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为商务印书馆1997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建筑》一书的修订版本,作者为原清华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所长楼庆西。该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体系、类别、用途、特点及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结构清晰,按用途将中国古代建筑分为宫殿建筑、陵墓建筑、宗教建筑、坛庙建筑、园林建筑和民居建筑六大类,加上建筑小品,共列7章;内容丰富,不仅用简明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各类建筑的源流、特点,还辅以许多代表性的建筑实例并加以详细阐释。该书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是了解中国古建筑的入门读物。
建筑作为承载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所传递的信息包含社会秩序、技术水平、宗教信仰、文化思想、生存状态、艺术情操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从民居到宫殿、从桥梁到宝塔、从长城到石窟、从园林到城市布局,建筑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集工程技术与艺术于一身,融人工与自然于一体。古老的建筑,展示的不仅仅是丰功伟绩,而且折射了我国悠久的历史。
《如何欣赏建筑》以古今中西十七座经典建筑为例,带领读者认识、理解,进而欣赏建筑之美。《如何欣赏建筑》以游记式的轻松笔调,将这些建筑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又层层剖析它们的内涵深意,是一部具有典范性的建筑美学普及读本。
因此,我们的书试图再次考证身体在建筑中的重要性。在章的论述中,回顾西方历史,“身体作为建筑思想的中心有多久”为一种暗示,我们回顾了许多重要的事件。我们提出,直到现代设计学院出现的前后过程中,建筑的信仰才变得如此强调“理性”,并且分析了属于建筑观点转变的后笛卡儿哲学和心理学的思想争论。随后的几章内容,是我们研究的焦点。在此,我们回顾了一些感觉模式,这些感觉模式已经在20世纪颇有影响;我们还十分详细地研究了身体——图像理论的某些含意,重视触觉的理论发展。我们相信三维的基本且难忘的感觉在于身体的体验,而这种感觉可能在我们体验建筑的过程中,是组成理解空间、感受空间的基础。 在本书的后半部,我们讨论了“身体一图像”理论的私人暗示和公共暗示之间的关系,回顾了身体运动的主题,并继续讨
中国古城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不同历史朝代的城市记录了不同时期的城市规划设计思想。其中,有许多古代城市的规划设计手法对今天的城市规划依然有着借鉴的价值。关于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气候适应性的研究,对指导现代城市设计、创造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对继承和发扬地域传统文化,以及弥补古代城市建设史的学科缺失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目前,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研究主要在存于历史地理学、考古学以及建筑学领域。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研究,按照研究对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个案城市形态的研究;类型、区域和断代城市形态的研究;从宏观角度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态进行的综合研究。大多数学者对中国古代城市的研究偏重城市历史方向,而对于古代城市形态的气候适应性缺乏研究。 中国古代的风水理论,有着生态、气候方面的合
地理分布图以代表人类先进生产力的“集成电路图”为设计理念,参照中国传统城市天人合一、对称布局的特点进行设计,秉承文化性、可读性、科普性、专业性的主旨,在有限尺寸内全面、清晰、生动地展示超级工程。
本书对木结构建筑文化、造型和构造艺术进行了全面归纳总结,结合古代木结构建筑、现代木结构建筑以及景观建筑美学,展现了木结构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艺术性。本书通过木建筑文化、传统木结构建筑艺术、现代木结构建筑艺术、木结构建筑赏析、公共卫生间??木结构青城驿站等5章,对木结构建筑之美、木结构建筑构件之美、木结构构筑物之美、木结构建筑材料之美、木材加工利用之美等方面进行了文字描述和实物展示。 本书不仅体现建筑科学之美,同时为木结构建筑行业的发展、木材加工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撑,还对人们利用木材建造、营造美好的人居环境的理念进行了描述。本书适合木材科学与工程、建筑学、设计学、风景园林学等相关行业人员阅读参考。
建筑是一种空间的艺术,音乐则是时间的艺术,相比之下,音乐更加抽象。本书将这两种不同艺术形式放在一起,目的就是像冯继忠老先生所说的:“音影转换,意动空间”,献给全国各高校的学生们,让这些微波粒子在空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对艺术产生更深的理解,在学习和设计中更具创造力。这本《建筑与音乐》由尚涛、丁倩、马立、王莉莉编著,首先通过环境心理学讲述了建筑与音乐在人们心里的通感;然后在时间上讨论了建筑与音乐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再从空间的角度展开建筑与音乐依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区别;在不同艺术中,又存在着雄伟和阴柔两大美感,可以看到建筑与音乐的艺术延拓;后,建筑与音乐要在数学和算术中进行展示,成为艺术与数学的结合。《建筑与音乐》可以作为高等学校艺术类和建筑类、城市规划类、广告设计类等专业本
地理分布图以代表人类先进生产力的“集成电路图”为设计理念,参照中国传统城市天人合一、对称布局的特点进行设计,秉承文化性、可读性、科普性、专业性的主旨,在有限尺寸内全面、清晰、生动地展示超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