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远古文明到现代科学科学史上的很多成就,源于一代代科学家对未知的探求: 古代没有尺子的时候人们如何测量长度?怎样才能知道黄金制成的王冠中有没有掺白银? 炼金术士竟从7000升尿液中炼出了造福人类的新元素? 发霉的甜瓜竟救了无数人的命? 如何才能 聆听 到13亿光年外宇宙天体的变化? 吴军博士用40个改变世界的科学实验故事点亮人类科学的发展之路,让孩子跟随科学家一起学习知识的同时,探究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孩子求是、怀疑、实证和理性的科学精神,习得受益一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丰富的跨学科知识、Q萌有趣的手绘插图、全程渗透的科学思维, 让你爱上科学,爱上探索,爱上思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林伽科普奖得主乔治 伽莫夫代表作 风靡全球数十年,被译成10多种语言,畅销70余年 影响数代人的世界公认科普经典,大众爱看的自然科普入门书
这是一部博物志。作者综合了大量的事实材料,以科学的观察为基础,用形象的语言勾画出地球、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演变历史。本书精选了地球史、人类史、动物史中观点最具代表性、论述最为精彩的片段,依写作年代进行编排,既浓缩了《自然史》的内容,又相对完整地呈现了其结构风貌。本书对物种起源贡献巨大,以唯物论的观点指出了物种因环境、气候、营养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异。这对后来的 进化论 有直接的影响。
《科学究竟是什么?》是英国著名学者A.F.查尔默斯论述当代科学哲学的代表作。提起查尔默斯,相信许多读者对他的名字并不陌生。1982年,他这部著作版的中文版首次在我国出版,是当时国内*早全面而系统地介绍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各流派的重要著作,它对科学哲学在学术复兴后的中国的传播、对我国科学哲学人才的培养以及学术研究的开展,都起到过重要的作用,有不少人正是读着《科学究竟是什么(第3版)》走人科学哲学的殿堂的。 《科学究竟是什么?》是国际上较流行的一部优秀的科学哲学教科书。作者在书中介绍了 20世纪*有影响的科学哲学大家,如波普尔、库恩、拉卡托斯和费耶阿本德等人的主要学术思想,还介绍了20世纪后20年科学哲学的*新发展。
《从一到无穷大》是当今世界上罕见的、横跨多个学科的科普经典巨著,作者荣获得卡林伽科普奖。本书图文并茂,由爱因斯坦亲笔推荐,是自然科学入门经典作品。 《从一到无穷大》围绕20世纪以来科学的新发现展开,由浅入深地讲述了数字游戏、可以弯曲的四维空间和时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组成人类微观世界的物质 基本粒子与基因、生命的遗传规律、宏观世界 宇宙和星系,等等。伽莫夫在书中融入了自身见解,呈现各个学科的思维方式与科学方法,使庞大的知识和理论自成体系。书中128副作者亲手绘制的插图与文字相辅相成,使理性思考与感性认知相辅相成,通俗易懂。 《从一到无穷大》如同一部流动的科学史诗,一个个轰动世界的实验,凝结了科学家们的心血,多个学科丰富的知识和理论,尽情地展现科学之美。海盗的宝藏、摆满64 格棋盘的麦子
从亚里士多德到牛顿再到爱因斯坦,从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到经典力学再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这些伟大的人物不断探索物质世界的规律,一次又一次革新人类对世界的认知,由此我们才得以不断接近事物的本质。然而,物理学的每一次进步都需要人类付出巨大的努力。本书以时间为主线,通过一段段生动的故事展现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以历史的眼光看待这些正确的理论以及已被抛弃的错误理论对物理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同时,书中也介绍了一些物理学家之间的恩怨纠葛,力图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 本书可供对物理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爱因斯坦晚年文集》接续《我的世界观》一书,收录了爱因斯坦从1934年至1950年间的文章共59篇,分为 信念与信仰 科学 公共事务 科学与生活 名人 我的民族 等六个主题,展现了作为科学家、哲学家和人道主义者的爱因斯坦对科学研究、宗教、教育、自由、相对论、物理学、战争、犹太民族等诸多问题的思考。文集由迄今为止尚未发表的讲演、论文、书信、呼吁等各类文章组成,原书成书时几乎未做任何编辑上的修改,力图保留爱因斯坦作为一个满怀良知、思想深刻且富有同情心的人的点点滴滴。
现代科学从何而来?对于思考这个问题的读者来说,这部作品是非常理想的科学史入门读物。本书广泛考察了现代科学诞生的背景,为我们呈现了各种传统思潮及价值体系间的复杂互动,如何在17世纪孕育出现代科学。书中描述了现代科学的种种特征,呈现了这种独有的知识究竟 新 在何处,详细介绍了笛卡尔、伽利略、牛顿等重要推动人物的影响,纠正了 科学是枯燥的 、 科学与文化互不相关 等偏见。本书讨论的主题既有常规的力学、天文学、物理学、宇宙论、机械论哲学、生物学、医学等科学内容,也有不太常见的 技艺与自然 、赫尔墨斯主义、化学论哲学、磁哲学、时间的发现、地质学、 自然之书与圣经之书 等更深层的内容。这本通俗易懂而又具有深刻思想性的书,将使读者洞悉科学与哲学复杂交织的关系。
《几何原本》是集希腊古典数学之大成的不朽之作。本书译自国际权威的希腊数学史家希思 (Thomas Heath,1861 1940)的英译本。全书共13卷,从5条公理、5条公设、131个定义出发,以逻辑论证的方式推出465个数学命题(定理),构造了人类历史上个公理化的数学演绎系统。 《几何原本》在2000多年间已经用不同文字出版了1000版以上,出版量仅次于《圣经》。1607年,明代数学家徐光启与利玛窦shou次在中国翻译了《几何原本》前6卷,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原有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习惯,改变了中国数学发展的方向。咸丰初年,曾国藩资助且代序推荐,数学家李善兰完成徐光启与利玛窦未竟之业,《几何原本》中文完整版shou次面世。 《几何原本》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所提出的一系列意义重大的公式、定理,而是它建立了严密的逻辑,进而演变成了一种借助数学去理解世界的
科学家从来不是文学写作的好材料,一则因为科学生涯本身似乎平淡无奇,既缺战场的惊险又无情场的激动;二则科学家的行当相隔如山,说的话行内人津津乐道,局外人一头雾水。何况本来科学是个严肃的行当,科学家本不该是市井说笑的材料。但是科学家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需要有心人去发掘, 于无声处听惊雷 。为此,有了这本《科坛趣话》,试图通过一连串科学家的故事和科学趣闻,来阐述科学的文化本性。 本书避开了传统的正面介绍,先从科学家的错误和争论入手,进而分析科学家的性格和他们的艺术情结,通过知名学者们的生平逸事,从侧面刻画科学家精神。科学趣闻则先后围绕空间视野和时间尺度分别展开。不少科学发现是很有趣的,因此媒体才会热心报道科学新闻。不过媒体炒作具有两面性,既能帮助科学家出名,也会促使科学家走邪。 本书
创建中国高校第一个科学史系的江晓原教授,写作 科学外史 专栏超过17年,至今仍在持续进行。专栏文章每3年便成书一本,旨在用科学故事或事件来传播思想,培养科学思维、提高科学修养,让科学离人们更近一点。 在这个系列丛书中,古今中外的重要科学人物、科学事件一一登场,让人目不暇接。 赫赫有名的物理学家牛顿、霍金,数学家、哲学家莱布尼茨,天文学家、科幻作家卡尔 萨根 书中不仅有他们的成就,也有不为人知的八卦。 从神奇的古代穿越到科幻世界,再到原子弹研发怎么就泄密了?为什么我们找不到外星人? 到处都是他信手拈来的话题,我们从阅读中随着江晓原教授的思想奔腾跳跃,随时随地脑洞大开。
畅销科普图书作者西奥多 格雷是一名疯狂的业余化学家,在1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为美国《大众科学》(Popular Science)杂志构想、尝试、拍摄和撰写各种新奇的科学实验,深受读者喜爱。在2009年和2013年,格雷以这些专栏文章为基础相继出版了《疯狂科学》和《疯狂科学2》,中文版分别于2011年和2013年出版。 在《疯狂科学(第二版)》中,作者通过一些常人难以想象甚至很危险的实验,为我们展示了看似简单但奥妙无穷的科学原理,并以其特有的博学和幽默讲述了很多关于科学的奇闻秩事。书中的绝大多数实验都是由作者亲自动手完成的,如怎样从玻璃杯中变出尼龙丝,如何用火柴点燃钢铁,如何制作永不融化的雪花,如何用生石灰做灯泡 书中的每个实验都配有精美的全彩照片,可以让读者近距离观赏激动人心的化学反应。在这次出版的新版图书中,作者对部分
在本书中,读者将穿越群星璀璨的物理学史,感受伟大头脑的求知激情,体会量子力学反直觉、反日常经验的有趣特质,了解量子力学的广泛适用性和革新技术的无垠潜力,展开对意识和现实世界关系的薛定谔的猫、凭空出现和消失的电子、幽灵般的超距作用。这些抽象的概念很容易让人认为,量子力学离自己的生活很远。但实际上,量子力学不仅是计算机、智能手机和医学成像设备等许多现代技术的基础,还带来了化学、生物学等领域的全新发现。量子力学与经典物理学的交锋及其引发的哲学认识论问题,则更是令无数人流连忘返。 本书的作者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量子信息科学先驱安东 蔡林格,书中回溯了量子力学的诞生和发展史,覆盖了从爱因斯坦和普朗克的早期理论到近年来量子隐形传送前沿研究各个阶段。塞林格用扣人心弦的科研叙事,串起物理学
《知识大融通:21世纪的科学与人文》是 当代达尔文 知识的巨人 社会生物学之父 爱德华 威尔逊颠覆常识、打破认知壁垒、超越时代思维的巨著!他生动推演人类知识谱系的进化历程,展现融通为各学科带来的革命性突破,描绘了一幅激动人心的未来知识蓝图。继承牛顿、爱因斯坦和理查德 费曼以来的开创性道路,威尔逊带领我们踏上了一段跨越科学与人文的非凡旅程,以寻求所有人类知识的融通。 这是一场浩大的知识历险。从大脑中的化学反应,到文化的基因基础,从颜色语言受到的遗传学限制,到《洛丽塔》中蕴含的生物学原则 威尔逊轻松跨越科学与人文的鸿沟,自如穿梭于物理学、人类学、心理学、哲学、宗教、伦理与艺术等各领域间。这位殿堂级的科学大师用清晰、雄辩的文字,将人类知识的新进展巧妙地编织到了一起,完成了这部博大精深又妙
你知道吗?大多数人死亡和痛苦的根本原因不是癌症,也不是心脏病,而是衰老。随着人年龄的增长,一系列的生物变化会让我们长皱纹、头发变白,也会导致痴呆、心脏病和其他疾病。 然而,治疗衰老听起来就像科幻小说或者炼仙丹一样不靠谱,大多数人对衰老的科学研究也不甚了解。实际上,近年来关于衰老的科学研究已经取得了非常惊人的进展,在可预见的未来,治疗衰老的相关药物或者方法进入公众视野、投入市场将不再是梦想。 不老 已经不仅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关于衰老的生物学研究即将为全人类描绘一幅不一样的未来图景。 这本书介绍了关于衰老的前沿科学研究,归纳了衰老的十大基本特征,并总结了治愈衰老的四种疗法,帮助我们了解如果用科学方法达到老而不衰,以及如何活得更久但不生病。
生命从何而来?它究竟有没有内在的能动性?当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变为现实,人类和机器的边界又在哪里? 现代科学的一个基础原则是,科学解释不能将意志或能动性赋予自然现象,我们不会说岩石掉落是因为想要寻找地心,水蒸气上升是因为想要靠近天空。自17世纪中期机械论作为现代科学的核心范式以来,整个世界被视为一台机器,禁用能动性的原则也扩展至对生命现象的解释。然而,这一原则伴随着两种相互竞争的生命模型,引发了一场持续四个世纪的争论:生命究竟是由外力驱动的被动的钟表,还是主动的、永不停歇的时钟。 本书从中世纪晚期欧洲教堂和宫廷的自动机开始,考察了这场科学争论的起源和历史。我们将会一路看到飞来飞去的机械天使、会排便的机械鸭、会 编程 写字的机械小男孩、会下棋的机器 土耳其人 ,以及弗兰肯斯坦的怪物的诞生
量子力学主宰着神秘的微观世界,与相对论并称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从应用的角度来看,它直接催生了半导体、激光等一系列关键产业,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量子叠加和量子纠缠的本质、量子力学与相对论能否融合等前沿基本问题研究让一代代科学家前赴后继。时至今日,科学家仍在为之不懈探索。2016 年 8 月 16 日, 墨子号 发射升空,作为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它将人类对量子相关理论及技术的探索扩展到了空间尺度,也让我国在空间量子通信领域完成了从并跑到领跑的跨越。 本书共 5 章,第 1 章带领大家走进神奇的量子世界,介绍量子力学发展历程及基本原理,为后续介绍 墨子号 的相关工作做铺垫;第 2 章讲述 墨子号 的诞生始末,重点介绍了科学家在地面做的一系列准备工作;第 3 章揭开 墨子号 的神秘面纱,把 墨子号
本书汇集了200余幅科学史上的图片,这些图片代表着科学发展史中一个又一个里程碑。从简单的图表到张世界地图,从手绘图、照片到计算机成像,本书回顾了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的历史转折点,以图片讲解知识,展现人类科学思想发展史中的高光时刻。这不仅是一本简单的科学图册,科普作家约翰 D. 巴罗凭借自己深厚的科学底蕴,以散文般优美而简洁的笔触,为一幅幅科学图片做了精彩的诠释与注解,展现了它们的深远意义和对科学发展的影响,讲述了一个个启发性的科学故事,为喜爱科学、历史、艺术和哲学的大众读者打开一幅别开生面的科学画卷。
本书是20世纪早期一个群星闪耀的思想家群体的传记,他们改变了世界对数学和科学的认识。 受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罗素和希尔伯特对数学基本规律的探索的启发,次世界大战后,这一代智慧的头脑聚集在维也纳,探讨数学、科学和哲学的理论,为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维也纳小组中包括哥德尔和卡尔纳普这样的大师,并与维特根斯坦和卡尔˙波普尔密切互动,在科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本书讲述了那些改变了科学思想的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常常令人愤慨,有时令人悲伤,但绝不无聊。这是一本揭示历史的著作,一本里程碑式的书,向那些敢于从头开始重新发明知识的人致敬。
爱丽丝,一个曾带领我们童年走向天马行空的想象的小女孩,让我们不再局限于狭窄的真实世界;现在,她又将带领我们了解20世纪极重要、超 奇幻 的物理理论 量子力学。作者吉尔莫用极其巧妙的方式,将量子理论引入大家耳熟能详的 爱丽丝漫游奇境 故事中,透过有趣的人物、梦幻的场景、精彩的对话、生动的图片将艰涩的理论化为易读的童话故事;当柴郡猫变成薛定谔的猫、当三月野兔变成隧穿壁垒的兔子粒子、当疯帽匠变成神秘的夸克小丑;相信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能让更多初学者或有兴趣学习量子理论的人更了解量子世界的概况而不生畏惧,毕竟,我们居住的世界就是真正的量子世界。
数学无处不在,它藏身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小到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大到个人投资理财、置业经商,到处都有数学的身影。本书采用谈话的形式,生动地介绍了算术、代数、几何等初等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语言通俗,亲切自然,说理浅显,引人入胜。全书共列举了60多个生活实例,可以帮助读者开阔视野、活学活用数学知识。希望读者能从本书中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之美,并学会如何应用数 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本书为大众科普读物,适合广大数学爱好者阅读,尤其适合青少年读者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