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无处不在,而且数量惊人 每毫升海水中就有1000万个病毒。 有些病毒是病原体,不仅感染人类,还感染植物、动物、昆虫、原生生物、细菌和古菌。但是,有些病毒对宿主是有益的。在地球生命进化中,病毒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现在还是一个谜。不过这个谜团正在被慢慢解开。 《病毒博物馆》通过340余幅高清电镜彩图和示意图,详细介绍了全球101种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典型病毒及其变异种,展现了病毒神奇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揭示了病毒惊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它们对地球生命、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巨大影响。 本书内容丰富,案例生动,插图精美,语言通俗易懂,既可作为普通读者的病毒知识读本,又可作为科研人员和教师的参考用书。是一部融科学性与艺术性、学术性与普及性、工具性与收藏性完美结合的高级科普读物。
影像方舟 项目创始于2005年,获联合国推荐,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关注。本书作为影像方舟系列的全新力作,精选460余种奇特有趣的新动物,辅以生动形象的文字,适合5岁以上的读者阅读。 书中用绝美肖像照的方式呈现这些物种真实的神态,展现出了这颗星球令人震撼不已的物种多样性和演化之神奇,如形似一泡鸟屎的树蛙,拥有伪装术的蜥蜴,五彩斑斓的魔花螳螂。 这些动物来自全球各处的动物园或水族馆,照片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动物的生动神态,文字记录了动物的濒危状况和生活习性,每一个动物就像是一个档案,具有特殊记录意义,具备难得一见的真实性、生动性、趣味性。
本书为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伟大的女性植物学家、画家玛丽安娜 诺斯(Marianne North)官方画册,由 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Kew Gardens) 授权出版,以旅行地区为分类,收录编选约400幅代表作品,并额外收录相关目的地和植物知识介绍。玛丽安娜 诺斯是达尔文的灵感缪斯,同时期的很多科学家都受到过诺斯作品启发。她有着传奇的一生,终生未婚、自学画画、独自环游世界六大洲16国,记录让她着迷的热带和外来植物,并发现很多新物种。她挑战维多利亚时代花卉绘画的传统,选择直接在自然环境中绘制植物。这些记录比彩色摄影发明早了几年。她试图用自己的作品,启发和教育人们了解自然世界。本书由国内女作家、策展人祝羽捷作长文导读,从艺术和女性视角展现诺斯富有非凡魅力的一面。邱园植物分类学硕士、青年插画师余天一翻译并校对植物学名。
从体型巨大、外形恐怖、力气惊人、聪明机敏的君王暴龙到渺小但动作敏捷的秀颌龙,兽脚类恐龙在地球上每一个漂移大陆的海岸、沼泽、森林、平原、沙漠和结冰的山区坡地横冲直撞,所到之处无一生物毫发无伤,称霸地球长达1.35亿年。 哪种恐龙大?哪种恐龙小?而又是从哪一种开始进化呢? 相信绝大多数的孩子(以及很多成人)都曾提过这些问题,但想要回答这类问题从来都不是容易的事。 本书以尽可能详备的方式,回答了大量与兽脚类恐龙相关的各类纪录的问题,是全面缜密、从未公开过的兽脚亚目记录。书中呈现了近1000种恐龙类生物,2000多个表格和专业插图,并配以300多种全彩复原标本,详尽展示了关于恐龙的3000余条纪录,完整呈现恐龙时代。 任何一位读者甚至恐龙专家都会被这本书深深吸引。我们相信,其中许多人都将从中发现
张辰亮现象级畅销科普书《海错图笔记》系列礼盒,内含《海错图笔记》系列全四册、小亮手绘 藏狐与水猴子看星星 挂袋、有 狐 书袋、藏狐杯垫以及海错主题贴纸! 海错的 错 ,是种类繁多错杂的意思。在清代画家兼生物爱好者聂璜绘制的《海错图》中,共描绘了300多种生物,几乎涵盖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大部分主要类群,还记载了很多滨海植物、奇闻异事和风土人情。时代所限,书中记述时有夸张,但妙趣横生。作者无穷小亮研究这套清代海洋生物图谱已近9年,他在这4本书中,选取《海错图》237幅海洋生物图谱,以95篇笔记向我们展示了鱼类、贝类、兽类及海洋植物的鉴别及物种介绍,以及小亮老师收集到的珍稀海洋生物照片及古代图谱。
昆虫是大自然的重要成员,不但种类繁多,而且数量庞大,几乎在各种环境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本书作者李文柱先生痴迷于昆虫家族中*特色的甲虫,惊叹于它们千差万别的外形、靓丽的体色、奇巧的结构及婀娜的体态。多年来,每获得一枚甲虫标本,都如获珍宝、爱不释手。因为爱,李先生便用画笔为它们 照相 。经年累月,这种积累便成就了一部科学 艺术的精品。书中全部的彩绘都是李先生用 原始 、 粗笨 的方法手绘完成的,为普及昆虫知识,还配有介绍甲虫生境、习性、食性及嗜好的文字。今天,李先生希望把自己珍藏的这份美丽、这些年 独享 的那些快乐通过《中国观赏甲虫图鉴》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能通过本书认识到自然界中这些小成员的魅力,希望您也能和作者一样由衷地感叹自然界的神奇和伟大,希望您能由此爱上它们、保护它们。
为什么植物能从阳光中获得能量,而动物不能?为什么领鞭毛虫被认为是所有动物的祖先? 为什么鸟类的呼吸效率比我们的更高?为什么地球上所有大漠都位于北纬30 或南纬30 附近? 为什么自然发酵的葡萄酒只含12%的酒精? 这些答案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 本书依照普通生物学的课程大纲编排,带领读者了解生物学的学习方法,帮助读者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生物学知识。全书共分为8个单元,包括生物学概述、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动物、植物、进化学与生态系统等内容,配合全彩插图能够培养读者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 重要的生物过程 关键学习成果 调查与分析 本章回顾 本章测验 等版块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每个章节的内容,锻炼生物学学习的逻辑思维与读懂图表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深入学习生物学打好基础。
《物种起源》是达尔文著名的代表作,是奠定生物进化论重要的著作,也是对人类发展进程产生过广泛影响的巨著。它1859年出版时就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此后的100年多里仍不断地引起激烈争论。 《物种起源》用大量资料证明了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遗传、变异、生存斗争中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变化的。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 《物种起源》(彩图珍藏版)增加了300余幅彩色插图。这些图片经过了严格的筛选和精心的编配,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的思想。图片内容包括物种、生境、人物、器物等,图片形式既有绘画也有木刻或漫画,既有笔记也有书信。值得一提的是,大量图片系原创的摄影作品,是珍贵的科考成果。 《物种起源》(彩
本套丛书由科普市场占有率领先的「未读 探索家」推出,集结品牌10年来9部经典博物科普作品,涵盖动物(《消失的脚印》《比人更有趣的哺乳动物》《动物如何导航》)、植物(《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花朵的秘密生命》)、海洋生命(《鱼什么都知道》)、古生物(《鲸之骨》)、进化科学(《生命大趋势》《疯狂的进化》)等诸多主题。 丛书作者来自世界各国,他们都是与自然和生命亲密无间的科普明星,如为BBC掌镜20年的资深野生动物摄影师约翰 艾奇逊、在赤道和两极间不停寻找化石的 鲸骨侦探 尼克 彭森、芝加哥自然博物馆植物馆馆长威廉 C.伯格、被英国王室授爵的博物学家约翰 亚瑟 汤姆森等。每一册均科学与人文交融,知识与趣味并茂,是追求前沿新知、跨学科融合阅读的上佳选择。
《坎贝尔基础生物学》是写给非生物学专业学生的科普读物。全书分细胞、遗传学、进化与多样性、生态学4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若干章节,共20章。本书在广泛的科学背景下,通过研究生物的特性和范畴来探究生命的本质,并介绍一系列在生命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广泛性话题,说明如何利用科学来研究生命,培养读者在现实中运用科学思维与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全书每章都列举了大量生物学如何影响生活的例子,以加深读者对生命的理解,将每个人对大自然的天生欣赏培养成对生物学的真正热爱。
澳大利亚广泛使用的解剖学经典入门教材, 一册通览,快速进阶! 全民医学通用教程,图文并茂,详略得当,广泛适用! 300 余幅精美手绘图片, 详尽、准确,富有层次感,充分 展现科学与艺术融合之美! 专家精译,北京协和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主任领衔翻译审校! 一旦深入了解人体,我们将感叹于它的精巧、复杂以及整体表现的高适应性。即使历史上大师与天才层出不穷,人类至今仍造不出可与人体相比拟的机器。《人体大百科:结构和功能图谱》以抽丝剥茧的方式,从整体到局部地直观呈现这台 完美机器 。 首先,它从维持人体功能运转的视角,介绍了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12个系统,然后又根据器官分布的部位,逐一详尽地介绍人体的头部、颈部、胸腔、腹部、手足等部位。通过将解剖意义上的美学与实用相结合,
《我们赶海去1》 本书是由厦门大学环境科学博士刘毅、80后设计师林俊卿共同编著绘制的一系列沿海生物科普漫画,以我国红树林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为故事背景,采用简单直白的漫画、小故事、科普三位一体的独特形式,向大家介绍红树林这一大众比较陌生却非常重要的生态系统。 本书以主角石磺 石小黄 的赶海游历过程为主线,另一位主角 刘博士 负责解说和科普。书中,石小黄经历了红树林滩涂区、潮间带、礁石、沙滩、湿地、浅海等多个区域,介绍了包括植物、鸟类、蟹类、贝类、鱼类、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等在内的多种生物。除了生动的手绘漫画形象,书中也展示了每种生物的高清实拍照片,趣味性与科普性兼具,适合8~14岁有独立阅读能力的青少年阅读,也适合对沿海生物感兴趣的大众读者。 《我们赶海去2》 在这本书里,主角 石小黄 和 刘博士 将继
这是BBC经典自然纪录片《Life on earth》(生命三部曲的*部)同名图书首次出版简体中文版。大卫 爱登堡爵士通过对地球上所有生物类群的考察,以及对其演化历史的追溯,讲述了一部生动的地球生命演化史。 1979年,大卫 爱登堡爵士首次打破了自然纪录片以呈现自然世界某时某地多彩面貌的传统拍摄思路,而是将眼界拓宽到整个自然史,推出了自然纪录片历史上划时代的作品 《Life on earth》。这部经典自然作品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看待自然以及与自然界互动的方式,创造了一个新的认识自然的方式和标准,影响了整整一代自然爱好者。 为了纪念《 Life on earth 》播出和出版40周年,大卫 爱登堡爵士重新修订了本书,配以更精致的图片,并结合40年来古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领域的新进展,对原文进行了全面更新和补充。这本40周年典藏版不仅是对这部经久不衰的经
《贝壳博物馆》是一部科学性与艺术性、学术性与普及性、工具性与收藏性完美结合的贝类高级科普读物,详细介绍了全世界具代表性的600种海洋贝类及其近似种。这些重要贝类分布范围遍及全球,栖息环境从潮间带延伸至深海,从寒冷的极地延伸到热带海洋。 每种小贝壳都配有两种高清原色彩图,一种图片与原物种真实尺寸相同,另一种为特写图片,能清晰辨识出该物种的主要特征。此外,每种贝壳标本均配有相应的黑白图片,并详细标注了尺寸。全书共1800余幅插图,不但真实再现了各种贝类的大小和形状多样性,而且也展现了它们美丽的艺术形态。 作者还简要介绍了贝类采集、收藏和鉴定的基本方法,以及贝壳的形态、地理分布图、栖息环境、大小尺寸、习性食性、发育过程和生物学特征等基本信息。特别是,本书为贝壳的分类,提出了重要
《演化》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摄影艺术画册,本书由生物学专家编撰,严谨而平实的文字结合精美的图片,将脊椎动物演化历史娓娓道来。《演化》也非严格意义上的科普作品,摄影师藉由黑白摄影这种不朽的表达方式,为我们透视出一个纤毫毕现的世界,生命在黑暗的包裹中,化为光与影的杰作。从艺术史的层面,创作方式已先于创作内容表达了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演化》全书分为六篇,共有 44 章,从不同动物身体的结构对比入手,再依次讲述生物物种形成的机理、自然选择(包括性选择)的神奇力量、生物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和机理、环境对生物演化的塑造,以及演化与时间。从中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到许多现代脊椎动物的知识,而且还可以熟悉一些生物演化历*为重要的化石和事件。作者还恰如其分地讨论了自然选择和性选择的关系,并且
DNA结构发现的故事是由五位杰出科学家追求科学进步的事迹所组成,他们几乎都希望名垂青史: 他们是詹姆斯 沃森、弗朗西斯 克里克、罗莎琳德 弗兰克林、莫里斯 威尔金斯和莱纳斯 鲍林。他们每个人都才华横溢,令人着迷,但又都个性鲜明,经常发生冲突。霍华德 马克尔巧妙地再现了最终促成重大突破的紧张智性时刻和充满矛盾的个人关系。然而,正是五个人中唯一的女性科学家罗莎琳德 弗兰克林,最终成为马克尔关注的焦点。 《生命的秘密》是一个关于天才和毅力的故事,同时也是一个关于裙带关系、厌女症、反犹主义以及夹杂着不端行为的传奇。马克尔通过大量的档案研究,包括对詹姆斯 沃森和弗兰克林的妹妹詹妮弗 格林的采访,引人入胜地揭示了在科学进步的细节处,名誉是如何被毁坏,历史是如何被改写的。
《生命进化史(增订版)》是一部讲述地球生命进化的原创科普图书,为2020年《生命进化史》三部曲的全新修订再版。本书在初版基础上增补十万余字,接轨前言科研科研成果,知识体系更加完善,演化脉络更加清晰,主流观点更为鲜明。 本书共包含十五章内容,分为 从起源到登陆 从陆地到天空 从野性到文明 三大部分。 从起源到登陆 ,从宇宙大爆炸产生多种生命诞生所需的元素开始,讲到肉鳍鱼上岸、拉开陆生脊椎生物进化的序幕为止,展现了地球生命从无到有、从海洋到陆地的进化历程; 从陆地到天空 ,从两栖动物进化出爬行动物开始,讲到6500万年前恐龙大灭绝为止,展示了漫长时光里被恐龙占据的世界; 从野性到文明 着重讲述了从恐龙大灭绝、哺乳动物逐渐繁衍扩大开始,到智人遍布世界、建立人类文明的生命演化历程。 本书以时间为线,紧扣
遨游九天、沐浴星河是人类古来已有的梦想。如今,随着登月成功、空间站建立,以及火星探测开展,人类已经开始迈向太空。与此同时,生命离开地球摇篮后会怎么样、如何在太空中生存及生活,成了亟待了解的难题。 在太空中,人、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内在生命活动及外在行为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植物的根依然向下生长吗?仰面朝天下落的猫还能翻转身体吗?人的工作学习效率是变高还是变低?科学家、航天员如何进行太空实验?了解空间里的生命活动对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有什么意义?未来人类移居火星,要完成哪些 不可能的任务 ? 本书以鲜活的文字、有趣的故事、丰富的图片,尝试回答了以上疑问。 本书结合前沿科研进展,融合空间探索的历史和文化,从空间环境与生态、空间环境的挑战、空间飞行的健康问题、太空旅行和星际移民几个部分,
本书一版广受读者欢迎。新版延续第一版内容特色,系统介绍现代分子生物学各种传统和新型的实验技术,涵盖核酸提取技术、目的基因的获取及鉴定技术、载体的构建与鉴定技术、细菌转化与细菌转染技术、外源基因表达的鉴定技术、报告基因分析技术、差异基因表达谱分析技术、蛋白质-核酸相互作用技术、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技术、微生物体内同源重组技术、转基因动物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微RNA的构造及实验技术、长链非编码RNA研究实验技术、非编码RNA数据库及在线分析工具等。新版增加了CRISPR基因编辑技术、长链非编码RNA研究实验技术等新内容,并对非编码RNA数据库及在线工具一章进行重写。和一版一样,实验方案部分强调对实验结果作具体分析,每个实验结果都附图(照片),图中设阴阳性对照,对照图对实验结果进行详细分析,使读者对实验结果
有时候藏于身边的美往往会被我们忽视,昆虫就是如此,这些神奇小精灵会在不经意间从你的身边溜走,错过这些小精灵无疑是一件憾事。所以,本书从无翅类、古翅类、不完全变态类、完全变态类等昆虫中选取了150 种,对它们进行外形识别、生活习性、分布地域等多方面的科普,并在利用有精美细节的摄影作品展现它们的美的同时,配合小贴士让读者了解美丽背后的奥秘。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在欣赏美丽的摄影作品之余,建立起对于昆虫家族的基本认知,还能激发对于自然和生物的好奇心,从而引发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本书适合对昆虫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本书以梦境的形式,讲述了小男孩让让在梦中,由会说话的鹦鹉带他一起找寻中草药的故事。一路上不同季节,不同景观,不同地点,发现了各种中草药。既表现了小男孩不怕困难,勇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借用这样的情景,讲述中草药的故事和知识。全书共选取100种中草药,并配有精美绘制效果图,弘扬中医药文化。
相信你从没看过这样的城市自然百科,它包罗万象:从深圳的地理、气候、到历史渊源,从生物多样性到生态系统,无所不含。同时它又细致入微:从哺乳动物、两栖爬行动物到淡水鱼,从鸟类、昆虫到植物,哪怕肉眼难见的真菌也囊括在内。它根植深圳,又放眼全域:深圳1997平方公里的陆地、1145平方公里的海域是一个没有围墙、没有穹顶,永久开放的 自然博物馆 ,天地间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虫一兽都是自然博物馆中珍藏的展品。它极严谨:深圳市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编目,深圳市国家珍稀濒危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编目,深圳鸟类编目、爬行动物编目 一应俱全。它又很好玩: 昆虫建筑师 委屈的蟑螂要申诉 不爱洗澡的鸟不是好鸟 毒过蛇蝎,植物的化学防御 光看标题就觉得有足够的吸引力。它好看,三千多幅色彩鲜艳、构图考究、画面珍贵的摄影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