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这本书的功绩在于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向世人展现了一片崭新的学术天地。 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一生很重要的学术专著。梁思成以严肃谨慎、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提纲挈领地梳理出数千年来中国建筑的概要、发展及特征等,加以细致的考证和精辟的论述,完成巨构。他研究建筑史,不仅注重史料,介绍各个历史时期建筑的风格与特征,还深入研究建筑风格特征的演变规律及其制约因素,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思想。书中有作者以及其他建筑学家手绘的平面图、剖面图或断面图等,弥足珍贵。
本书建筑师林徽因给年轻人的中国古建常识。 收录了我国 20 世纪杰出的女建筑师 林徽因关于建筑学方面的文章和论述, 包括对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及其历史发展阶段的详细论述,以及外出考察古建筑的调查报告,力求展现林徽因作为建筑学家的一面。林徽因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具有科学之严谨,同时使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了我国古建筑在技艺方面的精湛成就,充满诗情画意。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林徽因的文章对当下的年轻建筑师仍有着借鉴意义。 《林徽因讲古建 手绘插图版》特别增加了50 余幅原创手绘图,图文并茂,版式典雅, 希望能帮助读者直观感知中国古建的艺术魅力。本书既可以作为建筑研究者的学习参考书,亦可成为普通古建爱好者的入门读物。
建筑与绘画同属艺术,自古就有将建筑、绘画、雕塑合称为三大造型艺术的说法,许多建筑师都善于绘画,甚至一些建筑师在绘画方面的造诣与画家并无二致。 但建筑师有一种独特绘画方式,不是对已有建筑的表达,而是对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建筑的表达,在建筑师的创造性活动中,不断地需要将头脑中的构想图形化,形体、空间,甚至场地氛围都需要通过这样的图画来进行表达,因为这是一种呈现设计意图的非常便捷的方式,这是独属于建筑师的一种绘画方式。本书就介绍了这样一种绘图的方式,在作者循序渐进的教导中,初学者会发现,掌握这样一种绘画方式,既非毫无规律可循,又是一件饶有兴趣的事情,即使是在电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绘画方式仍旧是建筑思维表达的非常有力的方法之一。 有关钢笔画、效果图画法的书籍很多,但与建筑师的
《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是 文丘里 很有影响的一部建筑理论著作。作者认为,建筑具有不足性。出色的建筑作品必然是矛盾和的复杂的,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纯净的或简单的。意义的丰盛胜于简明,甚至杂乱而有活力胜于明显的统一。密斯有一句名言 少就是多 ,文丘里却认为 多并不是少 。 本书要阐明的概念过于复杂,很难用展览的方式予以表明。本书的论述就像眼前的窗帘一样徐徐升起,一点一点地、论点一个接一个逐渐显现出本书论述的整体。愿读者能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理念,看见窗帘后面的东西! 全书观点清新、论证有力、并配以精美插图,值得建筑专业的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阅读欣赏。
Array
本书依据作者在北大开授中国传统建筑通选课的讲义而成,该课程在北大很受欢迎,是历年来为学生喜爱的课程之一。 本书与通常讲述中国传统建筑的著作相比,突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人文特质,尤其注重思考在当下西方建筑观念和建筑设计占据强势的情况下,如何挖掘和发展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精华。 与此同时,作者也全面地介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各种类型,宫殿、园林、佛塔、桥梁等,并配有大量插图,与精湛的文字相得益彰。
中国传统民居中值得学习与借鉴的经验很多,《中国传统民居》以分解的手法全面而直观地介绍了分布在中国各地的传统民居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书中以简洁的文字,配以各种解说性手绘插图,分析、展示了众多具有代表性民居案例的设计细部和设计手法。内容包括中国民居的类型和传统、布局特点、环境、空间、天然条件、布局手法、视觉、设计、原生材料、旧屋遗韵、旧貌新颜等。本书可当作了解中国传统民居的工具书,便于查阅,也适合高等院校建筑学等相关专业学生,以及广大建筑设计爱好者学习与阅读。
本书用活泼的语言、漫画的形式,结合历史故事,使读者可以从整体上快速了解整个欧洲建筑的发展历史,包括古典主义和洛可可是怎么双双出现在法国的,近代*建筑是否只是座温室,20世纪初欧洲建筑圈儿到底有多乱,等等。本书适合欧洲建筑爱好者以及喜欢建筑历史文化的大众读者阅读。
《长城史话》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和实地考察,全面介绍了长城从先秦到明清的历史,长城的用途和构造,长城是怎样修建的,以及长城的几处遗址。本书对宣传和了解长城文化,正确认识长城的地位、历史作用及其现实意义,促进长城的保护工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梁思成 1932 年发表的《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是 发现独乐寺 的标志,也是中国建筑学术史上的里程碑。作为第一篇系统而全面介绍独乐寺历史与建筑艺术价值的论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已成为研究中国建筑的学术典范。这篇著作因其本身所具有的巨大学术魅力,在面世之初即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同时也奠定了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学术史上的关键地位。90多年来,特别是近30 年中国建筑界对自身历史的认识渐趋固定以来,梁思成的建筑学术思想被反复探讨,其中也包括对《独乐寺考》的关注。国内学界的论者往往强调他在这一时期的研究所体现的文献考证与实地调查的结合、与《营造法式》的密切关系,以及由此肇始的中国建筑史研究事业。
《新建筑与流派》是著名的建筑大师童寯先生积多年之力,经反复修改而写成的一部西方现代建筑简史,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享有盛誉,中国几代建筑师都曾受惠于这部小书。在本书中,童寯教授总结了19世纪中叶以来建筑的演变和流派的相互影响,为我们描绘了现代建筑由萌芽、成长到繁荣的鲜明而完整的全景。著者并以探索中国的建筑方向为出发点,把世界现代建筑发展过程所经历的曲折坎坷,引为经验教训。 本书中所提的 新建筑 ,即今日常说的 现代建筑 ,以英国伦敦的 水晶宫 的设计建造为其诞生的标志。按照童寯先生的看法,现代建筑的风格流派约有15个之多,如意大利的未来主义、荷兰的风格派、法国的立体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等,在本书中,童先生以风格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为线索分别一一加以评述,尤其是影响了现代建筑走向的格罗皮乌斯
本书从文化的角度,对中国建筑进行了深度的省思。汉宝德先生根据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建筑给予文化上的诠释,带领读者通过对中国文化特质的了解,更深刻地认识中国的建筑,更生动地欣赏中国建筑空间中包容的生活,进而从建筑与文化的交互对照中,把握中国建筑的意义与价值。
本书以建筑专业人士的视角,带领读者领略日本近代建筑之美,分享建筑师的故事。日本建筑学研究者二村悟,通过自己大学时期学习建筑的历程为读者精选了自日本明治时代到昭和时代结束的121年间的63位日本建筑师。较为系统的为读者讲解了日本近代建筑的发展。全书凭借精美的建筑手绘插画与朴实生动的语言为读者生动再现了那一特定历史时期日本建筑师们的学习与成长历程,以及其建筑杰作的设计流派和理念。力求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语言带领读者们去探寻日本建筑师和他们作品背后的故事。
漫步石库门里弄民居 体验石库门市井生活 记录石库门建筑风貌 40个石库门里弄旅行指南 120张石库门里弄建筑和生活图片 400个石库门里弄名录 中英文双语+1940年代街区图示+*街区图示 Rambie about the Shikumen Lilong Residencies Experience the Shikumen Everyday Life Document the Shikumen Architectural Styies 40 Shikumen Lilong Travel Guide 120 Images of Shikumen Lilong Architectures and Daily Life 400Shikumen Lilong Directory In Chinese English +1940s City Biock Inforgraphics+Current Address
《建筑的意境》是建筑史家萧默关于中西建筑史的学术随笔,文章短小,浅显易懂,可读性强。 作者把中西建筑置于思想文化的背景下解读,清晰地展现出了各种风格的建筑所呈现出的独特气质。让读者深入了解中西建筑大到宫殿小到民居的形态和制式所含藏着的文化内涵。 本书通过文化解读建筑,为中西建筑的每一种造型每一个细节都找到了文化的脚注。同时还比较了中式建筑和西方建筑大相径庭的审美意趣,揭示出了中西方在思想文化上的差异。
本书以系统介绍中国古代建筑概貌的《中国古代建筑概说》为总论,按不同建筑结构和规划的特点,对中国古代土木建筑、都城规划、建筑外观等进行了专业化、系统化的研究,对古代建筑的时代性差别把握得当,且总结了中国古代城市和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的规划、布局手法及建筑物的一般性特点。傅熹年先生善于运用模数分析控制规划和建筑设计,对战国、汉代、北朝、隋唐、宋金及明清各类建筑进行复原行研究。
《东西建筑十讲》一书是作者2012年讲授的十堂 中西建筑文化 课的文本呈现,主要内容架构在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起点的西方建筑,与以中国黄河流域文化为起点的东方建筑的对比之上,呈现了从远古到当代的东西建筑及人文思潮,浓缩了 中国建筑史 、 西方建筑史 和 现当代建筑风潮 的精要。作者以不凡的见识和丰富的学养,在有限的篇幅(约9万字)内,钩玄提要,穿古越今,盱衡东西。全书行文晓畅,深入浅出,并辅以大量图片(226幅),是一本很好的面向一般知识读者的建筑文化普及读物。
《现当代建筑十五讲》将重点集中在梳理西方现代建筑的发生、发展的脉络上,结合同时期西方其他艺术的发展线索,对一代四位主要现代大师的建筑思想进行分别探讨,并考察他们的思想在西方当代建筑的主要影响与不同表现,*终落实到对中国现当代建筑的现状与西方同时期建筑的差距与差异的反思,从而提出中国当代建筑的地域性问题与国际化问题。
跟随书中的建筑手绘走遍日式城郭的各个角落,你会感受到武将们设计城的智慧与热情,想象人们建造石垣、土垒时的活力,钦佩木匠们精雕细琢的用心。 城是国家、地区或封建共同体强烈生存意志的体现,这里有过战争、繁荣,后却逃脱不了废弃的命运。透过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可以窥见各领主的人格、各地的历史文化与祥和的市井风情。 城是日式励志故事的写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即便不能做到 一国一城 独当一面,但只要经历过不为人知的艰辛,理解了城的真髓,便会爱上城。
《建筑十书》由古罗马建筑师和工程师维特鲁威所著,《建筑十书》论述的范围非常广泛。从总体上看,它包括城市规划、建筑工程、市政工程、机械工程等范畴。从细目上看,它包括建筑教育,城市规划原理,市政设施(如道路、给水、排水、污染、筑港等),建筑构图基本理论,西方古典建筑形制,各种建筑物的设计原理,建筑环境控制(如炎热环境、音质设计、日照、采光等),建筑材料(如性质、制备、使用和运输),建筑构造做法(如主体结构和装修),施工工艺,施工机械和设备,建筑经济等方面。 这部著作记载了大量的建筑实践经验,阐述了建筑科学的基本理论。为了奠定这些理论的基础还引用了一定数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诸如几何学、光学、声学、气象学、天文学以及哲学、历史学、民俗学等等,作为解释理论的依据,其目的在于昭示这些学科对于建筑创作的作用。
本书以神话故事开篇,按时间为序介绍英国唯c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巴斯的地标性建筑,其间穿插了对巴斯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的一些轶闻趣事,如博纳什、拉尔夫 艾伦、罗兰 希尔、约翰 伍德父子、贝克福德家族、赫本家族、简 奥斯汀、兰斯罗特 布朗、威廉 奥利弗等。本书涉及的建筑类型包括浴场、宗教建筑、公共娱乐建筑、私人庄园、博物馆、点景建筑、守夜岗亭、车站、村舍、公寓、教育建筑等,景观与基础设施包括铁路、水道、河流、自行车道、纪念长椅等。本书谈建筑也谈人,希望从人与建筑的相互影响中点评建筑的特点与韵味,适合建筑与古城保护从业者和建筑文化爱好者等阅读与参考。
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来积累的古建筑知识和写生经验。内容包括常见古建筑的种类、常见古建筑屋顶样式、古建筑的主要构件及其时代特征、古建筑写生的工具和初步练习、古建筑绘画的透视与构图、古建筑画法步骤解析、一些古建筑写生中所能遇到的问题、用画笔记录濒危古建筑以及古建筑写生作品欣赏,将中国古建筑知识进行了普及和宣传。本书在讲解描绘古建筑方法的同时,也阐释了大量不同时代古建筑装饰细节的特点。本书适用于写生爱好者、古建筑爱好者以及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