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构建筑的历史》本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来深入地剖析木构建筑技术层面的问题和文化背景。普赖斯用饱满的文字来描述日本从佛教历史中衍生出来的无比精彩的木构文化遗产;俄罗斯木匠是如何造就了俄罗斯木构建筑标志性的洋葱圆顶;挪威的木板教堂如何揭示了的过去;突厥部落如何将海滨住宅从亚洲带到了欧洲;新英格兰的定居者是如何在几个世纪以后,由彼得?卒姆托和伦佐?皮亚诺这样富有经验的建筑师发展出了生动且极富原创性和天才的新木构建筑。木构建筑将持续发展,拥有着鼓舞人心的未来,如同其光辉的过去一样。
雷纳·班纳姆(Reyner Banham,1922—1988)是20世纪下半叶西方最重要的研究建筑、设计与流行文化的历史学家、理论家与评论家。1958年毕业于伦敦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布法罗州立大学设计研究系主任、加州大学(圣克鲁兹)艺术史系教授、纽约大学美术学院建筑史教授。《机械时代的理论与设计》着重研究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西方建筑与设计,重点考察现代主义的兴起、传播与变革,无论是在研究视角、还是研究方法上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迅速成为西方设计史、建筑史学科研究的一座里程碑,成为研究现代主义建筑与设计的一部经典。雷纳·班纳姆一生著述众多,《机械时代的理论与设计》虽然是他的本专著,但却始终是他学术价值与影响力的代表性著作。该书已经成为现代建筑史课程的文本,并普遍认为是论述现代建筑运动的著作之一。
本书聚焦于“编木拱桥”,一种用木材交织起拱的结构形式、在人类历史上罕见而非凡的桥梁建筑。尽管特异,编木拱桥广泛存在于不同建筑文明、历史时期中,并在各个文化语境中被视为或特例。这种“普世的独特性”,使它成为人类文明中的一种奇特的建筑现象。 本书将探讨来自不同时间与空间的编木拱桥,讲述它们的故事与历史。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上下两篇设计为五个独立的“故事”链环,分别涉及意大利、日本、中国宋代和明清以降的桥梁案例或学术史。笔者化身为一位“侦探”,引导读者观察各异的桥梁案例、解读不同的匠师头脑、体验不同的文化历史。每一段时空叙事都是独立的,围绕着相同的内核:它们如何诞生于世?又因何等的原由、以何等的姿态生长于各自的文化土壤中?而在结论篇,五个独立的链节将终于聚合在一起“召唤神龙”。 以编
本名录是一部有关中国近代建筑师生平及事务所概况的工具书,编者经十余年不懈努力,并在国内外众多图书馆、档案馆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完成,汇集有大量珍贵的手文字及图片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并填补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相关领域的空白。系迄今*性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著作。 本名录收录了250位中国近代建筑师和11所建筑事务所,并辅以建筑师和事务所的经历或简史,及其相关资料和作品,比较完整地介绍了中国近代建筑师和建筑事务所的情况,展示了中国近代建筑事业的发展情况和成就。 本名录可作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研究的工具书,同时可供其他历史学者、建筑界专业人士和对中国近现代建筑感兴趣的读者参考阅读。
本书前两章是对现代建筑运动之前的“功能—形式”范式的梳理。接下来,作者对德语地区现代主义时期所探讨的“使用目的”与“功能”、“实用性”、“客观性”与“功能主义”等进行了比较研究;解读了狭隘“功能主义”的虚构和泛滥以及“功能”概念的任意诠释和延伸。最后,基于“内容计划”,从“功能—空间”角度,作者对建筑中的设定内容及具体活动与空间组织、实用目的与空间美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手工和手工行业也有各自的神灵。炉匠和窑匠拜太上老君,因为太上老君会用八卦炉炼丹,是炉火之神。木匠和许多手工业匠拜鲁班,鲁班就是公输般,是春秋末期鲁国的能工巧匠,《吕氏春秋·慎大览》说:“公输般,天下之巧人也。”屠夫拜张飞,因为《三国演义》里说他曾在河北省涿州卖酒屠猪。染匠拜梅葛仙翁,这两位神灵出身农家,传说中说他们是染料的发现者,也叫染布缸神。江西一带从事内河运输的拜萧公,他本来是南宋咸淳年间江西临江府人,刚正自持,死后被乡人奉为神,元代立庙塑像,明代永乐年间被封为“水府灵通广济显应英佑侯”。浙江省兰江上游的船工拜周尚公。周尚公是个孝子,急急搭船去探望患病的母亲,中途被告知母亲故去,乃站立船头,“出圣”而死,感动了船工,被尊为神,永享香火。四川省的船工则拜“镇江王爷”。梨园
本书是目前世界上最前卫、最权威、最全建筑巨著。出版以后,饮誉遐迩,好评如潮,约翰·萨默尔森爵士评介道:“这是现有的关于西方建筑的的总结……它代表着卓然不群的学术成就。”
《雕虫故事:清华中国古典建筑法式制度课堂闲谈》着重讲授中国古建筑里面那些看似信手拈来一般的智慧,看似雕虫小技一般的大智慧;从术语、算法、名作、哲匠四个角度共汇集12则故事,作为清华“中国古典建筑法式制度”课程的重要补充。
《日本建筑史精要》是日本著名建筑史学开拓者关野贞关于日本建筑史研究的经典之作。日本的传统建筑与中国建筑同属汉字文化圈的木构建筑体系,11者关系极为密切。该经典著作所研究的内容、结果与方法,至今仍在沿袭使用,这对认识和研究我国传统建筑提供“他山之石”。 全书内容共分十章。从原始时代的建筑一直讲述到明治大正时代的建筑,书后还附有日本建筑重要遗物一览表和建筑用语解说等内容6全书文字简洁、图片精美,注释详明,是一本系统介绍日本建筑历史的学术专著,可供建筑界、文史界有志于此道者学习参考,也可供建筑爱好者阅读欣赏。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像宋代那样纠结:既有“内敛晦守”的政治生态,又有“开放进取”的科技追求;既有“虚中求实”的造物经济实学理想,又有“实中求虚”以“艺术本位”为特征的美学追求;既有重商主义的“百器维新”,又有金石学勃兴的“复古尚古”思潮。这种情况造就了两宋在文学上婉约与豪放、绘画上写实与写意、建筑上奢华与简约等“二元并峙”的局面。 尤其在建筑上,宋代对各种新范式确立的根基,无不始于观察和内省的努力,使宋人在“破”与“立”的关系上进入一个自觉时代。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发端,封建社会的典型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清晰呈现了影响近代中国的种种新元素。因此,不清楚宋代建筑“转型与定型”的特殊历史节点,我们就无从知晓元、明、清以至民国建筑演化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 宋代是我国历
《中国建筑史论汇刊》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办,以蔸集发表外中国建筑史研究论文为主旨。本辑收入论文17篇,涉及中国古代建筑哲匠研究、建筑法式制度、营邑立城与制里割宅、园林与园林史、建筑案例研究诸方向,并附有部分清华学生完成的古代建筑测绘实例。《关于隋唐洛阳宫乾阳殿与乾元殿的平面、结构与形式之探讨》一文,根据史籍中有关两座时间相差30余年建筑之记载加以综合分析,结合唐宋时代木构建筑一般规则,为还原这两座建筑史上重要实例建筑提供了较为完整的数据和可供参考的平、剖、立面图。《唐(营缮令)第宅禁限条文辨析与释读》、《平坐研究反思与缠柱造再探》从建筑史的视角,对唐宋时期营缮制度与木作做法作了进一步释读和分析;《福州华林寺大殿大木结构实测数据解读》通过综合考察三次测绘数据、确定数据校正方法,分析了