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经济再发达的城市,似乎对城市内涝也束手无策?甚至越发达洪水越严重? 为什么同一块地方在不同时段会旱的旱死、涝的涝死,还愈演愈烈? 环顾全球、回望不同文明的历史,我们能否找到一些与水共存的成功模式? 《慢水》跟踪不同水体的 生活习惯 ,探索水如何穿越地上和地下空间,如何与周围的生物互动,也探索水在不同时期造访各地给人们留下的记忆和教训。 综合地质学、水文学、环境工程、景观设计、生态保护等各领域学者和工作者的观点,引介全球各地正在兴起的 慢水 运动,埃丽卡 吉斯在本书中发出预警,我们当前的城市化建设普遍采取让水加速离开地表的思路,选择排挤和侵占而非给水留出空间,这会引发深重的灾难:我们会缺少地表水、破坏湿地生态、增加碳排放,洪水会淹没城市,回到它最初占据的地方。我们付出巨量的经济
本书写下了近2000年间的11次大灾变: 公元79年庞贝火山爆发、1755年里斯本地震、1783年冰岛拉基火山爆发、1861年加州大洪水、1923年东京-横滨地震、1927年密西西比大洪水、1976年唐山大地震、2004年印度洋海啸、2005年新奥尔良飓风、2009年意大利拉奎拉地震、2011年福岛大地震。 自然灾害是残酷的,它往往超过人类承受的限度, 但不同世代的人类,靠资源调度、科学技术、社群互助、人道关怀, 从灾后的创伤中修复; 自然灾害是无常的,它常不在人力控制的范围之内, 却是一种视角, 敦促人类开展预警分析、建立应急机制、提高救援效率、落实灾后重建, 命运会不期而至,我们要学会生存。
本书由三部分及附录组成,主要介绍50年来由沈宗丕高工提出的磁偏角二倍法和磁暴月相二倍法预测全球大地震的成果,共收集了已公开发表的文章及有关资料近80篇。 第一部分(第一编)介绍磁暴二倍法与磁偏角二倍法及其预测效果,其中收集有张铁铮关于磁暴二倍法的文章、沈宗丕有关磁偏角二倍法的文章,以及有关的评论。其次,收集了有关磁暴月相二倍法近几十年来所做出的研究和预测成果。 第二部分(第二编)介绍沈宗丕所预测的大地震的震例。对有关地震在震前的预测意见、预测依据、地震实际发生情况、预测与实际地震的对应情况等进行介绍。如有有关该次地震的预测的评估或资料,则作为该次地震的附件列入。他先后短临预测了1972年我国台湾8级巨大地震,1973年日本海7.9级大地震,1976年我国四川省松潘、平武二次7.2级破坏性地震,2001年我国
本书聚焦 国门生物安全 这一主题,参考大量权威文献,以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史实讲述国门生物安全问题的历史渊源,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带读者重温古今中外由于国门生物安全工作缺失带来的惨痛教训,呈现国门生物安全管理的发展历程,并对当前方兴未艾的国门生物安全全球治理提出前景展望,期盼为进一步提升公众对国门生物安全的认识,推动社会各界协同共治、更好应对国门生物安全威胁,提升国门生物安全治理水平,共同守护祖国绿水青山、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助力。书中重点回顾了生物安全遭受严重破坏的历史,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国门生物安全管理在党的领导下筚路蓝缕、可歌可泣的发展历程,以期引导社会公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厚植爱党爱国情怀。
在批判社会理论中,人们对过去往往偏重于对人类历史的研究,沉湎于历史的想像;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对地理、空间的漠视。本书对这种倾向提出质疑。作者严厉批判“历史决定论”及其对地理学想像的限制作用。在论述福利、伯杰、吉登斯、贝尔曼、杰姆逊,特别是享利·勒菲弗等“后现代地理学先驱先”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主一种历史的地理的唯物主义,即对空间、时间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作根本性的再思考。
作者结合常驻阿尔巴尼亚22年的亲身经历,将阿尔巴尼亚现代政治和社会变迁娓娓道来,重新点燃中国人有关“山鹰之国”,“社会主义明灯”,“歌声飞向地拉那”,“援助阿尔巴尼亚”的记忆火焰。
地震、潮汐、喷发中的火山……当发生超级自然灾害时,世界各地的头版头条都会予以关注;当自然处于失控状态时,人类、生物以及环境都会受到影响……那些遭遇自然灾害的人也将长时间受到困扰。但是今天的科学家们基本掌握了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并告诉人们怎样保护自己以及他人。《可怕的自然灾害》正是与小读者一起回顾历史上发生的一些自然灾害,它介绍了灾害发生的原因、对文明社会的影响以及今天的人们应对自然灾害的办法。小读者还能自己动手做震动台、蛋糕糊熔岩流,并模拟风洞、雪崩呢!
生活中不总是充满阳光,有时,突如其来的灾难让人措手不及。灾难让人不能承受却必须承受,惨象使人不忍目睹却不得不面对。本书从旱灾和饥荒、无法抗拒的火山和海啸、无情的战争和种族屠杀、地震灾难、剧烈的污染、飓风和洪水灾难、可怕的传染病、海难、空难以及特大火灾等方面入手,阐述了灾难给人们带来的刻骨铭心的痛,告诉人们灾难背后的故事,希望读者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能唤起历史的记忆,牢记历史的经验教训,保护自己,也保护人类,并珍惜现在的生活。
《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是20世纪80年代编辑出版的。该《丛书》的问世,对于增进各方面对民族自治地方以及各民族的了解,促进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推动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受到了各方面的欢迎和好评。《丛书》问世以来,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各方面情况有了新的变化,为了总结民族自治地方各项事业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进一步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国家民委决定修订、再版《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并将其歹11为国家民委重点科研项目之一。 本书为《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之一,介绍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地方的基本情况,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促进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四化建设,主要内容包括:各自治地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四分之三,孕育了无数生命和自然资源,是人类、最神秘、也最珍贵的宝藏之一。本书精选关于海洋的100个话题,带领小朋友们走进精彩的海洋世界,一起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杨吾扬先生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和地理教育家,任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半个世纪以来,杨先生把他的心血倾注于我国的地理学事业,在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等学术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经济地理、城市与区域规划方面的人才。 杨先生坚持地理学的统一性,对地理学的理论化提出了独到的、具有重要影响的见解。早在1956年,他就在当时的学术性月刊《新建设》上撰文,坚持地理学的综合统一性。他认为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共同研究人类所居住的地球,这是地理学作为一门统一学科的基础;区域性是地理学的特性;虽然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分属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并且地理学内部学科还在分化,但都不能改变地理学的综合统一性;社会生活与生产上的需要是促使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综合到一起的根本原因;
作者结合常驻阿尔巴尼亚22年的亲身经历,将阿尔巴尼亚现代政治和社会变迁娓娓道来,重新点燃中国人有关“山鹰之国”,“社会主义明灯”,“歌声飞向地拉那”,“援助阿尔巴尼亚”的记忆火焰。
在批判社会理论中,人们对过去往往偏重于对人类历史的研究,沉湎于历史的想像;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对地理、空间的漠视。本书对这种倾向提出质疑。作者严厉批判“历史决定论”及其对地理学想像的限制作用。在论述福利、伯杰、吉登斯、贝尔曼、杰姆逊,特别是享利·勒菲弗等“后现代地理学先驱先”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主一种历史的地理的唯物主义,即对空间、时间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作根本性的再思考。
在中华建筑宝库中,有一种璀璨夺目的建筑奇葩——楼阁。本书集其大成,分门别类地介绍了其历史渊源、建筑特色和造型风貌,同时插大量十分珍贵、精美的照片,让读者全方位、多侧面地对中国的楼阁有一个深入浅出的了解,从中获取丰富的历史、地理、建筑艺术知识。
本书作者娓娓动听的叙述,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科学家们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正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渴求知识的广大读者的心田。这些佳作的共同特点,一是不只局限于对科学知识的阐述,而是注重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二是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做到了科学性、可读生、趣味性的统一。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位于中欧西部,北临北海和波罗的海。德国是世界工业大国,工业产值居世界前列,采煤、钢铁、机械、化工、精密仪器和光学仪器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畜牧业在农业中占主要地位,交通运输业发达,公路密度为世界之冠,也是世界上内河航运最繁忙的国家之一。德国是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二战后,被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分别建立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1990年两德统一,德国成为保障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力量。本书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研究德国问题的知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