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地震灾害是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保险作为综合风险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减轻灾害损失、灾后生产恢复与重建具有重大的作用。由于地震灾害频次少、损失大、难于预测,现代保险业所赖以建立的 大数法则 难以适用,合理的损失估计与费率厘定便成为发展地震保险、分散地震巨灾风险的重要技术难题。从国际经验来看,采用地震巨灾模型对特定地区地震风险进行定量评估是通用手段。然而,国内市场以国外模型公司开发的中国巨灾模型为主,存在科学性不足、数据缺乏、精度不高、针对性差等问题。依托中再产险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地震保险损失评估系统及应用研究 ,项目组汇聚头部科研机构、高校资源,针对国家地震保险发展重大需求,集成地震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风险暴露、保
本书《人文地理学词典》,组织了20多位中青年地理学者通力协作,进行译述。他们行文比较严谨,其表达就不如长于编教科书的美国学者那么通俗易懂,因此要保证译文质量亦大不易。该词典包括了一些目前尚难定译的名词和术语。这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研究人文地理学的实践中不断加深体会和更好地消化与吸收后,才能逐步得到多数人的认同和定论。
本书分基本知识、危害、防护、核能利用、核电站五部分,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讲解相关核辐射防护知识,通俗易懂,实用性强。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至三章属于历史地理学发展史的内容,分别论述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学思想,中国近现代历史地理学思想等相关问题;四至六章属于现代历史地理学理论方法问题的探讨,分别论述了历史地理学的若干理论问题,历史社会地理学与区域社会史的若干理论问题,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等基本问题;七至十二章属于历史地理学实证研究,即以专题研究性质的学术实践案例,具体探讨了区域历史环境与社会变迁互动、古代历史地理文献的考证与研究、多重证据法在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碑刻文献资料在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及中外史料与古旧地图文献互证法的应用等相关问题。
《尚书》中的《禹贡》,大致成于唐虞之时。《论语·为政》曰:“子曰:‘《书》云孝乎!’”可见其成书久矣。两汉时期,自孔安国、郑玄以来,注释《尚书》全篇者不知凡几;南宋时期,自程大昌、毛晃以来,专门注释《禹贡》者亦不知凡几。虽然《禹贡》一篇,自“禹敷土”至“告厥成功”,全文祇有一千一百九十四个字,但是,由于岁月的推移,河山的变易,人类的开发,现今之地貌(地形),已非禹时的景象了。 《史记·夏本纪》及《汉书·地理志》皆曾记载《禹贡》全文。大致说来,《夏本纪》及《地理志》虽与《禹贡》文词稍有差异,但有关地理的记述,并无不同之处。然而两千年来,学者注释《禹贡》地理,可谓“各言其志”,不仅难能一致,甚至南辕北辙。其中较为者,如九河、三江、九江、黑水、彭蠡、三危、陪尾等等之所在,真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