传。在这本书中,克里克记录了那些激动人心的岁月里他所参与的科学工作,主要笔墨集中在1953年发现DNA双螺旋到1966年破译遗传密码的这段时间。克里克记录了他看来具有普遍教益的科研经历,关于如何做研究,如何避免错误。从那些失败的故事里更能感受到一位伟大科学家的思考和坚持。
每个人都有一次生命,以及一颗大脑,伴随我们度过整个一生。而人生中所有重要的目标,归根结底都要从改变大脑开始。我们虽然有自然的改变机制,但它的局限性令人失望。除了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外,神经科学到底能不能为我们带来新的启发和技术,让我们改变大脑? 好消息是,连接组学带来了希望。作为连接组学的主要倡导者,普林斯顿大学神经科学家承现峻认为,连接组其实是由先天基因和后天经历共同塑造的。连接组理论相信,我们的连接组可以由我们的行为与思维来塑造。换言之,我们能够通过影响大脑的连接结构,来塑造我们的大脑。 在本书中,承现峻以生动的笔触介绍了连接组学、连接主义、基因对连接组的影响、如何找到连接组,以及如何利用关于连接组的一切发现去改造连接组。这些内容回答了,我们为何与众不同。同时,它们将
内啡肽是一组由脑下垂体分泌的神经调质类化学物质,是人们在长期坚持做一件事情后,身体自发产生的 止痛剂 ,让人感到欣快满足和平静。内啡肽在情绪行为(包括焦虑、恐惧、紧张和愉快)的调节以及疼痛控制中有重要作用,与药物成瘾、跑步者兴奋、食欲控制、性反应以及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都密切相关。 然而内啡肽的发现传奇却要从1970年代苏格兰阿伯丁潮湿寒冷的猪肉屠宰场开始 1973年末,已经75岁从学校退休却仍然痴迷于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汉斯 科斯特利茨(Hans Kosterlitz)和他的学生约翰 休斯(John Hughes)在一个资金不足、默默无闻、拥挤不堪的实验室里度过了大部分时间。在研究猪的大脑时,两人发现了一种不会上瘾的麻醉性化学物质。如果他们能分离出人类体内的这种化学物质,也许他们就能找到帮助世界自我治愈的方法。 在《寻找大脑快
*为什么要学点儿生物学?从进化的时间角度来看,人类与世界上的所有物种有着共同的远古祖先,我们的基因由同一套三联体密码构成。我们排除万难地生活与繁殖,才有今日的生命。 2400年前,实证科学将正确的理论从原先愚昧的认识中解放出来,生物学由此萌芽。这本书带你从公元前5世纪的生物学起源,一路狂奔到现代基因编辑的奇迹,涵盖进化、发育、遗传、基因、微生物、环境与人类等生物学核心主题,勾勒出一条清晰的生物学研究脉络,帮助读者构建起一个跨越2000年,贯通生命科学史的知识体系。 在历史的时间线上细数生物学领域的风云人物和他们的辉煌成就,为我们提供了发现万物之理的整体视角。一场跨越千年的人体解剖学接力,开启了人类对于生命的直观探索;三代基因编辑工具历经50余年的艰难进化,终于在21世纪打开了操纵人类基因的奇迹
《万物本源》将会改变你理解自己和世界的方式,以更松弛和乐观的心态融入生活。 医生、科学家、哲学家尼尔 泰泽从对生命的研究出发,试图揭示万物的本源以及它们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从原子到水滴,从蚁群到森林,从高空的椋鸟到街道的人群,微小的个体组合成庞大的生物系统,局部的随机运动可能带来全局的进化,生命和意识在适度的无序中不断演化,拥有了适应力和创造性的力量 《万物本源》以科学的方式解读了生命、意识的本质,并试图回答我们存在的意义。生动、清晰,于细微处震撼人心,帮助拓展你的认知和思维。
何谓生命?怎样就算 活着 ?这或许是生命科学领域复杂、z具哲学性的问题之一。尽管人类对生命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但 生命的边界在哪里? 这个问题仍然处于一个模糊的灰色地带。如果你把这些问题抛出给一名生物学家,谈话有时就会变得相当 尴尬 。病毒算有生命吗?一个处于高度昏迷状态,已经不可能再恢复意识的人还算活着吗?科学家用一个细胞创造出来的,有神经活动的迷你版大脑呢? 除了生死之间的模糊地带,生命的边界还体现在另外两个维度:通过数十亿年的演化,地球上的生命将其生存能力拓展到了怎样的极限?火山口等环境中,甚至其他星球上存在生命吗? 在《生命的边界》中,科学作家卡尔 齐默用诗意的语言,从宏观到微观,从过往到当代,从日常现象到前沿科学,引领读者多角度地探寻生命的边界和极限:走进科学实验室,目睹
声音,以无形但不可忽略的方式塑造着我们的世界。 营火的噼啪声、黑胶唱片的嘶嘶声、酒从瓶子里倒出来时的咕咚声 这些作者最喜欢的几个声音。在这本书中,亨德森邀请读者和他一起,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这个世界所有令人惊讶的声音。 植物生长,花叶翻动,所有生长和衰退都会引起声音的扰动。同时,人的一切活动也几乎都会产生声音。这些声音此起彼伏,互相淹没和吞噬,充满宇宙的角角落落。 从宇宙起源到万籁俱寂,声音于包括我们的所有生物来说,是陪伴,是见证,但有时也是困扰。它塑造了我们和我们周围的世界,也受到我们的支配和利用。我们用声音传递沟通所需的信息,用美好的音乐感知万物之美或治愈心灵的创伤,用监听器发现可能破坏环境的人类活动。 这里有地球的声音,宇宙中的声音,自然的声音,人类的声音,我们创造的音乐
本书重点讲述与分析了恐龙的外观 它们的颜色、图案和它们的皮肤覆盖物的性质。曾经,所有的恐龙都被认为都有鳞片或膜质骨板,就像现代爬行动物一样。本书将颠覆大众认知,首次展示一个关于恐龙世界的精确视角。在精美的艺术插图中,我们看到所有关于恐龙姿势、行为和外表的推断汇集在一起,使这些早已灭绝的物种 复活 了。这些艺术插图都基于最新的化石证据和世界各地学术机构中进行的前沿研究。本书适合对古生物、恐龙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睾酮究竟是如何影响人类身体、大脑和行为的? 为什么男性总体上比女性更强壮、更高、更快? 是睾酮影响了男孩的大脑,让男孩做出典型的男性化行为吗? 睾酮水平越高,运动表现就越好?高浓度的睾酮真的能给人们带来运动优势吗? 男性和女性身上都存在攻击性行为,但睾酮主导的攻击性有何不同? 人类进化生物学家卡罗尔 胡文揭示了长久以来围绕睾酮的迷思与文化成见,阐明了它对人类性别和性行为、体能、人际关系以及生活诸多层面的深远影响。在这本引人入胜且易于理解的科普著作中,她详细介绍了当前已知的科学证据,以表明睾酮如何在我们观察到的性别差异中发挥重要作用。 自古以来, 男性气质 或 男子气概 的起源问题不断激发着人们的想象、研究与争论。其中,睾酮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千百年来,人类一直痴迷于鉴别并操控
本套丛书同出于韩国新锐科普漫画家金渡润之手。两本书以翔实、确凿的生物史实,辅以近2000幅搞笑漫画,和读者一起重返恐龙、昆虫世界,揭示恐龙、昆虫这两个大家族如何由简单到复杂、由种类稀少到人丁兴旺、由配角到主角的演变过程。同时,作者还引入多位恐龙、昆虫专家的前沿研究成果,与我们一起探讨关于恐龙、昆虫的诸多争议话题,涵盖古生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等诸多领域,堪称恐龙和昆虫的知识盛宴。 《昆虫星球》内容简介 昆虫经历数次大灭绝仍能如此繁盛的秘诀是什么?它们是什么时候长出翅膀飞上天空的?科幻电影里的巨型昆虫有科学根据吗?原始昆虫是怎么表白的?夏天在你头顶聚会的飞虫到底在干什么?工蚁不繁衍后代是大公无私还是别有用心?有关昆虫的一切,本书都会告诉你。 本书作者集 生物怪才 绘画圣手 于一体
◆ 老鼠被寄生后主动靠近猫? ◆ 被寄生的鱼儿故意吸引天敌注意,毫无反抗被吃掉? ◆ 你可能变成寄生生物的私人保镖、保姆、司机和仆人? ◆ 寄生使我们对陌生外来群体产生更多排斥,导致偏见、仇视、种族主义? ◆ 我们的思想真的由自己做主吗? 寄生生物与宿主已经彼此纠缠斗争了数十亿年。 这些 隐形 的寄生生物是现实世界的魔术师、巫师、脑外科手术大师。它们能够操纵不同的宿主做出大量反常行为:将自己暴露在天敌的视野内,以各种方式牺牲自己,甚至改变自身性别,而这一切仅仅是为了不择手段完成自身的进化。 蚂蚁、蜜蜂、老鼠、猫、狗 甚至人类,都处在寄生生物的操纵之下。由宠物传给我们的寄生虫,很可能使我们性情大变,让我们变得鲁莽、冲动甚至精神失常。 在文化层面上,因循守旧、集体主义、政治保守、重视公共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