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极致中国丛书的开篇之作,集中展示了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中国最美山峰之一南迦巴瓦峰及其周边区域 浓缩地球 般的垂直自然地理地貌。通过纵深对比的叙述手法,多项立体的精妙互动设计,该书拆解了这片极致自然景观的复杂成因,展示了其背后的地质演变、生态奥秘及生命的顽强与多样性。 这里有 世界第一大峡谷 中国最美山峰之一 世界上最北的热带雨林 青藏高原上最大的水汽通道 20世纪人类最后的地理大发现 世界上最完整的九大垂直自然带 世界上水能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 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 一日四季,一目十年 本书将带领读者进行一次对大自然壮丽景观与生态多样性的深刻探索,共赴一场视觉与心灵并行之旅,以走出城市的喧嚣,亲近、了解并保护自然,共同守护这颗蓝色星球上独一无二的生命奇
2006年首次全程采用高清摄像机拍摄的《地球脉动》是当时BBC摄制的一部很有水准的电视系列纪录片,被誉为 一次对地球极不可思议的探索 。10年后,《地球脉动2》运用同样的前瞻性思维,采用超高清4K摄影机进行拍摄,使用了无人机和远程控制拍摄技术,展现了不可思议的环境和令人难忘的生物,堪称我们星球的非凡写照。 本书为《地球脉动2》系列纪录片的同名图书,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和角色探索6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从丛林到山脉,从沙漠到草原,从岛屿到城市。我们看到了蜘蛛猴的 五肢 摇摆,透明蛙大隐隐于林,真菌会发出幽灵般的光亮,还有寻偶的雪豹、沙漠中铺天盖地的蝗虫群、孤岛中侏儒化和巨大化的奇异生物,以及那些我们认为不可能生活在城市的野生居民。潮起潮落,日升月落,四季更迭,镜头下的这些大自然的场景被定格在本书中,让我们
地球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有机体,动植物在任何极端的气候和环境中都能存活并生长下来。海底的火山喷泉里,密集多样的生物群落在黑暗中繁衍生息;红树林中的弹涂鱼,成功过上一半水中一半地面的生活;猫头鹰在极北之地的定居过程中,长出了更厚更白的羽毛;藻类和真菌在高山之巅结成共生体亲密依存 无论在冰盖和苔原,还是在沙漠、深海和火山口处,单一物种乃至整个群落都能最终适应并充分为己所用。 在《生生不息的地球》一书中,享誉世界的大卫 爱登堡爵士以敏锐的眼光、持续的好奇心和富有感染力的热情,向我们展现了栖息于12个典型地域中缤纷复杂的生命及其对生境的适应性。从孤寂的喜马拉雅山巅到极寒的冰原地带,再到我们身处的城市环境中,动物和植物都能择地生息。几乎每一个微小的生态位都存在适应它的特定物种。相似的环境导致相
自然之美 视觉盛宴 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从未被我们真正地好好欣赏过,人们难得领略它的美好。BBC历时4年的鸿篇巨制 纪录片《地球脉动》(Planet Earth),通过开创性的航空监测技术以及超高清晰度的拍摄技术,用镜头记录下了地球上那些绝美到极、令人惊叹的神奇画面。 本书是纪录片《地球脉动》的同名图书,也是对有史以来具有划时代意义、雄心勃勃的自然历史电视拍摄项目的永恒记录。本书对我们的地球进行了详细的描绘,从纪录片中精选了400多幅的照片,包含神奇的野生动物和自然奇景,其中很多照片展现了一些鲜有人知、难以接近的地方,还有从未被摄录或拍摄过的动物行为。 请做好准备,让我们随着镜头感的画面,开始一段特别的世界各地栖息地之旅:从深海中黑暗的地方到广袤无垠的开阔平原,从炙热无比的沙漠到生机勃勃的雨林 地球的丰富
《思想与见解:爱因斯坦自选集》是英语世界广泛流传的爱因斯坦通俗著作集,自1954年出版以来,长销不衰。本书在爱因斯坦本人亲自监督和协助下编选而成,收录了英译本《我的世界观》( The World as I see it , 1934)、《晚年集》(1950)和《我的世界观》( Mein Weltbild , 1953)中的重要篇目,及未出版过的新文章,共计121篇,汇集了从爱因斯坦青年时代到去世前的文章精华,内容涉及爱因斯坦对人生、科学、文化、教育、战争、友谊及社会问题的思考与见解,是认识和研究爱因斯坦的入门书,显示了爱因斯坦豁达的人生态度、敏锐的洞察力和对人类命运的深挚关切。 提起爱因斯坦,我们通常首先想到的是 天才 科学家 物理学家 等冷硬的标签,对他本人和他的精彩思想却知之甚少。爱因斯坦真实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他是如何规划人生,如何看待世界的?他的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在《博物》(Natural History)杂志上每月专栏 关于生命的观点 (The View of Life)的第八本合集。这本书的主要话题和古尔德一贯的兴趣热点相近:演化和相关知识、科学传记和常识问题。本书分六个部分:科学与人文、演化生物学传记、人类史前史、论历史和宽容、演化事实和理论、关于常识的认知。共收录21篇文章。 《出版周刊》对此书评价:和他之前的专栏合集一样,在本书中古尔德再一次将读者带入复杂而富有魅力的自然世界的领域。这一次,他更加关注科学家们对理解和阐释自然之传奇所做的尝试。 他的优雅文字表达了他作为一位不断为其发现所惊叹的科学家的激动和惊奇。 读者(Stephen A. Haines)评价:他的文章在很广泛的领域都挑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在关于达芬奇的文章中,他展现了一位被神秘证据所困扰的思想者的形象。在
《中国概况:英文》由程爱民主编
本书是一部迷人的视觉记录,收录了10次最重要的自然历史考察探险故事。本书介绍的众多冒险故事伟大科学发现包括有:汉斯 史隆爵士在1687年的牙买加之旅、詹姆斯 库克惊险万分的太平洋航行,以及达尔文著名的历史性航程。 本书收录大量的自然素描画作,其中有许多甚至是第一次面世。这些画作出自17世纪以降许多自然史学者兼艺术家之手,这是他们当时用来记录发现物种的方式。相信对科学、地理学、历史、艺术领域的学子而言,这会是非常好的读物,本书最重要的贡献是,它让我们看见艺术家们是如何无比艰困恶劣的环境下,为科学献出动人才华,开启了西方人对新世界的视野。
本书详细阐释了地理学思想和地理学思维至关重要的概念和术语:空间、时间、地方、尺度和景观。全书共17章,分为两部分:部分讲述地理学传统,共4章;第二部分详述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前面8章(第五章至第十二章)各以两章篇幅阐述空间、时间、地方和尺度4个基本概念,每个概念各由一位自然地理学家和一位人文地理学家撰写,接下来的两章分别为社会结构(第十三章)和自然系统(第十四章),后3章标题均为 景观与环境 ,在不同副标题下分别讲述生物物理过程与生物物理形态(第十五章)、自然资源与社会发展(第十六章)和对世界的描述与解释(第十七章)。每一章均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精确定义、各种不同见解概要、约5000字的实质性内容、实例和为进一步阅读所作的评注。17位作者中,除3位美国学者和1位加拿大学者外,其余均为英国学者。其中
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在乡村地区实现 生态宜居 目标。立足人与生态的互动关系,面向乡村地区 三生 空间协调发展需求,《村镇社区生态空间评价方法与应用》聚焦村镇生态空间的评价方法和技术应用。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调查、自然地理和水文气象等多源数据,研发了村镇社区生态要素分类识别与提取、生态敏感性评价、生态适宜性评价等相关技术,并在村域和镇域两个尺度上开展了案例应用。全书共由7章组成,遵循理论探讨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思路。第1章是引领性的绪论部分,系统性地介绍了村镇社区生态空间优化的重要性及其微观尺度特点。第2章对村镇社区尺度的生态要素进行了细致的分类;第3、4章结合具体案例详细介绍了在这一分类体系下如何基于遥感影像数据实现村镇生态要素的快速识别。第5、6章分别介绍了村镇社区生态敏感性和适宜性评
本书以“快速发展的文明古国”为主线,通过大量翔实数据与深入分析,系统介绍了印度的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交通地理)、人口与城市化、社会文化地理、全球经贸地理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特征。全书多维度探讨了印度地理的独特性、复杂性与多元性特征,分析了印度快速发展的驱动因素。
本书是《自然地理综合工作六十年——黄秉维文集》的续集和姐妹篇。本书内容包括:作者主要研究领域,如地理学通论、综合自然区划、农业自然条件、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森林作用、CO2浓度增加与全球环境变化、三峡移民安置、坡地改良与利用、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方面的主要论著;新中国建国以前的主要著作;未发表的各类文稿,有论文、学术报告、工作文件、书信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活动及学术贡献。两书合在一起,在一定程序上起“全集”之效。自1930年进中山大学地理系至2000年折世黄秉维先生在中国地理学界辛勤耕耘近70年,并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的主要领导职务达半年世纪,足迹遍神州大地,学术思想涉及地理学的诸多方面,认识和理解其学术思想及实践,对于了解中国地理学的思想,内容、方法
本书稿是一本研究中国古代城镇史的专著。青龙镇是上海最早的贸易港、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本书依靠文献、考古和实地调查等资料,结合市镇史、港口贸易史、经济史、文化史对青龙镇进行研究,比较清晰地勾勒出了自唐宋以来这一名镇的历史沿革、风貌以及由盛而衰的轨迹,其研究角度、方法等也为我国其他区域的古代市镇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有参考价值的模式。本书在作者2014年出版的图书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修订,新增许多图片和十年来上海青龙镇遗址发掘的最近考古成果。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整体较为脆弱,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尤为敏感,是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较集中的区域之一。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面临诸多挑战,关键生态水文要素的变化成为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本书通过深入研究黄土高原的气候变化、植被物候、干旱指数、蒸散发及水分利用效率等关键生态水文要素,揭示了它们的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趋势,重点探讨了气候变化对植被物候及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基于此,本书提出了黄土高原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强生态管控与植被恢复、强化科学研究与监测、科学规划植被类型等具体建议,力求为黄土高原植被应对气候变化及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